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英雄,同時也背負暴徒之名,他是騎士,同時身兼夢魘之責。
1.他是一個真正在成為英雄前就切身感受了這座城市的罪惡的人。
他目睹父母被殺,茫然地跪在父母的血泊中,看著母親的珍珠項鍊由純白變成赤紅,聽著父親喉頭含混的聲音逐漸消失。那時的他,還只是一個孩子。
後來他儘管坐擁萬貫家財,但那個夜晚將永遠烙印在他的精神上,成為他永恆的噩夢。
在新52系列黑暗騎士連載第0期裡,他親自找上了仇人的門。在得知仇人Joe Chill的犯罪動機只是單純為了買酒喝而搶劫後,他卻克制住了自己的復仇欲望。
在這裡,布魯斯韋恩(後成為蝙蝠俠)是一個隱忍的、有著超出正常人理智的人。
他轉而尋找一種更有效更徹底的剷除罪惡改善城市犯罪現狀的途徑,於是便踏上了環球學藝之路。
他的目標已不是當年的那個兇手,而是這個奪走了他父母的罪惡之都。
這是他成為蝙蝠俠的誘因。
舊時的傷痛是超級英雄們的常規設置了,漫威和DC中的各大英雄人物都有這樣的設定,比如蜘蛛俠的叔叔本的死亡,金剛狼殺死了園丁(生父)等等。
布魯斯韋恩不是天生有成為蝙蝠俠的能力和條件,他是在經歷了傷痛之後才在潛意識裡有了改變哥譚市的想法。
他是一個浸染過痛苦的人。
這是他的第一項魅力。
2.
他曾遠涉歐洲、東方(亞洲),接受偵探和功夫的各種訓練,並且研究犯罪學,在各領域都有不小的造詣。
儘管金錢可以為他的戰鬥提供武器裝備,但他畢竟只是人類,他並非刀槍不入。他沒有超能力,只依靠艱苦訓練而得的力量和智慧,以一己之力挑戰「犯罪」這個瀰漫在高譚市每個角落,卻無形無體的概念。
他的能力並非全憑天生或後天巧合獲取,而是經過了不斷的訓練和提高。
這是他的第二項魅力。
3.蝙蝠俠,為什麼是蝙蝠?
在電影裡的說法是,因為蝙蝠是他童年的陰影、內心深處的恐懼,他想要戰勝恐懼。
而現在的說法是,在要成為蝙蝠俠前,他苦苦的冥思什麼東西能夠帶給罪犯們恐懼時,一隻蝙蝠從他家的的窗戶外衝了進來。
無論哪種說法,他都是化身為恐懼本身,因此成為了蝙蝠俠,一位黑暗的騎士。
這是他的第三項魅力。
4.不得不提的,是他所在的環境——哥潭市。
哥潭市是一個真正的臭泥潭,官僚是黑幫的朋友,警察是罪犯的幫兇,法律是一紙空文。這是一座看上去沒有希望的城市。
而蝙蝠俠作為一個自封的執法者,與哥譚的法律是相駁的——這也是他一直被警方追捕的原因。雖然後來在戈登的幫助下,警方曾某種程度上地接納著他,但是在警察們的內心世界裡,是不可能真正容納蝙蝠俠的。
如果哥譚市需要蝙蝠俠,就證明了警察們是無能的。
在市民的眼睛裡,蝙蝠俠也不是什麼好人,一方面蝙蝠俠神出鬼沒的,很多市民根本就沒親眼見過蝙蝠俠,對他們來說蝙蝠俠只是一個都市傳說罷了,另一方面見過的人也不信任他,我們沒事幹嘛要把這麼大的權力交給一個蒙面漢?
因此蝙蝠俠在行動過程中不僅是與罪犯們對抗,還與代表正義的警察們、代表無辜的平民們對抗。
他憑一己之力對抗的是一整個世界。
這是他的第四項魅力。
5.肩負著巨大的使命,但是蝙蝠俠並不是一個完美的英雄。
我們從蝙蝠俠身上,是可以看到與常人一致的人性弱點的——他自大,這是智慧超群的人必有的特質,在這裡不一定是貶義,但是他的自大必造成他的固執,很大意義上來說,他是一個獨立派,儘管有時和助手(羅賓等)或其他英雄一起行動,但是他的行為從來都是代表他一個人的,沒有人可以代替他思考問題。這也是造成他固執的原因。在漫長的生涯裡,和助手與其他英雄發生過不同的矛盾(思想碰撞),超級英雄們每個都覺得自己是正確的,這就是他們的短板。
問題在於,蝙蝠俠似乎總是正確的。但這種正確與超人的道德正確又不一樣,超人代表的是政治正確,無可反駁,而蝙蝠俠的正確是仁者見仁的,必會引發爭議。
他在完美的行動之下暴露的人格缺陷,是他與我們這些普通觀眾的緊密聯繫。
他在面具之下也有他的人性弱點。
這是他的第五項魅力。
6.再者要說到他對蝙蝠俠身份的認知。
縱觀其他英雄,似乎沒有幾個像布魯斯韋恩的身份如此特殊。很多英雄就直接以超級英雄的身份生活。
但有一些英雄保持著雙重身份,比如超人偽裝成記者,蜘蛛俠的平常身份也算是個記者,英雄們酷愛業餘文職工作....
但蝙蝠俠不一樣,他的業餘身份是什麼?哥譚市的首富,掌握著最大工業體系的人。什麼?你說還有一個人也是這樣的,對啊,那個人叫託尼斯塔克,對著全世界大聲宣布他就是他媽的鋼鐵俠了。
布魯斯韋恩在兩個身份之間來回跳躍,而這兩個身份相差實在太大了,光鮮與陰暗,浮華與地下,就算天才如蝙蝠俠也不可能完美兼具這兩個身份。
好吧,先說就算他可以,他身邊的人也不可以。他身邊的人正是因此才一個個離開了他。
蝙蝠俠雖然一開始只是他的工具,但逐漸地成為了他的偽裝,最可怕的是,蝙蝠俠逐漸成為了他,他不再是布魯斯韋恩,他的生活不再擁有一丁點兒真實。
這是一個惡性循環,他作為布魯斯韋恩的身份越糟糕,他就越想抽離,用蝙蝠俠的身份、用冷漠,將自己隔離起來。身邊的人、身邊的英雄,沒有任何一個可以真正理解他,同樣地,他也沒辦法理解這些英雄們,這是一種可怕的自我封閉。
自我封閉到最後,很可能是自我毀滅。
這也是為什麼他需要花時間去調節自己以至於自己不精神崩潰。
他承受的雙重身份造就了他的孤獨。
這是他的第六項魅力。
7.而最後一項魅力
不僅是最能代表蝙蝠俠的內核,更是前面幾項魅力的組合。
那就是蝙蝠俠身上的矛盾性,蝙蝠俠漫畫、電影及系列內容的兩面性。
蝙蝠俠的全部設定都具備兩面性,這是蝙蝠俠最能引發人思考的地方,也是蝙蝠俠成為DC最內涵人物,改編的電影成為有史以來商業與藝術內涵結合的最成功的漫改電影(另一部能與《黑暗騎士》在藝術內涵上並駕齊驅甚至更深入的應該是《守望者》)之一的原因。
首先他化身蝙蝠是因為想帶給罪犯們恐懼,但是同時呢?威懾罪犯的同時,不會帶給民眾們恐懼嗎?蝙蝠俠這一符號本身就帶有矛盾性。
再不得不提到蝙蝠俠的偉大的反派們。這裡用偉大一詞是因為反派們造就了蝙蝠俠。
蝙蝠俠的敵人幾乎全是身心受到創傷、同樣是這個罪惡世界的受害者。
他們與蝙蝠俠一樣選擇了極端的方式——只不過立場和方法不同。
試想如果韋恩少爺當初因為父母被殺而對這個世界懷有憎恨,那會怎麼樣?
這就是蝙蝠俠給我帶來的最大感受:你成為什麼樣的人,不是取決於你的能力,而取決於你的選擇。
蝙蝠俠的敵人雙面人,無論是外形、經歷、行為都在宣示這一特性——「硬幣的兩面」。
在電影裡,哈維(雙面人)昨天還是哥潭市的希望之光,被蝙蝠俠視作得以退休的寄託,第二天就搖身一變,成了哥譚市頂級罪犯的一員,與小丑為伍,多麼諷刺!
蝙蝠俠的最大宿敵——小丑,作為蝙蝠俠的對立面,正好和蝙蝠俠分佔硬幣的兩面。所以把雙面人和小丑放在一起,簡直就是絕配,這也是為什麼《黑暗騎士》能比蝙蝠俠改編電影的前作要好的原因之一。
和蝙蝠俠不能完美代表正義一樣,小丑也不能完美代表邪惡。小丑是混亂的、神經質的,嚴格來說小丑的動機都不成立,如果硬要說小丑是惡的,那小丑惡得非常純粹。
小丑是蝙蝠俠衍生的,似乎可以說是蝙蝠俠的附屬產物,沒有蝙蝠俠必定也沒有小丑,這也是兩人身份更矛盾了的地方。
而似乎能代表另一個角度的戈登,面對「蝙蝠俠是否越過界限」的指責,他作為警方人員是無法反駁的;同時他也不贊同蝙蝠俠的方式。但戈登在內心又對蝙蝠俠懷有敬意,他深知單憑警察也是無法真正穩定這個城市的。
戈登也是一個矛盾的人物。
蝙蝠俠對自己的身份和手段的認知也是矛盾的,一方面他讓自己成為執法者,另一方面他又避免讓自己成為獨裁者,這也是他立下了「不殺人」原則的原因。題主會覺得他不殺人好笑也是沒有深入理解蝙蝠俠這個人物上的矛盾。
如果不殺人,就算甚至把所有壞人都抓進瘋人院,要麼會有人跑出來,要麼會有新的壞人,罪惡無法被清除。
如果殺了人,那麼蝙蝠俠又和被他殺掉的人有什麼分別呢 ?那最後又由誰來殺了蝙蝠俠呢?
但回過頭,殺人只是私刑的一種結果,就算不殺人,難道就真的能證明蝙蝠俠與其他的罪犯不同了了嗎?
似乎也不行。在這一點上,衍生出的矛盾甚至已經不止一重,而是許多矛盾的疊加。
同時,蝙蝠俠也在探索,他一方面只堅持用自己的方式改變哥譚,一方面又希望能依仗其他人的力量,甚至有一天能不需要蝙蝠俠。在這種探索下他又一次次失敗,劇情成為了一次又一次迴轉的車輪。
由此可見,蝙蝠俠裡的所有人物都有矛盾點和兩面性,這就是蝙蝠俠漫畫最大的看點和最引發思考的地方,蝙蝠俠的核心魅力所在。
8.引用一段話:
儘管在別的英雄面前,蝙蝠俠並不是一個理想主義者,而是老奸巨猾的謀略大師;但在他的內心,仍然是一個八歲的孩童。他被稱作「黑暗騎士」,永遠活在陰影之中。一次次的創傷使他變得冷酷、孤僻、偏執,但是當他解開心結,重新向家人展露出笑容時,他讓愛他的人看到,不管有著怎樣黑暗的外表,他的內心依然燃燒著不滅的光明。他是超級英雄裡最黑暗的角色,黑夜中的偵探和「黑暗騎士」;他並非刀槍不入,沒有超能力,只有艱苦訓練而得的力量和智慧。他把恐懼灌輸給敵人,讓他們為夜空中的蝙蝠之影而顫抖。他從來不用槍械,從不殺人,他認為罪行應該受到懲罰,而生命是貴重的。他總有一天會老,如果幸運的話。但是他永遠不會放棄。也許有那麼一天,當他終於慢了一步,一顆小小的子彈就能結束整個神話。然而蝙蝠俠是獨一無二的,沒有人能取代。無論如何,他的傳說總會留在人間,永遠繼續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