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毛慶明
燒餅包油條,是我童年最常吃的早餐。餅是普通的芝麻燒餅,擀成薄薄的兩個巴掌大的橢圓形,刷上一層香油,一層蜂蜜水,再撒上細密的白芝麻,貼在碳爐的爐壁上烘烤得焦香四溢。油條也是普通的油條,手擀的面,切成長條,兩兩相擰,在大油鍋裡炸至酥脆。
早晨起來洗漱完畢,匆匆背上書包,問母親要9分錢,6分錢買個燒餅,3分錢買根油條,剛出爐的燒餅和剛出鍋的油條都是滾燙的,拎著炸油條大筷子的老阿姨,騰出一隻手從一張碧綠的新鮮荷葉上撕下扇形一角遞給我,我隔著新鮮荷葉將燒餅包住油條捏緊,邊吃邊快步往學校走。
在老家,燒餅油條店是最多的。一是因為便宜,二是因為抵餓,三是因為方便。我經常看到和我一樣邊吃燒餅油條邊趕路的學生或上班族,還有空車時用胳膊把著車把、手抓燒餅油條大嚼的板車夫。當然最重要的還是好吃。當燒餅遇上油條,麥香遇上油香,更有新鮮荷葉的清香加入其間,這樣的早餐讓一上午的4節課不再漫長。
有一段時間我迷上了小人書,街角有個擺小人書攤的瘸子,1分錢就可看1本小人書,薄的1分錢可看兩本。那時我好羨慕他有那麼多小人書,為了買小人書我開始攢錢,唯有打早飯錢的主意,因為這是我當時唯一的「經濟來源」。拿到9分錢後,我只買一塊6分錢的燒餅,省下3分錢攢起來,隔一些時候,我就把我的儲蓄掏出來數一數,心中充滿了憧憬……
成年後我離開了家鄉。都說「橘生淮南則為橘,橘生淮北則為枳」,這些年我走過很多地方,也吃過各地的燒餅油條,卻沒有一處及得上家鄉的味道。在我心裡,家鄉的燒餅包油條是唯一的。
老家將燒餅稱為「侉餅」,每年回老家省親,都要尋一家鋪子,來一套「侉餅包油條」,燒餅油條的製作工藝未變,但包裝紙卻從新鮮荷葉變成了塑膠袋,口感也因此打了折扣。但這種傳統的味道,仍是我們中華民族根植於心的煙火,生生不息。
【來源:玉溪網】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