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杜麗 攝影報導
楊銘一家人的一天,伴隨著新鮮出爐的楊家燒餅開始。
晨光染紅天際,寒冷的大街上依舊有些沉寂,位於泊頭市勝利街附近的楊家燒餅加工中心,早已經是燈火通明。和面、醒面、揣面、擀麵、卷條、製作劑子,工人們一刻不停地忙碌著。5點不到,燒餅熟了。
爐門打開,熱氣混雜著香氣撲面而來,3000個燒餅像等待檢閱的士兵,一個個新鮮飽滿,油亮精神。這時候的楊銘,就像個威嚴的將軍,一排排地掃過去。30年做燒餅的經驗,掃一眼他就知道今天的燒餅做得用心不用心。
這些燒餅,將被送往位於泊頭市區的9個銷售亭,十幾分鐘後,人們就能吃上熱乎乎香噴噴的楊家燒餅了。
同樣,在遠隔百裡之外的滄州市,位於滄州市第五中學東側的楊家燒餅店,也已經開門營業。店裡是小一號的爐子,一爐也能出300個燒餅。
一碗老豆腐或是一碗牛雜湯,再配上兩個燒餅,那是楊銘百吃不厭的美味。
楊家燒餅的百年歷史
從小,楊銘就看著爺爺和父母做燒餅,在他兒時的記憶裡,經常是半夜醒來,紅紅的爐火早已燃起,汗水已經浸透了父母的衣衫。十幾歲的時候,他就開始上手做燒餅了。幾年下來,他熟練掌握了做燒餅的各個環節,成了楊家燒餅的頂梁柱。每天凌晨3點,楊銘準時起床和面,一袋面加水加油和成適宜的工夫面,有100多斤,每次都是一身汗。
叫苦喊累的時候,爺爺楊永昌總是鄭重地告誡他:「做吃食要對得起良心,捨得下工夫。」
小小的楊家燒餅,已經傳承百餘年了。百餘年的傳承,靠的就是良心和專注。
楊家燒餅的發祥地泊頭,依大運河而繁榮,明清時期就是重要的水運碼頭。清朝末年,楊銘的曾祖父楊春亭在泊頭經營大車店,在開店的同時,闢出一間門店專門做燒餅,供應往來客商。時間長了,楊家燒餅因「氣味醇香而不油膩,入口酥脆卻不散碎」的特點而名聲鵲起。
後來,楊銘的爺爺楊永昌開設永昌店,並把祖傳的做燒餅的手藝發揚光大。楊家燒餅伴著大運河的漿聲帆影,走上了尋常人家的餐桌。
抗日戰爭時期,楊家燒餅店成了八路軍在泊頭的秘密聯絡點,楊永昌挑著燒餅擔子,往來於泊頭、交河、連鎮等地,傳遞情報,買賣物資。1946年,楊永昌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楊永昌製作的盤香燒餅,是泊頭火車站的「特色旅行食品」,沿著津浦鐵路傳遍大江南北。
在楊銘的記憶中,爺爺的一生都在用心做燒餅。80多歲高齡的時候,爺爺還在堅持看爐。
關著門賣的燒餅
1996年,看著爺爺和父母歲數越來越大,楊銘停薪留職,成了楊家燒餅的掌門人。那時,楊家燒餅只是早晨賣,在小胡同裡做。即使全家人半夜起來做燒餅,還是不夠賣。每天不到8點,忙碌半夜做的燒餅就賣完了,來晚的依舊吃不上香噴噴的楊家燒餅。「不誇張地說,我們家的燒餅都是關著門賣的。」
楊家燒餅出了名。但楊銘清楚,幾輩人日復一日,把小小燒餅當成了事業來做,才積累下這樣的口碑。
做燒餅太辛苦,一家人就琢磨著如何解放人力、擴大產能。楊銘受麵團冷凍技術的啟發,開發出了「生胚冷凍技術」,並把吊爐改成了旋風爐。
技術突破,一爐能烤3000個燒餅,而且現烤現賣。那一刻,楊銘按捺不住內心的激動:楊家燒餅新生了!
百年燒餅的新鮮再出發
楊銘始終記著爺爺的話:「人叫人,終身不語;貨叫人,點頭就到。」東西好,人自然就來了,都不用吆喝。恪守著真材實料的原則,楊家燒餅和面用純淨水,麵粉是精粉,油是植物油,所有的食材都是自己加工,保證新鮮和口感。「深受女士和年輕人喜愛的玫瑰花餡,我們都是自己買玫瑰花,分揀後用上好的白糖醃製的。」每年,楊銘都會親自去採購豆沙、果脯等原材料。
楊家燒餅有30多種,現在常做的有10多種,傳統口味的有油酥鹹、油酥甜、麻醬鹹、麻醬甜、盤香、黑米,糖的有糖鼓、糖三角,還有深受年輕人喜愛的豆沙、果脯、玫瑰、蛋黃等。「楊家燒餅到現在還有許多沒有做出來,我還在摸索。」楊銘回憶,之前在泊頭舉辦的滄州市旅遊產業發展大會上,幾位老人專程趕到他的展位前買燒餅,點名要吃牛舌頭薄脆和冰糖燒餅。「這兩種燒餅太費工夫,已經很少做了,但是真好吃,老人們小時候吃過,到現在都念念不忘。」
楊銘一家人的夢想,是把楊家祖傳的燒餅都做出來,做成品牌,做到全國去。為此,他們註冊了「楊家銘娟」商標,2015年在滄州市第五中學東面開了第一家楊家燒餅店,去年又在天成郡府附近開了第二家店。2017年,楊家燒餅被評為河北省冀字號名店,2019年12月,楊家燒餅製作技藝被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小小的燒餅,鹹甜酥香裡包含著楊家幾代人的心血,也承載著楊銘大大的夢想,他說,楊家燒餅還有三分之一的產能和種類沒有開發出來,下一步將擴大產能,把楊家燒餅推出滄州,推向京津。
店址:泊頭市勝利西路北一號樓
滄州市運河區解放中路259號
滄州市運河區開元南大道天成郡府西區西商5#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