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學王雪華團隊在自旋態按需調控的量子光源研究上取得進展

2020-09-05 量子之聲

光子自旋態是最重要的量子資源之一,自旋態按需調控的量子點單光子源在量子信息和量子晶片等領域有著非常重要的應用。然而,量子點單光子輻射的隨機性導致自旋態的調控非常困難,使其應用受到了極大的限制。

近日,中山大學物理學院王雪華教授和團隊成員李俊韜教授、包燕軍研究員等人為克服量子點單光子輻射和其自旋態的隨機性,提出一種基於超構表面透鏡雙焦點輻射的量子點單光子源結構,該結構對位於雙焦點上的量子點和其鏡像的輻射光子能實現方向可控的準直出射,並能同時實現左右旋偏振態的按需調控。為提高光子的收集效率,在結構背部設置有一面反射鏡,反射光子可以等效為量子點鏡像發射的光子。實驗製備該量子光源的最大挑戰在於如何精確地把量子點和其鏡像集成在超構表面透鏡的雙焦點上。王雪華教授團隊通過發展超構表面製備技術和前期研究「三高」量子糾纏光子源【Nature Nanotechnology 14,586(2019)】所發展的定位精度達10納米的螢光成像精確定位技術,實現了量子點和其鏡像與超構表面透鏡雙焦點的精確重合,演示了到目前為此所報導的最小發散角(3.17度)的準直出射,並實現了左、右旋偏振態分離可調且偏振度達88%的按需調控單光子源。該研究工作提供了基於超構表面調控量子光源的新方案,為推進量子光源性能的按需調控和實用化向前邁出了非常重要的一步。

圖A:超構表面結構調控量子點輻射示意圖。 圖B:實驗測量遠場輻射圖。

該成果於2020年7月29日以 「On-demand spin-state manipulation of single-photon emission from quantum dot integrated with metasurface」 為題在線發表在期刊Science Advances上,中山大學包燕軍研究員和林巧玲碩士為共同第一作者,李俊韜教授和王雪華教授為共同通訊作者。該研究得到了科技部重點研發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廣東省重點領域研發計劃、廣東省自然科學基金、廣州市科技計劃、中山大學高校基礎科研業務等項目以及光電材料與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的大力支持。

論文連結:https://advances.sciencemag.org/content/6/31/eaba8761

相關焦點

  • 中山大學王雪華教授團隊率先製備出「三高」量子糾纏光子對源
    量子光源是量子信息和量子光電集成晶片不可或缺的量子器件。實現高亮度、高糾纏保真度和高不可區分性的「三高」量子光子源一直是量子信息科學領域的一個重大挑戰。  量子調控與量子信息重點專項項目負責人、中山大學王雪華教授帶領的團隊瞄準這一國際前沿重大挑戰,基於量子光輻射控制理論,提出一種能克服光子側向和背向洩露,且能極大提高光子前向出射的新型微納「射燈」結構,其單光子理論收集效率在較大的帶寬中超過90%、最高可達95%。
  • 中山大學製備出國際上最亮的軌道角動量單光子源—新聞—科學網
    記者從中山大學獲悉,該校物理學院教授王雪華、劉進團隊製備出國際上最亮的軌道角動量單光子源。
  • 量子調控與量子信息重點專項「關聯電子材料的自旋態限域調控與...
    為總結項目執行情況,更好地完成項目研究目標,由復旦大學牽頭的量子調控與量子信息重點專項「關聯電子材料的自旋態限域調控與自旋電子器件應用」和「關聯體系多種量子有序態的競爭與調控」項目,於2018
  • 2019年度中國光學十大進展發布 量子密鑰分發等20項重大光學進展入選
    3月20日,中國雷射雜誌社發布「2019年度中國光學十大進展」。量子密鑰分發、光子晶片、智能雷射器、全色雷射顯示等20項重大光學進展入選(基礎研究類與應用研究類各10項)。據悉,中國光學十大進展由中國雷射雜誌社發起,經過首輪推薦、初評、終評三個環節,最終20項優秀的光學成果從110項研究進展中脫穎而出,入選2019年度中國光學十大進展(基礎研究類與應用研究類各10項)。
  • 我國量子存儲器取得重大進展!世界首次實現「按需讀取」
    近日,我國在量子存儲領域取得重大進展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郭光燦院士團隊研究組李傳鋒、周宗權首次研製出「按需式讀取」的可集成固態量子存儲器,存儲保真度達到99.3%±0.2%,該成果於12月28日發布在國際知名期刊《物理評論快報》上,這對於實現大容量量子存儲、構建量子網絡意義重大。
  • 中國科大在量子點單光子源量子調控研究中取得進展
    中國科大在量子點單光子源量子調控研究中取得進展 2015-03-24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字體」    在中科院、科技部、教育部和基金委的支持下,近年來,潘建偉、陸朝陽研究團隊對基於半導體量子點的量子信息技術開展了原創性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國際領先的成果:首次實現基於量子點脈衝共振螢光的確定性高品質單光子源;製備全光學可調諧的量子點拉曼單光子源,實現獨立量子點之間的高對比度雙光子幹涉,為可擴展光學量子計算和基於自旋的固態量子網絡的實現奠定了基礎
  • 量子點顯示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在量子點顯示方面取得重要進展,有望突破傳統鎘系量子點以及QDVision等國際公司的壟斷,研究成果以「全無機鈣鈦礦量子點LED」、「全無機鈣鈦礦量子點LED:一類新型雷射發射材料」為題背靠背同期發表於《先進材料》期刊(Advanced Materials, DOI: 10.1002/adma.201502567; DOI: 10.1002/adma.201503573),並被選為該期封面。
  • 廈門大學陳理想團隊: 徑位置與徑動量—光子的徑向新自由度
    最近,廈門大學陳理想團隊利用光場調控技術,首次實驗揭示了自發參量下轉換雙光子的徑位置和徑動量所具有的新EPR量子關聯。該工作表明,除了角位置與角動量,光子的徑位置與徑動量這一對共軛自由度可望在光學微操控、量子信息處理等領域具有重要的應用前景。光場調控是當前國際光學與光子學領域的研究熱點。其中,空間維度的光場調控,主要是指調控光場振幅、偏振態、相位等參量,以產生具有特殊空間分布的新型光場,這類光場也展現了一系列新穎的物理效應和現象。
  • 中國科大團隊在量子存儲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合肥在線訊(記者 王旭)1月5日,記者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郭光燦院士團隊在量子存儲領域取得重要進展,該團隊李傳鋒、周宗權研究組首次實現了按需式讀取的可集成固態量子存儲器。該成果12月28日發表在國際知名期刊《物理評論快報》上。該成果對大容量量子存儲和構建量子網絡均有重要意義。
  • 2019年度中國光學十大進展揭曉—新聞—科學網
    3月20日,「2019年度中國光學十大進展」揭曉,量子秘鑰分發、光子晶片、智能雷射器、全色雷射顯示等20項重大光學進展入選(基礎研究類與應用研究類各10
  • 肖海鵬楊清華王雪華任中山大學副校長,另有三名副校長被免
    肖海鵬楊清華王雪華任中山大學副校長,另有三名副校長被免 教育部關於肖海鵬等職務任免的通知中山大學:2017年4月12日研究決定:
  • 清華物理系實驗團隊合作在電場調控質子化控制磁性研究中取得進展
    清華物理系實驗團隊合作在電場調控質子化控制磁性研究中取得進展清華新聞網1月15日電  1月10日,清華大學物理繫於浦、楊魯懿等人的實驗研究團隊和上海交通大學羅衛東的理論研究團隊合作在《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期刊發表《電控質子過程對SrRuO3磁態的調控》(Reversible manipulation of
  • 中國雷射雜誌社發布2019年度中國光學十大進展
    3月20日,中國雷射雜誌社發布「2019年度中國光學十大進展」(第十五屆)。量子密鑰分發、光子晶片、智能雷射器、全色雷射顯示等20項重大光學進展入選(基礎研究類與應用研究類各10項)。由於成果本身突出的學術水平,以及評審專家的嚴格公正,這一獎項,已經在學術界被廣泛認可。
  • 中國光學十大進展|超快相機、回音壁聚光、新型光晶片等入選
    由中科院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和中國光學學會主辦的中國雷射雜誌社近日發布「2019年度中國光學十大進展」。量子密鑰分發、光子晶片、智能雷射器、全色雷射顯示等20項重大光學進展從110項成果中脫穎而出(基礎研究類與應用研究類各10項)。澎湃新聞(www.thepaper)對其中部分成果進行了深度解讀。
  • 高維量子糾纏光源製備又闢蹊徑
    基於超構透鏡陣列的量子光源系統6月26日,美國《科學》報導了南京大學固體微結構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團隊與合作者在高維量子糾纏光源研究中取得的重大突破。研究人員使用超構透鏡陣列與非線性晶體結合,成功的製備出高維路徑糾纏和多光子光源,突破了現有量子光源的技術瓶頸和信息編碼維度限制,對於發展具有更高信息容量和更高安全性的量子信息技術具有重要意義。 量子信息是目前國際上最前沿、最活躍的研究領域之一。
  • 中國科大在量子輸運、量子等離激元研究領域取得重要新進展
    中國科大在量子輸運、量子等離激元研究領域取得重要新進展 近期,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實驗室國際功能材料量子設計中心與中科院強耦合量子材料物理重點實驗室曾長淦教授研究組在低維量子輸運領域取得系列新進展
  • 中國量子計算團隊最新研究進展報告
    研究進展本源量子利用量子計算探索新冠病毒檢測方案新藥研發一直是人類社會關注的焦點,也是現代先進計算平臺最重要的應用領域之一。據統計,市場上80%以上的新藥研發都是藉助超算平臺完成的。本源量子與合作者在矽基自旋量子比特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近日,本源量子與中科大量子信息重點實驗室、中科院微電子所集成電路先導工藝研發中心、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和美國紐約州立大學布法羅分校研究團隊合作,在國際上首次發現了矽基自旋量子比特弛豫的強各向異性
  • 極端光學團隊在強雷射光子的自旋軌道相互作用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劉運全教授和龔旗煌院士等結合高分辨光電子成像技術,對光場調控對強雷射場中光子自旋軌道相互作用進行了開創性研究。對於如此強的雷射場的自旋態-軌道態及其耦合,可以調控強光與物質的許多非線性相互作用過程。但由於巨大的光子能量密度,傳統的光學方法,譬如近場重構技術,在強場領域已經完全失效,揭示強雷射場中光子的自旋-軌道相互作用是一個沒有解決且非常重要的問題。
  • 中國科大在分子的量子糾纏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該研究成果以」Quantum entanglement between an atom and a molecule」為題於5月20日在線發表在《自然》上[Nature 581, 273–277(2020)]。這項成果對於未來考慮使用分子進行量子信息處理有重要推動作用。 目前有多種體系可用於探索實現量子傳感和量子信息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