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陽華星A16GPS多少錢-捷創力測繪
GPS的持續運行,知乎?
利用RTK測量時,至少配備兩臺,一臺固定安放在基準站上,另外一臺作為移動站進行點位測量。在兩臺之間還需要數據通信鏈,實時將基準站上的觀測數據發送給流動站。對流動站接收到的數據(衛星信號和基準站的信號)進行實時處理還需要RTK軟體,其主要完成雙差模糊度的求解、基線向量的解算、坐標的轉換。RTK技術可以在很短的時間內獲得釐米級的定位精度,廣泛應用於圖根控制測量、施工放樣、工程測量及地形測量等領域。但RTK也有一些缺點,主要表現在需要架設本地參考站,誤差隨移動站到基準站距離的增加而變大。RTK技術的關鍵在於數據處理技術和數據傳輸技術,RTK定位時要求基準站實時地把觀測數據(偽距觀測值,相位觀測值)及已知數據傳輸給流動站。
大多數接收儀都有其跟蹤算法,所以有時也稱為跟蹤儀,該算法整合在不同時間收集到的多組衛星測量數據,同時利用連續的接收儀位置彼此都很接近的這樣的特點
即每8192周(157年)會重複一次。因此持續到2137年(全球定位系統歸零之後157年)。測量應用中使用的另一種方法是載波相位跟蹤。載波頻率的周期乘以光速可以得到波長,在L1載波中,大約為0.19米(7.5英寸)。與粗碼的3米(9.8英尺)和精碼的0.3米(11.8英寸)相比,探測前沿的精度在波長的1%以內,從而將偽距誤差的這部分降低到2毫米(0.079英寸)這么小。2毫米(0.079英寸)的精度要求測量總相位,即波的數量乘以波長再加上分數波長。這樣的測量需要特殊配備的。這種方法有許多測繪的應用,因為它足夠精確,可以實時跟蹤地殼板塊非常緩慢的運動,通常每年0–100毫米(0–4英寸)。三重差分之後是對數值求根。
在一組測量數據被處理之後,跟蹤儀預測相對於下一組衛星測量數據的接收儀位置。當收集到新的測量數據時,接收儀使用加權方案將新的測量數據與跟蹤儀的預測相結合。從而,跟蹤儀可以提高接收儀位置和時間精確度,排斥低質量的測量數據,以及評估接收儀的速度和方向。
相對運動定位(RKP)是基於全球定位系統的精確定位系統的第三種方案。在這種方法中,距離信號可以被準確解析到小於10釐米(4英寸)。這是通過使用差分全球定位系統(DGPS)校正數據、發送全球定位系統信號相位信息和通過統計測試模糊度分辨技術的組合來確定發送和接收信號的周期數,並且也可以實時處理,即實時運動定位(RTK)。雖然大多數時鐘是從協調世界時(UTC)獲得時間的,但衛星上的原子鐘被設置為全球定位系統時間。不同的是,全球定位系統的時間沒有被校正以匹配地球的自轉,所以它不包含閏秒或其他定期添加到協調世界時的校正。全球定位系統時間在1980年被設定為與協調世界時相匹配,但此後已經出現偏離。缺少校正意味著全球定位系統時間與國際原子時間(TAI)保持恆定的偏差(19秒)。
跟蹤儀的缺點是速度或方向的變化只能延遲計算,並且當兩個位置測量之間行進的距離低於或接近其隨機誤差時,所推算出的方向變得不準確。全球定位系統能夠通過測量接收信號的都卜勒頻移來計算更精確的速度值。[68] 更先進的導航系統會使用額外的傳感器,如羅盤或慣性導航系統做為全球定位系統的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