大家好,繼續上一期的解讀。上次我們聊到了《哈利·波特》中關於血統、出生的話題。
今天我們來看看故事中一個貫穿始終的名字——伏地魔。
伏地魔(Lord Voldemort)曾用名湯姆·馬沃羅·裡德爾(Tom Marvolo Riddle),在第二部密室裡,他解釋了名字的由來,由原先的(Tom Marvolo Riddle)打亂字母順序成為(I am Lord Voldemort)。而用法語思維去解讀「Vol de Mort」的話,則有「飛離(逃離)死亡」之意。
光從名字可以輕易看出兩點:第一,伏地魔是真的很自負,連改名字都要用「Lord(殿下)」這種稱謂,所以,對於名(尊貴)的追求是孜孜不倦;第二,他內心很懼怕死亡,他要做他人生死的主宰,他不是普通人,他要成為並肩死神的神。
他的童年
如果母親不那麼早逝,也許他不會那麼早體會人間的苦難冷暖;又或者冥冥之中,薩拉查的古老的靈魂在召喚他,讓他覺得自己是被埋沒的「天選子之」。
絕世的聰慧不能滿足他,俊俏的容顏也讓他嗤之以鼻。
他憎恨他父親骯髒的麻瓜(普通人)的名字,他仰慕強權,但卻噁心爛泥扶不上牆的岡特家族的親戚們。尊貴的繼承人應該是他這樣的人才有資格,他用日記寫下了在學生時代的一次小小的陰謀,談起當年如何陷害海格時,他津津樂道。 一個無辜的麻瓜女孩(桃金孃)成為了犧牲品,他一點愧疚之意都沒有,相反,他洋洋得意。
就像他所說的,「只要我願意,就可以讓他人受傷」。
他要捨棄家族裡拖後腿的一切,他要締造一個新的帝國,他要他的名字響徹全世界,但卻讓人不敢輕易地直呼名諱,他要讓「全世界的巫師都害怕提到他的名字」——伏地魔。
蟄伏的青年時期
「彬彬有禮,品學兼優」是大部分師生對他的印象,外加英俊的外貌,怎會不討人喜歡。除了在鄧布利多面前以外,他卸下了部分偽裝,暴露了性情乖戾的本性。
而背地裡,他早已開始招兵買馬,收穫了一批忠誠的追隨者。
在學校的時候,他早已閱覽到禁區最黑暗的魔法書籍。然而,在老滑頭斯拉格霍恩(Slughorn)教授的房間裡,儘管年輕,談話的內容和節奏卻完全被伏地魔在掌控。
就拿他第一次拿斯拉格霍恩試探「魂器」舉例。有興趣可以重溫那一段,便可知伏地魔是深諳心理學之道。他用「你和其他教授不一樣」特別,去作為餌料勾起斯拉格霍恩的虛榮心,但當他察覺到對方開始警覺怯弱時,又用「當然,我們這一切的討論僅限於學術不是麼?」來麻痺(或者是給教授臺階下)對方。
這語言的藝術和對人性的窺探深度已經遠遠超出他的年齡了。
再到他畢業去博金·博克 (Borgin and Burkes)黑魔法商店以及再到古董女收藏家赫普茲巴·史密斯(Hepzibah Smith)身邊工作時,他就像一條貪婪的眼鏡蛇,一邊用斑斕的外表迷惑眾人,一邊吐著信子瘋狂的尋找搜集有資格成為他靈魂承載物的寶物。吊墜盒、金杯就是這樣一個個收入囊中的。
魔法部的職位吸引不了他,因為權力的誘惑比不過獨裁的自在。他從根源上痛恨自己血液裡任何和他凡人父親沾邊的一切,包括他的名字、血統以及相貌。幾經變化後,幾乎再也看不出他之前的容貌了。
悲劇色彩
反派一般分為以下幾類,一種就是單純的惡,正如《jojo的奇妙歷險》裡的大反派DIO,誠然「壞人也是需要拯救者的」。而另一種則是前期善良(平凡),遭受命運的不公後開始走上邪路,這種往往更加容易獲得人們的諒解和同情。
而伏地魔呢?他兩種似乎都不沾邊,卻又置於二者之間。
他無法感知愛,當他得知自己是因為怯弱的母親單方面使用迷情劑和父親結合誕下的自己時,他除了鄙夷和厭惡能感受到絲毫溫暖麼?從小便在孤兒院長大,沒有父母沒有親人,一點生活的信念和指引都沒有,和周圍的小孩格格不入。他本能地選擇恃強欺弱。其實想想也有點可憐。
這和同樣是孤兒的哈利劃開了本質上的區別。
他不會相信愛情,他情願用靈魂分裂的方式保持永生,也不會像一般帝王一樣煉丹修仙、亦或是挑選繼承人。他要絕對的控制力,容不得半點背叛和差池,所以也只有他自己才是最好的選擇。即便是在舞臺劇《哈利波特與被詛咒的孩子》裡,伏地魔和貝拉特裡克斯有了私生女,也不能扭轉他對於親情力量的漠視。
沒有親情、友情和愛情,他要的,是一幫絕對服從而又畏懼他的走狗。
不知則無畏,所以他對於愛的力量一無所知,狂妄地認為「術」才是第一,「道」則丟棄一邊。哈利母親愛的庇護讓他栽了個大跟頭,他和哈利的戰鬥一直在捨本逐末。所以註定要失敗。
自負的背面往往是自卑。他孤獨又狂妄,敏感又自大。人生道路上即便像鄧布利多這樣的人願意伸出援手去拯救他,也無法讓他回心轉意,改邪歸正。而作為堂堂的大魔王伏地魔,他會因為一個小小的預言狂躁不安,尋遍全世界也要追根溯源去消除隱患;但又好大喜功,在決戰時「殺死」哈利後,還要當眾歡呼炫耀,無形中給了哈利和他的同伴爭取了機會和時間,機關算盡的永生計劃毀於一旦。
在權力和永生的道路上他走得很遠;但在愛的旅途上,他幾乎沒有踏出原地。
當然,原著後期的伏地魔無論是智力還是行事方面有點崩塌,這個見仁見智,保留看法。
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
伏地魔在幾乎沒有盟友只有追隨者的情況下,還能夠單槍匹馬地成為魔法界最危險的巫師,這少不了他自身內部的能力。比起格林德沃 (Gellert Grindelwald),他更有執行力和野心,也很擅長煽動情緒。
而外部原因,則是魔法界新舊各方勢力的角逐,以及隱藏在其下的各種不安和隱患。任何戰爭需要的,都是最容易激化卻又最浮於表面的噱頭而已,真正的內部矛盾,可能已經掩埋許久。
藝術源於生活卻高於生活。一個獨裁者將個人意志轉化成國家甚至是某個種族的意識,這......是否讓人聯想起現實中,人類歷史上的某些事件呢?
雖說格林德沃在時間線上更符合史實,但細品:在伏地魔第一次崛起後失敗(殺哈利未遂),再到後面崛起的過程中,魔法部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的態度像不像當年一戰後歐洲各國的「綏靖政策」?
二戰對於猶太人慘絕人寰的迫害和殺害,少不了「頭號戰犯」阿道夫·希特勒(Adolf Hitler)的煽動和領導。作為一個極端狂熱的種族分子,希特勒的童年並不快樂:父母感情並不好,少年時成績優異,擅長蠱惑人心....不得不說,他在戰爭年代很出名,但卻是臭「名」昭著。
而對於猶太人而言,他簡直就如死神一般的存在,是那個誰都不願意提起的名字。
2010年8月23日,據英國《每日郵報》的報導稱,希特勒可能擁有猶太人的血統,「希特勒與他所厭惡的族群有血緣關係」。這還真是極大地諷刺。
《哈利·波特》的演員選角也很有意思,伏地魔的飾演者著名的英國演員拉爾夫·費因斯(Ralph Fiennes),曾經在反戰經典電影《辛德勒的名單》裡,飾演了一名冷血殘暴的納粹軍官阿蒙:
關於伏地魔的專場就到這,拋磚引玉,希望各位有想法的影迷書迷小夥伴討論、留言。
感謝閱讀,下期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