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環球網報導援引路透社報導,該社9月21日稱,瑞典空間研究中心澳大利亞分部擁有的衛星站合同即將到期,並且不再與中方續約。該報導指出,這將削弱中國在太平洋地區不斷擴大的太空探索能力及導航能力。那麼問題來了,如果失去這座衛星站,對中國航天的影響到底有多大?
從上世紀90年代起,在各個主要航天國家紛紛制定未來的深空探測長遠規劃時,我國的航天事業也取得了重大成就!
圖為我國嫦娥號
2007年10月24日,嫦娥一號月球探測衛星成功發射。
2010年10月1日,嫦娥二號月球探測衛星成功發射,獲取高精度月球表面三位影像,同時也為嫦娥三號落月點打基礎。
2013年12月2日,嫦娥三號月球探測器發射,12月14日安全著陸於月球正面預選著陸區。
2014年10月24日,嫦娥五號飛行試驗器成功發射,11月1日返回器精準安全著陸。
2018年5月21日,嫦娥四號中繼星成功發射,並在6月14日成功實施軌道捕獲控制。
2020年7月23日,我國第一個火星探測器「天問一號」成功發射。
近些年來,我國一步一個腳印、紮實推進,中國航空發展迅速,取得的成績也是眾人有目共睹的,成功全球少有的幾個航空技術大國,其衛星系統更是完善,然而在這樣的情況下,失去一座衛星站,對中國航天影響多大呢?
不管怎麼說,就這麼好端端地失去一個衛星站,其影響肯定不能說沒有。而關鍵在於,這個影響程度有多大?為此,中國航天技術專家黃志澄表示,中國航天從始至今的發展理念就是始終奉行獨立。也就是說,即便我們失去了某個海外衛星站,其影響也是有限的。據報導,瑞典空間研究中心承認,我國上一次使用該衛星站還是在2013年。
圖為黃志澄
值得一提的是,中國在太平洋的衛星站並不止一個,要知道,我國在太平洋中部的吉里巴斯也建有衛星站。黃志澄認為,該衛星站與「遠望」系列測控船隊進行接力,可以通過地面、海上、中繼衛星聯合,以將可能的影響降至最低。
雖然測控系統是航天系統中的一個關鍵系統,但這並不是全部。但是對於人們發出的疑問,黃志澄認為,我們應該自信,沒有必要跟著外媒炒作而急於反駁。同時他認為,該衛星站建在澳大利亞,其中涉及多方博弈,可以「讓子彈再飛一會」。
圖為未來空間站模擬圖
另外,不排除單純合同到期沒續約的可能,也不排除還有談判與爭取的可能。不過也有網友覺得,七年都沒用過了,後續需要的概率也就很小了。總而言之,只要中國航天堅持自己的發展路線,不斷發展壯大自己的核心領域,中國航天一定可以走得更遠!(小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