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3年10月9日,卡爾·史瓦西(Karl Schwarzschild)出生於德國法蘭克福。在短暫的職業生涯中,他得出了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場方程的首個精確解,在其它方面也取得了很多進展。
史瓦西在斯特拉斯堡大學及慕尼黑大學學習天文學,並於1896年獲得博士學位。之後,他分別在維也納的庫夫納天文臺(Kuffner)和慕尼黑大學從事研究,並於1901年成為哥廷根大學的教授及天文臺臺長。1909年,史瓦西擔任波茨坦的天文物理學觀察臺臺長。
1914年一戰爆發時,史瓦西已經四十多歲,他加入了德國軍隊,在東西前線都戰鬥過。但他的研究還在繼續,他寫了2篇相對論理論的論文和1篇量子理論的論文(他在這篇文章中討論了氫原子的斯塔克效應)。1915年,當軍隊在俄羅斯時,他得了一種罕見的皮膚病——天皰瘡(pemphigus)。他於1916年病重回國,並於1916年5月逝世,時年42歲。
儘管職業生涯短暫,史瓦西對廣義相對論和量子力學,以及其它很多領域(天體力學、光譜學、恆星結構、動力學、光度學)都做出了奠基性貢獻。史瓦西創建了很多原創的概念,包括史瓦西度規(Schwarzschild metric)、史瓦西坐標、史瓦西半徑、史瓦西黑洞。
史瓦西率先利用光度學測量變星,他改進了多種光學系統。
1959年,在他逝世後40多年後,德國天文學協會設立了卡爾·史瓦西獎章,獎勵傑出的天文學家和天文物理學家。第一個獲獎的是他的兒子馬丁,馬丁是普林斯頓大學的天文學教授。
愛因斯坦曾經這麼評價史瓦西:
在史瓦西的理論工作中特別使人感到驚訝的,是他那麼有把握地運用數學研究方法,是他那種輕捷地理解天文學問題或物理學問題的實質的本領。很少有他這樣能把正確的想法和那種思維的靈活性相結合的深刻的數學知識。正是因為有這些才能,當別的研究工作者被其中的數學困難嚇到時,他卻能完成那些領域中的重要理論工作。顯然,他源源不絕的創作動機,在更大程度上可以認為,是出於藝術家發現數學概念之間的精美聯繫的喜悅,而非渴望認識自然界中尚未被發現的相互關係。https://physicstoday.scitation.org/do/10.1063/PT.6.6.20181009a/fu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