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穿什麼?長裙還是短裙?襯衫還是T恤?
中午吃什麼?吃食堂還是點外賣?吃麵還是吃粉?
生活中,很多人都有或輕或重的「選擇困難症」。簡單理解,就是面對選擇時特別糾結,甚至不知道如何選擇。
如果去看電影,這些人會更糾結,先不說看什麼電影,光影片的格式類型,就能把他們勸退了——3D、數字、IMAX、杜比、巨幕……
那麼問題來了,一部電影為什麼會有這麼多格式?到底要怎麼選才最合適自己呢?
一秒鐘有24格底片,那一部電影一共有多少種格式呢?答案是21種!當然,常見的也就五六種。
它們在不同程度地影響著觀影質量,並直接體現在票價上。當年,一張《阿凡達》的IMAX-3D版票價最高被炒到600元,【圖:普通】而普通版(標準版)票價只要40元。
那麼,這些格式之間的差異到底在哪呢?
首先,「數字」版(Standard/digit),也被稱為「標準」版,就是我們最常見的普通熒幕。從迷你影廳到高端大影院到處都有。
然後是「3D」,就是戴眼鏡那種,有時候也被商家稱為「REAL D」。3D放映機是用偏振光來形成深度的錯覺,以加強電影的沉浸式體驗。但也有人會覺得它讓人暈頭轉向。所以,近年來3D電影並不像以前那麼受歡迎。
接下來就是近年來較火的「杜比」(Dolby),全稱「杜比影院」,由杜比公司開發。
在杜比影廳裡,一般會使用兩臺4K解析度的投影儀,不僅畫質比普通熒幕更細膩,亮度也更高,細節也更還原。用它自己的話說——
不過,杜比最厲害的還是它們的音響系統。
一般來說,影院都使用環繞聲,就是布置更多的揚聲器,讓觀眾感受到聲音在四周的環繞。而杜比全景聲就像是超級環繞聲。它將超多的揚聲器和傳感器分布在整個放映廳內,能帶給觀眾最極致的環繞聲體驗。
再來說說「IMAX」(Image Maximum),它其實是和杜比不相上下的另一種豪華影廳。其最大的特點就是有著其他格式幾倍大的熒幕,而且特殊的長寬比還可以讓電影有更好的畫面感、呈現更多的故事。最有名的當屬漫威出品的《復仇者聯盟》系列。
那麼,IMAX和杜比,哪個更好呢?這就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了。如果你想要最大的屏幕尺寸,當然要選IMAX。但如果你是一個音響愛好者,想要一場聽覺盛宴,顯然要選杜比。
除此之外,還有RPX(巨幕電影),4DX(特效編碼)等類型的放映廳,相比普通數字格式,它們要麼能提供更大的屏幕、要麼提供更新的放映技術,要麼推出新設計的音響和座位……相比「杜比」和「IMAX」,它們能讓觀影者在更親民的價格下也能有不錯的高端體驗。
總的來說,更多格式的湧現,雖然表面上看起來複雜,但也為我們消費者提供了更多的選擇。各家之間的競爭,也更好地促進了技術的發展。只要了解各個格式間的區別,總有一款適合你。
有人說,選擇困難症的病根,可能是因為糾結,但也有可能是因為窮。
但小編覺得,看電影這件事跟「選擇困難症」還是沒有多大聯繫,因為真的很難選擇。所以,剛剛這條短片,還是挺有意義的,至少,它能讓我們避免成為某部電影裡說的一類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