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及夜鷹全長350-380毫米。頭頂和背部為淡黃棕色,並具細的褐色橫斑;尾羽有寬而粗著棕色橫斑。胸部和腹部有細褐橫斑。喉有兩個大的白色塊斑;初級飛羽暗慄色。飛羽內有白色波浪塊斑。棲於沙漠、半沙漠的沙丘地帶。以昆蟲為食。分布於新疆西部。
上體斑駁,翼覆羽具皮黃色點斑,肩部具黑褐色星形點斑,皮黃色的頸圈不明顯。
埃及夜鷹圖冊
飛行時翼尖的褐色遠比上體為深,但翼下偏白。
雄雌同色但雄鳥無白色斑紋。
偶見外側兩枚尾羽的偏白色狹窄羽尖。
與雌性歐夜鷹的淺色亞種plumipes區別在肩部圖紋的不同,且縱紋較少,歇息時前翼無淡皮黃色的線條。
飛行時顯得長且重。
虹膜-褐色;嘴-角質色;腳-灰色。
墨魚是貝類,亦稱烏賊魚、墨斗魚、目魚等。屬軟體動物門,頭足綱,十腕目,烏賊科。中國所指的「墨魚」或叫「烏賊」,大多是中國東海主產的曼氏無針烏賊和金烏賊兩個種。
兩者的外形差別不大,主要差別是:前者胴部卵圓形,稍瘦,無骨針,幹製品叫螟蟲甫鯗;後者有骨針,幹製品叫烏賊幹。烏賊遇到強敵時會以噴墨作為逃生的方法並伺機離開,因而有「烏賊」、墨魚等名稱。其皮膚中有色素小囊,會隨「情緒」的變化而改變顏色和大小。烏賊會躍出海面,具有驚人的空中飛行能力。墨魚殼,既烏賊板,學名叫烏賊骨,也是中醫上常用的藥材,稱海螵蛸,是一味制酸、止血、收斂之常用中藥。
與章魚和槍烏賊近緣。現代的烏賊出現於2,100萬年前的中新世,祖先為箭石類。特徵為有一厚的石灰質內殼(烏賊骨、墨魚骨或海螵蛸,可入藥)。烏賊約有350種,體長2.5~90公分(1~35吋),最大的大王烏賊體長逾20米。烏賊分布於世界各大洋,主要生活在熱帶和溫帶沿岸淺水中,冬季常遷至較深海域。常見的烏賊在春、夏季繁殖,約產100~300粒卵。
烏賊的身體像個橡皮袋子,內部器官包裹在袋內。在身體的兩側有肉鰭,用來遊泳和保持身體平衡。頭較短,兩側有發達的眼。頭頂長口,口腔內有角質顎,能撕咬食物。烏賊的足生在頭頂,所以又稱頭足類。頭頂的10條足中有八條較短,內側密生吸盤,稱為腕;另有兩條較長、活動自如的足,能縮回到兩個囊內,稱為觸腕,只有前端內側有吸盤。烏賊主要吃甲殼類、小魚或其他軟體動物,主要敵害是大型水生動物。它是頭足類中最為傑出的放煙幕專家。在遇到敵害時,會噴出煙幕,然後逃生。
烏賊的肉可食,它的墨囊裡邊的墨汁可加工為工業所用,墨囊也是一種藥材,內殼可餵籠鳥以補充鈣質。烏賊的內臟可以榨制內臟油,是製革的好原料。它的眼珠可製成眼球膠,是上等膠合劑。我國常見的烏賊有槍烏賊(俗稱魷魚),金烏賊與無針烏賊。烏賊是我國四大海產(大黃魚,小黃魚,帶魚,烏賊)之一,漁業捕撈量很大,肉鮮美,富營養。
避役(學名:Chamaeleonidae)(英語:chameleon)俗稱變色龍,蜥蜴亞目(Sauria)避役科(Chamaeleontidae)爬行類,產於東半球,主要樹棲。特徵為體色能變化。每2~3趾併合為二組對趾、端生牙,舌細長可伸展。鬣蜥科(Iguanidae)的安樂蜥(anole)產於西半球,亦稱為假避役。真避役有兩屬︰Brookesia屬(19種),避役屬(Chamaeleo,70種)。其中約有一半的種僅分布在馬達加斯加,其他大部分分布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2種分布在亞洲西部;1種在印度南方和斯裡蘭卡;另一種(普通避役〔Chamaeleo chamaeleon〕)分布在近東向西穿過北非達西班牙南部一帶。馬達加斯加東北部哈拉島的熱帶雨林裡的變色龍從鼻尖到尾部總長29毫米,成年後的軀幹長度僅有指甲蓋大小,可能是迄今為止世界上最小的變色龍。
變色龍是爬行動物,是非常奇特的動物,它有適於樹棲生活的種種特徵和行為。避役的體長約15-25釐米,身體側扁,背部有 脊椎,頭上的枕部有鈍三角形突起。四肢很長,指和趾合併分為相對的兩組,前肢前三指形成內組,四、五指形成外組;後肢一、二趾形成內組,奇特三趾形成外組,這樣的特徵非常適於握住樹枝。它的尾巴長,能纏卷樹枝。它有很長很靈敏的舌,伸出來要超過它的體長。人們一貫認為它舌尖上有腺體,能夠分泌粘液 粘住昆蟲,但事實上,變色龍捕獵時主要靠舌尖產生的強大吸力吸住獵物。它一雙眼睛十分奇特,眼帘很厚,呈環形,兩隻眼球突出,左右180度,上下左右轉動自如,左右眼可以各自單獨活動,不協調一致,這種現象在動物中是罕見的。雙眼各自分工前後注視,既有利於捕食,又能及時發現後面的 敵害。變色龍用長舌捕食是閃電式的,只需1/25秒便可以完成,而且它們的舌頭的長度是自己身體的2倍。在樹上一走一停的動作使天敵誤以為是被風吹動的樹葉。
變色龍學名叫避役,「役」在我國文字中的意思是「需要出力的事」而 避役的意思就是說,可以不出力就能吃到食物。所以命名為避役。俗稱變色龍就是因為它善於隨環境的變化,隨時改變自己身體的顏色。變色既有利於隱藏自己,又有利於捕捉獵物。變色這種生理變化,一種說法是在植物性神經系統的調控下,通過皮膚裡的 色素細胞的擴展或收縮來完成的,另一種說法是在最近的研究中發現,變色龍不是靠色素細胞變色,而是靠調節皮膚表面的納米晶體,通過改變光的折射而變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