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朋友感到很困惑,孩子快2歲了,總不見長個子,她懷疑可能是腸道裡有蛔蟲作祟,想使用打蟲藥對付它們。可是朋友到醫院藥店問了一圈,都不見有適合低齡小朋友服用的打蟲藥寶塔糖賣。
諮詢消化科醫生後,醫生告訴朋友:隨著環境衛生條件的改善,寄生蟲感染率越來越低,蛔蟲症在臨床也越來越少見,2015年,廣東省對20個縣(市、區)12401名3~6歲兒童進行調查,蛔蟲感染率為0.52%。因此沒必要捕風捉影地給寶寶吃打蟲藥。
此外,打蟲藥在人體需要通過肝臟代謝,2歲以下的寶寶肝臟發育尚不成熟,服用後會損害肝功能,因此不要給2歲以下的寶寶預防性地服用打蟲藥。
朋友很納悶,為何寶塔糖會退出歷史舞臺呢?這裡小麥醫生就來科普下寶塔糖。
過去,在物質缺乏的那個年代,糖一直被認為是絕佳營養品,而寶塔糖更是孩子們心中為數不多的又甜又好吃的小零食。寶塔糖的形狀就像一個小小的塔,通體嫩黃,味道香甜,很容易吸引孩子們的目光,大人不用編故事孩子們也會主動服用。
大部分孩子吃寶塔糖的時候自然是滿心歡喜的,而等到上廁所的時候就嗚呼哀哉了。因為蛔蟲都是活體成蟲,只知道在寶塔糖的藥力的脅迫下暈乎乎的往外鑽,沒有逃出生天的蟲子就只能眼巴巴的卡在肛門口,這個畫面太美......大家可以自行腦補,就不贅述了。
那60,70,80共同的記憶—寶塔糖為何隨著舊時光一起消失了呢?
小麥醫生認為,有以下三點主要原因:
01蛔蟲失去感染途徑
俗語說病從口入,通過嘴巴攝入含有蛔蟲卵的食物是導致蛔蟲病的直接途徑。那個年代孩子們像頑皮的猴子滿山竄,不是上山採野果,就是下河抓蝦蟹;不是追著雞鴨跑,就是被呆頭鵝追。整天都弄得全身上下髒兮兮的。同時飯前洗手、便後洗手,水果削皮等科學的生活習慣並沒有得到廣泛普及,所以在幾十年前,國內的蛔蟲感染率大約在80%~90%之間,吃「寶塔糖」驅蟲是可以理解的。
現如今,隨著城鎮一體化的推行,衛生條件逐漸改善,而且隨著兒童養成教育的普及,孩子們體會到講衛生的好習慣對於蛔蟲症預防的重要性,於是從源頭上切斷了蛔蟲的感染途徑。
蛔蟲症感染率低,而且相對於打蟲藥的副作用,完全沒必要為了預防寶寶感染寄生蟲,就冒著發生嚴重副作用的風險,擅自給寶寶服用打蟲藥。因此寶塔糖也失去了用武之地。
02缺少生產寶塔糖的原料
我們國家缺乏寶塔糖生產的原料:蛔蒿。蛔蒿是一種植物,它的體內含有一種叫做「α-山道車」的物質,可以殺死蛔蟲。
為什麼蛔蒿會成為稀缺材料呢?原來,中國很難滿足蛔蒿生長的氣候條件,而且蛔蒿的保質期非常短,摘下來的花蕾需要在短時間內使用專用機械烘乾,也不方便長途運輸。
03寶塔糖被新型驅蟲藥取代
現在雖然街邊巷角的小藥店還是能看到類似寶塔糖的驅蟲藥身影,但是和過去的寶塔糖相比,它的學名變了,成分也發生了根本的轉變,比如雙羥萘酸嘧啶寶塔糖、鹽酸哌嗪寶塔糖(六一寶塔糖)、鹽酸咪唑寶塔糖等,可以說是完全兩種藥品了。現在新一代的寶塔糖可治療蛔蟲、蟯蟲、鉤蟲等腸道寄生蟲,與傳統的寶塔糖相比,它們毒性更低,療效更好。
另外隨著廣譜、高效、低毒的阿苯達唑(常用商品為腸蟲清)、左旋咪唑(商品名:驅蟲速、驅鉤蛔、腸蟲淨、驅蟲糖、小兒治蟲栓等)、甲苯咪唑(商品名:安樂士、驅蟲康、一片靈、威樂治等)等新一代驅蟲藥的崛起,寶塔糖已經逐漸被人們遺忘在童年。
本文為麥迪森健康原創,歡迎分享收藏,轉載請註明來源。更多健康資訊,歡迎關注「麥迪森健康」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