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大雅》:周原膴膴,堇荼如飴。爰始爰謀,爰契我龜,曰止曰時,築室於茲。糖的歷史是非常悠久的,飴糖在西周就已經出現了,飴糖又屬於澱粉糖,因此澱粉糖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糖。
雖說中國糖有著悠遠的歷史,但製糖業並不發達,18世紀末19世紀初,世界進入了機械化製糖,糖業才開始發展,我國的糖業起步很晚,特別七八十年年代,糖都是奢侈品,一般人還真吃不起,寶塔糖雖然不是糖,但甜甜的味道,讓孩子們很喜歡。
上世紀60年代,人們對於健康不是特別重視,農村井水又十分甘甜,孩子和成年人都喜歡喝生水,但是我們都知道生水當中含有很多的寄生蟲,這些寄生蟲會寄生在腸胃當中,吸收人體營養。
為了打掉這些蛔蟲,中國科研人員就從菊科植物蛔蒿當中提出了化學藥物,這些藥一開始是片狀的,小孩根本就不喜歡吃藥,為了讓孩子們「愛上」吃藥,就加入了一定比例的食用糖,甜甜的味道讓人愛不釋手,寶塔糖也曾風靡全國,為何後來突然消失了呢?
寶塔糖的原料是從蛔蒿當中提取了,蛔蒿是一種耐寒性野生植物,它們主要是生長在北極圈,我國境內並沒有這種植物,而蘇聯的西伯利亞地區有著北極的寒冷條件,蘇聯也培育了不少的蛔蒿,我國蛔蒿的原料一直都是從蘇聯進口。
不過50年代,我國經濟並不好,蘇聯開展了一個援華項目,當時蘇聯就給了我國20克蛔蒿種子,從這20克種子來看,就知道蛔蒿有多麼重要了,這20克種子被分成了4份,分別在呼和浩特、大同、西安、濰坊四個農場試種。
四個農場,只有濰坊成功了,當時為了保密,濰坊農場的蛔對外宣稱是「一號除蟲菊」,想不到這寶塔糖在當年也是受到了極高的待遇,科研人員,也開始大面積種植蛔蒿,源源不斷的原料,讓寶塔糖發展了起來。
孩子們在服用寶塔糖之後,寄生蟲也被一掃而空,然而60年代,中蘇關係發現了一些改變,蘇聯主動撕破了協議,停止了對我國的援助,撤走了所有的生產機器,當時提取蛔蒿原料的機器也是蘇聯的。
雖說我國自己也有生產設備,但是大設備成提取出的原料太少了,藥廠就停收了蛔蒿,寶塔糖也陷入了一個低迷期,1965年,我國自主研製出了高效提取機器,蛔蒿又大面積種植了起來,寶塔糖也是迎來了一個熱賣高潮。
但是沒想到生產出來的寶塔糖又太多了,積壓成堆,藥廠又一次拒收了蛔蒿,就在短短兩年,1982年,一種打蛔蟲新藥誕生,寶塔糖已經失去了市場,自然就被淘汰了,為了保存蛔蒿的種子,藥材公司將僅存的蛔蒿裝在了瓶子當中,但積壓得太久,蛔蒿的種子也都失效了。
寶塔糖在我國也成了一個時代的經典回憶,雖說有些可惜,但在另外一方面也說明我國的醫療事業越來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