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風送爽,第31個教師節邁著輕盈的腳步如期而至。馬鞍山市各界開展了師德師風專題教育等活動,著力提升教師人格修養和學術魅力,做人人敬仰愛戴的品行之師、學問之師,努力打造馬鞍山市師德教育工作的新常態。
花山區開展「為人師表·弘揚師德」主題演講慶祝教師節
9月8日上午,在新建成並如期開學的秀山實驗小學校區,花山區舉辦了「慶祝第31個教師節暨『為人師表·弘揚師德』主題演講活動」,師範附小校長、全國勞動模範楊燕等8位優秀教育工作者組成的宣講團進行了「為人師表·弘揚師德」主題演講,從數十載從教的親身經歷,展現紮根教育的高尚情懷。既有立德樹人的感人事跡,又有對花山教育發展的深入思考,樸實卻打動人心的話語贏得了陣陣掌聲。活動中,花山區四套班子主要領導及區委、區政府分管領導為區師德模範代表們頒發了榮譽證書,對教師們進行了親切的慰問。
花山區主題演講喜迎教師節
9月8日上午,花山區在實驗小學綠地校區舉辦了「慶祝第31個教師節暨『為人師表?弘揚師德』主題演講活動」。由師範附小校長、全國勞動模範楊燕等8位代表組成的宣講團進行了「為人師表?弘揚師德」主題演講,既有數十載從教的親身經歷,又有紮根教育的可貴情懷,既有立德樹人的感人事跡,又有對花山教育發展的深入思考,樸實卻打動人心的話語贏得了陣陣掌聲。
圖為活動現場
據悉,從開學起,花山區屬各校便紛紛組織開展了各種師德師風專題教育活動,充分利用教師節這一有利時機,結合身邊的師德榜樣,通過動員會、座談討論會、主題演講、徵文活動等多種形式,不斷提高教師人格修養和學術魅力。
皖江職教中心學校教師孫五一當選「黨和人民滿意的好老師」
記者近日從皖江職教中心學校獲悉,該校教師孫五一當選2015年「黨和人民滿意的好老師」,為安徽省唯一獲獎者。
中國教育報刊社於2014年9月聯合全國各省、市、自治區教育部門,攜手教育新聞媒體,共同開展「黨和人民滿意的好老師」推選展示活動,面向社會、學校廣泛徵集和推選學生喜歡、家長稱讚、社會公認的「黨和人民滿意的好老師」。通過各省份公開推選、全國範圍的推選,經過網絡、微信、微博公眾投票和專家委員會推選,最終推選出30名「黨和人民滿意的好老師」。
孫五一老師是皖江職教中心學校汽修專業部部長、學科帶頭人,曾獲「全國優秀教師」、全國「五一」勞動獎章、馬鞍山市首席技師等榮譽。近日,他又成功入選「馬鞍山市技能大師工作室」。
199名特困教師將獲中央彩票公益金資助
記者昨日從市教育局中央彩票公益金教育助學項目資助工作部署會議上獲悉,在教師節來臨之際,中央彩票基金會給特困教師學生送來溫暖,馬鞍山市將有199名特困教師每人獲得1萬元的資助,540名品學兼優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每人獲得2000元的獎勵。
今年,財政部安排中央專項彩票公益金,委託中國教育發展基金會開展中央專項彩票公益金「勵耕計劃」,資助中小學(含中職)家庭經濟特別困難的教師,標準為每人1萬元;「潤雨計劃」資助家庭經濟特別困難幼兒教師,標準為每人1萬元;「滋蕙計劃」,獎勵品學兼優的普通高中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獎勵標準為每人2000元。省教育廳分配馬鞍山市教育助學項目資金307萬元,其中勵耕計劃資金175萬元,潤雨計劃資金24萬元,滋蕙計劃資金108萬元。
根據中央彩票公益金教育助學項目資助工作實施方法,將優先資助遭受自然災害、突發事故或重大疾病等原因致貧的中小學(含中職)教師和普惠制幼兒園教師。特困教師和學生可在9月15日前向所在學校(幼兒園)遞交申請,市、縣區教育局將組織開展認定和上報工作。市學生資助管理中心諮詢電話2474096。
雨山區教育局慰問光榮從教30周年職工
圖為光榮從教30周年的老師
圖為光榮從教30周年的老師
第31個教師節來臨之際,雨山區工會有關人員來到雨山中心小學,對該校光榮從教30周年的教師劉文勝、謝祖明進行慰問,並頒發了榮譽證書和慰問金。
含山供電公司黨員服務隊心系「孤島燈塔」汪開寬老師和他的學生們
9月7日,含山供電公司黨員服務隊隊員帶著圖書、文具、文體用品等慰問品,來到含山縣運漕鎮楊謝小學河北教學點,在教師節到來之際,看望慰問一位堅守孤島27年的鄉村教師汪開寬,以及他的十來名學生,且都是留守兒童。
汪開寬老師所在的教學點,地處運漕鎮河北村,該村是一個1.1平方公裡的水上孤島,裕溪河環繞四周。從鎮上乘車20分鐘到新河港,然後上船擺渡才能到島上。
楊謝小學河北教學點只有三間教室,總共兩個班級的十個學生,汪開寬是這裡唯一的老師。
1988年,18歲的汪開寬從含山師範學校畢業後,只因「家鄉學校缺教師,若不回來的話,學校就倒了」這麼一句話,一句承諾,他就堅守在這裡27年。27年來,雖然他患有高血壓和心臟病,汪開寬老師卻從未缺過孩子們一堂課。
汪老師堅守農村教學一線,用真情書寫了一位人民教師對教育事業的無限忠誠,贏得了當地師生和家長們的廣泛讚譽,他被大家親切地稱為「孤島上的燈塔」,今年8月31日,中央文明辦授予汪開寬老師為敬業奉獻類「中國好人」榮譽稱號。
含山供電公司黨員服務隊從媒體報導得了解到汪開寬老師的先進事跡,特意趕在教師節到來之際,購置了許多學習用品、文體用品等慰問品,前來看望慰問汪老師和他的學生們,以表達供電員工對汪老師的敬意,和對留守孩子的關愛。
看到孤島上突然有這麼多客人造訪,汪老師和孩子們都非常高興。尤其是共產黨員服務隊隊員為孩子們帶來了這麼多書籍、文具和學習用品,孩子們都眼花繚亂、愛不釋手,共產黨員服務隊隊員關切地詢問孩子們的學習和生活情況,還陪孩子們一起互動做起了遊戲。
楊謝小學河北教學點是後期新建的校舍、離村莊較遠,以前不通電,後來在村裡用護套線遠距離接電過來用的,電壓質量不穩定,幸好教學點除了幾盞日光燈之外,沒什麼大功率用電器。
在走訪慰問中,共產黨員服務隊還詳細了解了河北教學點用電方面存在的困難,徵集汪老師對供電服務還有什麼需求和建議。共產黨員服務隊隊員還及時向汪老師宣傳了農網升級改造的惠民政策,河北村已經納入到2015年農網升級改造工程之中了,現在正在加緊運輸工程物資,馬上施工隊伍就要進村施工嘍。
在聽聞孤島的農網馬上就要舊貌換新顏,而且教學點也會有用電的新「戶頭」後,汪老師開心地哈哈笑起來,連聲讚嘆道,那就好、那就好!
在聆聽中回味師恩
三尺講臺,染蒼蒼白髮,桃李滿園,綻美美笑顏。每個人成長的路上,都留下過老師或深或淺的腳印,或清晰或模糊的背影,帶我們遨遊浩瀚的書海,伴我們走過迷惘的青春……教誨如春風,師恩似海深。
在第31個教師節即將到來之際,讓我們走進那群最無私的人,去聽他們暢訴那些有關三尺講臺的故事!讓我們一起靜靜聆聽,在聆聽中回味師恩。
親愛的孩子,我想對你說
50後教師:張啟保
市第四中學初三教師,在三尺講臺堅守了近四十載
從1975年踏上三尺講臺成為一名光榮的人民教師,年近六十的市第四中學張啟保老師已不記得自己送走了多少批學生了。儘管離退休已沒有兩年時間,但張老師一刻也不曾放鬆對自己的要求。「既然選擇成為了一名教師,就要肩負起教書育人的這份責任,既然還沒有離開三尺講臺,就有責任不折不扣地完成崗位工作。」寒來暑往,每天清晨,張老師都會準時來到學校,迎接孩子們的到來。
開學了,張老師所帶的初三班也進入為畢業升學拼搏的最後階段。「四中地處城鄉結合部,雖然我們的辦學條件相對主城區的學校要差一點,學生基礎也要薄弱一點,但孩子們的求學渴望是一樣的。」所以在他看來,沒有任何的理由讓自己對教學有所放鬆。
從教四十載,張老師也見證了教師職業的變遷。社會快速發展,帶來了各種現象,其中就包括個別老師褻瀆教師職業行為和部分家長及社會人對教師的誤解。
張老師說,對於這個問題,他一直堅持從兩個方面看,「一方面我們得承認這些現象確實存在,但另一方面我們也要看到,這畢竟只是很小的一部分。在千千萬萬的教師隊伍中,大家一直堅守著最初的職業追求,默默耕耘,尤其是年輕的教師們,他們朝氣蓬勃,積極進取,用自己的真誠敬業、無私奉獻贏得了學生和家長的認可。」
又到教師節,張老師說,對於自己來說,最好的禮物是學生心裡的那份惦念,「當畢業十年、二十年甚至更久的學生還沒有忘記你,還會想著來看看你,那真是莫大的幸福。」因為這說明,作為一名師者,你當初的努力沒有白費,它已經在潛移默化中傳遞給了學生。
70後教師:尹義芳
雨山區山南小學語文教師,從教二十餘年
從1994年踏上三尺講臺,尹義芳成為一名老師迄今已有22年了,「作為一名70後的小學教師,我已不再年輕,這二十多年來,年輕時的浮躁和膚淺沉澱為一個中年老師的從容和淡定。」尹義芳說,教師,要有教書育人的使命感和責任感;要用自己高尚的人格、真摯的愛使學生受到感染和薰陶;要以紮實的基本功、嚴謹的態度和求實向上的精神為學生做個「終身學習」的好榜樣。
「一名優秀的小學教師,最重要的三件事,一是教學生學會做人,二是培養學生良好的生活習慣、學習習慣、行為習慣,三是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從執教的那天起,尹老師就明白自己需要對自己的每一個學生負責,班級裡每個孩子都是自己的責任,作為一名語文老師,有責任讓他們學好語文,有責任讓他們學會語文,有責任讓他們從還沒能說好完整通順的一句話到會用優美的詞語書寫一篇文章,教會他們能把自己已學的知識靈活運用,能做到舉一反三,讓他們真正熱愛語文,對語文學習有興趣,並能打好良好的基礎,為以後的學習生活做準備,尹老師說,這便是她所理解的教師職業的崇高使命。
「經過自己的努力,如果可以得到學生們的喜愛,家長的認可,領導同事的讚許,自己的尊重,我想,這一定是一個有著滿滿幸福感的幸福老師。」她說。
80後教師:吳雲標
河海大學文天學院基礎部數學教師,工作近十年
「教師的使命肯定是教書育人,既有教授知識的責任,也有育人求真的使命。大學教師不僅要在課堂上傳授知識,也要正確引導學生的價值觀,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作為一名80後大學青年教師,面對的是一群和自己年齡相差不大的青年大學生,河海大學文天學院吳雲標老師深知,要完成這一使命並不容易,青年大學生正處於價值觀形成和確定的關鍵時期,教師在課堂教學活動中講些什麼,傳授什麼,對青年大學生價值觀的形成有著重要的影響。所以,「作為一名教師,講臺上下的兩個人必然不能分裂,你想喚起學生對自由獨立的嚮往和對人間疾苦的悲憫,就不可能去做一個平庸、冷漠的師者。」
談到如何才能算一名好老師,吳雲標表示,「好老師」首先要有過硬的基本功,上好課,讓學生都喜歡聽你的課;其次要能正確引導學生,做學生的好榜樣;第三要有責任和素養,熱愛教育教學工作。
走上工作崗位以來,吳雲標多次獲得各類榮譽,也被全體學生評選為最受歡迎的老師之一。但作為一名師者,他說,自己最希望的還是大學教育能得到社會更多的支持和肯定,自己能在教學和科研上有更大的突破,「希望成為一名更優秀的大學老師,帶領這群年輕人走得更遠」。
90後教師:劉和妍
馬鞍山二中歷史老師,走上工作崗位不足三年
兩年前從北京師範大學畢業,回到自己的母校馬鞍山二中工作,起初,面臨職業選擇的劉和妍對「成為一名教師」是頗感不安的。她說,根據學生時代的經驗,社會長期以來對教師都有著非常高的要求。傳統經典中,師者形象往往與「聖人」一詞掛鈎。這意味著教師不僅需具備純熟的業務水平,教室外的一言一行也時刻受人關注。尤其是身處網絡時代,只需幾分鐘的時間,和你素不相識的人便可通過貼吧、微博等平臺知道你在學生面前說了什麼話,你在學生心目中是什麼形象。正式成為一名教師以後,劉和妍這種忐忑的心情也不曾放下,特別是在家長會上,當看到家長殷切的目光,會不由得提醒自己,切莫因為自己缺乏經驗或不夠努力而耽誤學生的大好前程。
在劉和妍看來,教師不僅僅是個職業,要做一名真正的好老師還需要成為某種程度上的教育哲學家,並且對教育本質的思考會伴隨整個職業生涯,隨著經驗的變化而不斷修正。一個學校教師就必須得高瞻遠矚,站得比學生、比社會辦學機構高出一截。不能因為學生只想考個好大學,工作中心便成了「幫學生考個好大學」。她說,比起教人求科學之真的自然科學教師,人文科學教師所關注的更多是情感態度和價值觀。課堂上,劉和妍嘗試著用中華民國的成立或美國1787年憲法的制定過程去引導學生思考「妥協和理解的重要性」,用文藝復興時期文化巨匠們對傳統文化(包括基督教神學文化)的繼承幫助學生發現「每個時代的精神和價值觀往往內生於傳統話語」。
說到最希望獲得的教師節禮物,劉和妍說對於她這樣一個還沒經歷過一輪完整的高中教學的年輕教師來說,那就非教學「正反饋」莫屬了,這既有家長的支持、學生的理解,還需要有學生們「拿得出手」的學業表現。「簡而言之,應該是成就感吧」,她說。
教書是一場暗戀,你費盡心思去愛一群人,結果卻只感動了自己;教書是一場苦戀,費心愛的那一群人,總會離你而去;教書是一場單戀,學生虐我千百遍,我待學生如初戀;教書是一樁群體戀,通過你的牽線搭橋,相戀成片,老師卻在原地一成不變。親愛的同學,你若不離不棄,我便點燈相依;你若自我放棄,我也戰鬥到底!————致戰鬥在教育事業的老師們教師節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