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美之心,人皆有之,而花正是美好的象徵。古人云:「有花堪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花開堪折,是及時行樂,更是大眾愛美之心的體現。
正因此,古人開始思考,如何能使花的美麗芬芳更好地與日常的生活融合,並且既能不顯得太單調又能不失了美感呢?於是,插花藝術應運而生,並沿用至今。
何謂插花藝術?用簡單的話來說就是將植物的枝葉等剪切下來,通過一定的構思和設計後,將平平無奇的植物加工成更精美的全新的花卉藝術品。這種藝術源自於人們對花的熱愛,古代人們通常以這種方式來陶冶情操,以及表達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在宋朝,插花之風甚為盛行,從王公貴胄到平民百姓都喜愛並擅長此藝。著名詩人陸遊曾作《插花》一詩:「有花君不插,有酒君不持,時過花枝空,人老酒戶衰。」這兩句是他為勸勉世人珍惜時光,要活在當下所作,側面展現出當時北宋插花藝術的大眾性,因此我們後世常常將宋朝稱為——「插遍鮮花的王朝」。
一.宋朝是花的王朝
1.插花成「生活四藝」
焚香、品茶、賞畫、插花,這四種行為給人們提供了感官上的盛宴,是宋人的「生活四藝」,亦是其日常生活中最高層次的「雅」。
在宋朝,無論你是文人墨客,是王公貴胄,還是尋常百姓,家中都會有一些精美的插花作品。插花者對於插花作品的設計感和協調性的掌握,是其品位和情趣的象徵。如,宋代的女性大多修習插花之藝,因為這是其賢良淑德,溫柔賢惠的體現之一。
眾所周知,宋朝設有四司六局來負責家庭日常和宴席服務。四司和六局分別掌管帳設、茶酒、臺盤、菜蔬等,其中排辦局負責灑掃、掛畫、插花等。宮廷內尊貴的女眷——妃嬪公主們,甚為喜愛插花,她們平日裡常常通過學習女工、插花、琴棋書畫等來打發時光,陶冶情操,因此插花之風在宋代宮廷內盛行。
正所謂「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宮廷的插花之風帶動了民間的插花藝術的流行。可想而知,在那個經濟不發達審美較為「統一」的時代,宮廷的所作所為、所穿所戴便是整個國家「時尚」的標配,也可以說是「高配」。況且插花的成本較低,簡單好學易上手,既然百姓們可以負擔得起,怎麼可能不想追逐一下「潮流」呢?正因如此,插花藝術才能在民間甚是流行,久而久之,也就發展成了宋人的「生活四藝」之一。
2.宋代宮廷插花很講究
插花,講究的是個高雅不俗,營造的是自然和諧,追求的是靈動流暢,這是優秀的插畫作品的必備要素,故而宋代的宮廷插花對以上的標準很是嚴格。比如說瓶與花需要和諧,大瓶插花不可過度修飾,小瓶插花不宜繁雜,若只插一枝便成一枝獨秀之景,若插兩枝則要成兩相唱和之象,這是插花的入門級技能。
在此基礎上,宮廷的插花的種類更加豐富,選材更加奢侈,排場更加盛大。宮廷插花的素材多為奇品,花朵大多選用姚黃、照殿紅等;盛放插花作品的瓶子較為奢侈,如水晶瓶、汝窯瓶、金瓶等;關於排場,《中國舞蹈史》有記載宋代宮廷中編排的一種與插花藝術相關的舞蹈,名為「佳人剪牡丹舞」。顧名思義,就是舞女們與牡丹共舞。舞臺中央放置牡丹花瓶,在這個過程中舞女結合樂曲採得瓶中牡丹,而後起舞,想必是甚美。
他們用名貴花朵與奢侈花瓶相配,另外,宮內還設有專門的放置插花作品的地方,每逢宴席還有賞心悅目的插花舞蹈。由此可見,宋代宮廷對插花藝術很是講究。
3.宋朝插花有著自身朝代的特徵
宋代統治階級重文,因此便造就了這樣一個中國歷史上屈指可數的文人墨客頻出的時代。宋人愛花,文人更愛借花草樹木表達思想感情,或藉以針砭時弊,或暗示自身高尚人格,亦或闡述人生哲理。
他們寫荷花是「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寫菊花是「青蕊冒珍叢,幽姿含曉露」;寫梅花是「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他們略施筆墨,這些花草樹木便有了靈魂。
宋人將情感與插花相結合,花型以理念花為主,素材多選用品格高尚的素雅之花,如歲寒三友,虛懷空谷之幽蘭等,宋人很注重職業間線條之美,因此他們的插花作品風格大多清麗脫俗,受到了士大夫之族的喜愛。宋人將思想感情賦予花朵,給予它們以花德,在這樣一個插花的過程中,使宋人的時代特徵潛移默化滲透到插花藝術中。
二.宋王朝被鮮花「插」滿的輝煌因何存在?
1.宋朝花市繁榮
每逢春回大地,百花盛開的時節,宋人的花市中便繁花似錦,人海如潮,各種顏色、各類品種的花朵應有盡有,各行各業的買花人摩肩接踵。鮮花之所以能「插」遍宋朝的每一個角落,正是因為花市的存在,給宋人學習插畫藝術提供了充足的素材。
宋代花市繁榮的表象下,展現出的是一條宋朝花朵栽培的產業鏈。宋代園林業迅速發展,花朵栽培技術更為發達,使得花朵成活率提高,種類更加豐富,許多花農因此發家致富。這樣的致富之路,催生了一批「養花專業戶」的出現,他們聚居在氣候溼潤,溫度適宜的城市,如蘇杭地區。《墨莊漫錄》有記載,昔有揚州朱氏種芍藥五六萬株,陳州某位園戶種植花朵就如同種黍粟這種口糧,「動以頃計」,可見花農對其熱衷的程度。
關於宋代的花市,也有許多奇聞軼事。相傳,曾做《插花》詩的陸遊曾結識了一位城南上原以賣花為生的老翁,賺來的錢都用來買酒,「賣花的錢送酒家,取酒盡時還賣花」,陸遊為其作此詩句,並稱其為「隱者」。他借描述賣花翁以表達自身生活理想,並暗含批判現實政治之意,側面體現出當時花市的興旺,唯有「買者紛然」,賺錢很多,老翁才能有機會日日飲酒。
2.宋朝插花受到了理學的影響
眾所周知,宋明理學,是一種受佛教和道教的影響而形成的「道學」,既能貫穿自然之道,又能繼承孔孟根本治國理政的新儒學思想。其中以程朱理學為代表。
理學的一個主要特點為思辨化,在這種觀念下的文人墨客不再像唐朝時期「天子呼來不上船」那般狂放不羈,他們開始內斂,走向理性的思辨。它的另一個重要特點是其能將儒家的社會、民族和個人信仰理念系統化、邏輯化、抽象化。因此,宋代人較為理性,常用冷靜的目光看待世事,如程顥詩云:「萬物靜觀皆自得,四時佳興與人同」。並且,他們將這種思想觀念寄托在插花上。
宋人喜歡歌頌松、竹、梅、蘭、菊,藉以表達自己君子之操,體現純美的意境。還有上文提到的「理念花」,也是宋明理學下插花藝術的產物之一。
受宋明理學思想的薰陶,相較於前代,插花藝術不再只追求怡情娛樂,富麗堂皇,開始不再流於形式,尤其注重構思的理性意念,注重深層次內涵的表達,注重作者人生哲理、品德節操等的體現。
宋朝的插花藝術常以「清」、「疏」的風格出現,追求線條美,與前代大不相同,因此達到了中國古代插花史的新高峰,將一種獨具匠心、以花品、花德寓意人倫的全新插花方式呈現在大眾面前,為後世插花藝術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對古文掌握的不是很好的我們,在選擇《資治通鑑》時一定要精挑細選,有的版本過於簡單,翻譯出來的意思過於膚淺,粗製濫造,根本沒法看。我現在看的這套《資治通鑑》,是文白對照無刪減版,全套,這套書從50年代起,就組織文史學家進行整理、編輯,始終保持認真、嚴謹的作風,是非常適合普通讀者閱讀的版本,也因此具有很高的收藏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