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讓蘇州人心心念念的早餐,是什麼?是葑門橫街上的大餅油條小餛飩?是蘇式麵館裡的一碗紅湯燜肉麵?還是上學路上一塊熱乎著的蛋餅?在蘇州,叫醒人們的從來不是鬧鐘,而是他們內心惦記著的清晨味道。
蘇式面
說到蘇州的早餐,很多人最先想到的,就是一碗蘇式面。一年四季、一季一味、不時不食,蘇州人的一碗湯麵,早已超出了一頓簡單的早飯的範疇,且早已深深融入了「蘇式生活」之中。
蘇式面的變化主要體現在澆頭,一碗只有湯和面的蘇式湯麵一樣也是很好吃的,但是,有了澆頭,生活才豐富多彩。每種澆頭皆經過精心烹調,都是最地道的蘇幫風味。澆頭的風味決定了面的風格,若將不同的澆頭相搭配組合則又會產生不同的效果。
單在王稼句先生所撰的《姑蘇食話》中列出的澆頭品種,就有數十種之多。有燜肉、炒肉、肉絲、爆魚、塊魚、爆鱔、鱔糊、蝦仁、三蝦、滷鴨、壯雞、頭尾、三鮮、什錦、肚襠、甩水、卷菜、白湯蹄膀面、小羊面、鳳爪面、小肉、素澆等,此外,如麵筋、素雞、火方、香菇、牛肉等,也都是麵館中的常備澆頭。蘇州人還會根據時令來進行調整,比如入夏要吃黃魚面,入秋要吃鱸魚面,春天要吃鮮筍面,夏秋蝦鱔肥美時吃蝦鱔面、冬天吃蹄髈面等等。
按照蘇州人的傳統,吃麵是一定要早上去吃的。最講究的人,要吃「頭湯麵」,就是早上第一道湯的面。老些的麵館,湯要大鍋熬,出其雄渾的鮮味。但面下得多了,湯就變得渾濁,麵條也就沒那麼爽滑了。其實說到底,頭湯麵不比別的面貴,但傳統的蘇州人,就是會願意專門為了這一點麵條品質的差異,為了吃碗麵而早起。
泡泡餛飩
和蘇式面的地位不相上下的,當屬餛飩。蘇州的泡泡餛飩最有名,其可歸入小餛飩之列,「泡泡」二字,便是喻指其外形之小巧瑩潤。
泡泡餛飩的包法也與傳統小餛飩不同。一般小餛飩,是將肉醬在皮子中間一擦,皮子團團捏起來就可以了。而泡泡餛飩的捏法則不同:首先,肉醬是擦在皮子一邊的;其次,捏合時既要包住那一點點肉醬,又要使餛飩中間成為氣囊,完全是手上功夫。一碗熱騰騰的泡泡餛飩端到食客面前,只見一隻只餛飩都漂浮在上面,像一朵朵打過氣的小蘑菇,實在是很美的。泡泡餛飩的餡心幾乎是可以忽略不計的,可以說是少之又少,只是將精瘦的、紅彤彤的肉醬在皮子上擦一擦。但這一點點的猩紅恰是十分重要的,讓一碗餛飩生動起來。
一碗泡泡餛飩要溫婉可人,不僅得重視形態,味道更是關鍵。蘇州人吃餛飩,大餛飩重餡,小餛飩品湯。泡泡餛飩好味與否,湯底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過去,講究一點的店家,都用豬大圓骨和雞架為原料,而後花時間慢慢熬成一鍋實實在在的好湯,以此為湯底的泡泡餛飩,吃起來才夠鮮美。牙齒輕磕間,柔軟的外皮一下子便破裂開來,細嚼下,滑如凝脂,入口即化。肉鮮伴著蔥香,自舌尖至齒頰,抱住了整個口腔,清醇綿長。吃完第一個後,便再也停不下嘴。
大餅油條
大餅裡加油條,是所有早餐中最具煙火氣的存在。蘇州人還給它起了一個特別詩意的名字「荷葉包美人」。一張薄軟的麵餅,塗上特製的甜麵醬,夾一根油條,就是浪漫的蘇州人詩情畫意的「荷葉包美人」了。單單吃油條,口感偏硬偏油,軟薄的糯米餅完美的中和了油條的口感。微甜的面醬更是豐富了這個組合的味覺感受,讓人不禁感嘆蘇州人在吃上體現的驚人智慧。
生煎
作為生煎饅頭的發源地,蘇式生煎已經有了上百年的歷史,蘇州人吃生煎也吃了上百年。一客生煎饅頭再搭配上一碗小餛飩,甚至可以取代蘇式面在蘇州人心中的地位。勁道的皮、芝麻的香、肉餡的鮮、褶底的脆,在醋香、肉香、面香、焦香的相互交加之下,沒有誰能擋得住這些圓滾滾的小可愛所散發出來的魅力。
蟹殼黃
有一道在《風味人間》深受讚譽的傳統麵食,水與勁道麵粉手工糅合後裹入油酥,反覆擀卷正是它層層起酥的關鍵。再由技法熟練的師傅精心烤制,狀如金色蟹殼,咬一口焦香酥脆,火烤後的面香在口腔中滿溢開來。這道製作考究又極富地方風味的美食,正是蘇州蟹殼黃燒餅。
蛋餅
沿街的蛋餅攤,可以說是城市中最接地氣的存在。蛋餅在蘇州,也帶出一股江南氣息。一鍋麵糊,加上秘制面醬就是讓人死心塌地的法寶。蘇式蛋餅不是現成麵皮,是提前調好的麵糊攤出來的。麵糊太稀,攤出的麵皮沒有勁道,太濃稠又失了靈氣。磕顆雞蛋在麵皮上均勻鋪開,撒上蔥花,刷刷兩下就翻好面,塗醬料,放火腿、油條…豐儉由人。秘制醬料一般有甜醬、辣醬,也常見鹹甜醬等搭配。蛋餅軟滑,皮的厚薄恰到好處,還有點清透,咬上去軟軟的不失韌性。
粢飯糰
如果說在蘇州,有什麼食物能在清晨喚醒一整天的精神,非粢飯糰莫屬!從熱氣騰騰的木桶裡舀出幾勺蒸米,鋪在蒸布上,均勻地鋪上配料、卷實,散發著米香和肉糜香的粢飯糰就做好了,一口咬下就是大滿足!
蘿蔔絲餅
在蘇州人的腦海中,始終有這樣一種由蘿蔔做成的美食,它是很多蘇州人小時候的記憶——蘿蔔絲餅。蘿蔔絲餅的做法也不難:用特製的大勺舀一勺麵糊,夾起一大撮蘿蔔絲餡放進去,再一勺麵糊「蓋好」,放進油裡一炸,等到蘿蔔絲餅的表面變成金黃,把勺子反扣在鐵架上,這樣一隻美味的蘿蔔絲餅就完成了!蘿蔔絲餅外面金黃酥脆,咬開來是清甜爽口的蘿蔔絲,拌著星星點點的蔥花,那味道,賊香!
小籠包
蘇州小籠包講究湯汁,小心翼翼地把小籠包提出來,放在醋碟裡,對準包子褶輕吸,鮮美的湯汁就進嘴裡了,再慢慢品,鹹中帶甜,醇濃香鮮的餡。
油汆糰子
做油氽糰子,要用精細糯米粉加水揉捏成麵皮,包入鮮肉餡,然後用滾油氽制而成。氽好的糰子色澤金黃,外脆內糯,香味沁脾。咬起來外脆裡糯,有一絲絲糯米的清甜,加上肉餡的鮮美,只能說太好吃了!
糖粥
「篤篤篤,賣糖粥」,老蘇州人的童年,是在這樣的叫賣聲中走過的。豆沙桂花熬製的糖粥,是老蘇州人的童年裡,不可或缺的早餐甜點。
蘇州的赤豆粥格外精細,赤豆和粥是分開製作的。赤豆要在鍋裡熬製4個小時以上,等把赤豆皮熬化,變成細細的豆沙後,再把它澆到白粥上,頗有一種紅雲蓋白雪的精妙。白粥晶瑩透亮,赤豆沙綿軟細滑,用勺子輕輕攪拌在一起,赤豆沙充分浸潤了白粥,白裡透紅,這時仿佛入口的不單單是一碗糖粥,更是那溫婉悠長的蘇州韻味。
豆腐花
豆腐花,蘇州人更願意這麼稱呼,在眾多的蘇式點心中,大概算是最不登大雅之堂的了。問世以來,它的一直就被定位在了巷口街邊,而在文人的筆觸下,更是難能一睹到它的芳容。然而,在許多蘇州人心目中,不登大雅之堂的豆腐花始終是最具風情的一樣姑蘇小吃。
雖然外人都覺得蘇州人最喜歡吃甜食,但是在吃豆腐腦這件事上,蘇州人卻是板上釘釘的鹹黨。蘇州人講究的是手工石磨豆花,那一片片潔白如玉的豆腐片象綻開的白玉花瓣,在碗中湯汁裡上下浮動,上面配放蝦皮、紫菜、榨菜末、蔥花,一勺鮮醬油,放點自製的滷汁,一咬就破,食用時的狀態介於吃與喝之間,鮮嫩綿滑。
蔥花則要用香蔥切成極細極細的末,預先勾兌成糊狀,一遇上熱氣便蔥香四溢;小蝦米只只閃亮,不能有任何一點雜質,辣椒油則選用尖頭辣椒熬得又鮮又辣還要出香味,最好要讓客人吃出一身汗。如此這般的用心,這一碗姑蘇豆腐花,味道還能有錯嗎?
鹹豆漿
一碗鹹豆漿,同樣是蘇州人最傳統的早餐之一。鹹豆漿點了幾滴醬油,略帶醬色,豆漿裡幾根油條段兒、一把香蔥碎,配上榨菜末、蝦皮、豬油渣、大蒜葉……味道豐滿,豆香撲鼻。熱氣騰騰的,喝著滿口留香,是許多蘇州人關於早晨的味覺記憶。
麻團
有賣大餅油條的地方,基本都會有麻團的身影。麻團是用糯米粉加白糖、豬油和水揉製成形,再經入鍋油炸而成的,香甜美味。趁熱咬一口,還有融化了的糖流出來呢~
湯糰
湯糰,在蘇州小吃裡有著不可撼動的地位。湯糰其實就是湯圓,南北方一直都有鹹甜之爭。但蘇州則很包容,鹹甜皆有,「鹹中意,甜歡喜」。
粽子
粽子不僅是端午節食俗,許多蘇州人也拿它當做早飯。鹹的一般是鮮肉粽,也有再加個蛋黃的蛋黃肉粽,甜的有赤豆粽、豆沙粽、蜜棗粽,考究的會做豬油夾沙粽。豬油夾沙粽子,選用上等紅小豆,煮熟後去皮濾沙,再加入成倍的砂糖和適量的油脂製成餡,裹扎時餡裡還夾有一塊肥肉,煮熟後晶亮甜美,油潤清香。
白水粽和灰湯粽都是沒有其它餡料的,看似單調,實則清爽可口,簡單地蘸白糖或桂花醬,入口鮮香,是最本色的一種。灰湯粽,別聽它名字「 灰頭土臉 」的,吃起來的時候可是個地道的土豪金——粽子通體金黃,色如琥珀,而且表層的米粒已經化開融為一體,略呈果凍狀,吃起來非常糯,甚至能像披薩餅一樣拉出絲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