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有個成語叫「一諾千金」,用於讚美一個人的信用。也許有人認為這世上最不值錢的就是信用,因為它多數時候不但不能為自己帶來什麼好處,反而還會平添許多麻煩,但既然身為一個人,總需要在內心中有所堅持,這也是能讓別人感受到的自身魅力所在,所以誠信又是千金難買的品質。
01
1991年12月25日,蘇聯宣告解體,這也象徵著兩極格局的破滅,共產主義國家也紛紛改旗易幟,此後除中國外只有零星小國還在堅持這條道路。而蘇聯的解體對於其國內的影響更是難以估量,百姓生活水平一落千丈,本來就陷入困境的經濟更是雪上加霜。而作為蘇聯主體的俄羅斯此時更是處於內憂外患中,國內的分離主義在此時抬頭,紛紛準備走上獨立,其中以車臣共和國為代表。俄羅斯自然無法忍受車臣的挑釁,於是準備以雷霆之勢平息叛亂,但是這個過程並不順利。

1994年12月11日,第一次車臣戰爭爆發。別看俄羅斯和車臣的體量相差懸殊,但這場戰爭中俄羅斯根本沒有勝利的條件。首先是俄羅斯對敵人的估計不足,領導人忙著爭權奪利,葉爾欽根本沒正眼看過車臣;其次雙方都是解體前的蘇聯紅軍,車臣的領導層都有豐富的軍事經驗,很多還參加過阿富汗戰爭,所以這更像是一場勢均力敵的戰爭;再者車臣畢竟有地利優勢,蘇聯紅軍習慣了在平原上進行大規模集團化信息化戰爭,而格羅茲尼的地形卻更適合巷戰。

最終,這場戰爭以俄羅斯戰敗告終,籤署了屈辱的停戰協議。在經歷3年修整後,1999年8月26日第二次車臣戰爭再度打響,雖然俄羅斯取得了最後的勝利,但付出了極為慘重的代價。在這場戰爭中,有一名叫盧宇光的中國記者與一名俄羅斯的特種兵發生了一段故事。
02
盧宇光,出生於杭州西湖畔,在青年時有過參軍經歷,擔任過海軍軍官。盧宇光有一個愛好是寫作,文筆極佳,於是被軍隊提拔為新聞幹事,這也是他走上記者道路的緣由。盧宇光於1987年退伍,隨後回到杭州成為一名正式記者。盧宇光成為記者後不久就在行業內嶄露頭角,他的報導為他贏得了許多榮譽。盧宇光是個不甘於平庸、敢拼敢闖的人,所以在1994年就背起行囊,只身前往俄羅斯,在莫斯科創辦《華人報》開始創業。

萬事開頭難,《華人報》創辦之初同樣不順利,但在此期間盧宇光有了一個轉折,成為了一名戰地記者。一般記者如果聽說要上戰場那必然會恐懼萬分,但盧宇光不同,他畢竟曾有過參軍經歷,對戰場並不陌生。
第二次車臣戰爭期間,盧宇光就受邀跟隨俄羅斯軍隊前往車臣進行實時報導,也就因此與一名俄羅斯特種兵結下不解之緣。這名特種兵是一名傘兵,當時接到的命令是保護盧宇光等戰地記者。解放格羅茲尼的戰役中,盧宇光乘坐的車輛被地雷炸毀。戰場形勢瞬息萬變,四周都是槍林彈雨,眼看盧宇光就有性命之憂,但也就在此時這名特種兵竟然撲倒在盧宇光身上為他擋子彈。

結果是盧宇光只受了輕傷,但這名特種兵卻因此不幸犧牲了。軍人自然早都有醉臥沙場的覺悟,所以在彌留之際特種兵沒有悲傷和懊悔的情緒,只是抓著盧宇光的手,請求盧宇光幫他照顧好自己的妻兒,他的小兒子那年也才1歲。盧宇光鄭重接受了特種兵的託孤,在戰後他立即找到了這名特種兵的妻兒,而且為了報俄羅斯特種兵的救命之恩,在徵得對方同意後中國記者盧宇光娶了俄羅斯特種兵的遺孀,還將俄羅斯特種兵的兒子視作己出來撫養。

也許這種「硬核照顧」的做法讓旁人有些莫名其妙的感覺,但相信盧宇光認為這就是當時最適合的方法了。盧宇光的行為註定會承受輿論的壓力,但他不在乎,因為他首先要實現自己的承諾。後來,盧宇光與俄羅斯妻子有了一個女兒,一家人的生活很幸福。不過後來妻子染上了不良習慣,這讓盧宇光無法忍受,最後雙方和平分手。
結語
雖然最後的結局並不算完美,但盧宇光與前妻相互之間並無怨念,而是依然能以朋友的身份相處。特種兵的兒子跟隨盧宇光來到中國,後來就讀哈爾濱大學,而盧宇光的女兒也順利考上了雲南大學。盧宇光依然定期給前妻生活費,自己也沒有再婚,盧宇光兒女的志向是繼承父親的記者職業,以及父親身上可貴的品質。
參考資料:
《史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