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特種兵為救中國記者而身亡,記者承諾照顧其妻兒,如今怎麼樣了

2020-11-23 騰訊網

風捲雲舒,慣看桑田變滄海。

在當今世界上,中美俄三國被稱為世界三大巨頭,擁有著強悍的實力。不過跟其餘兩國不同,俄羅斯完全就是靠強大的軍事力量坐穩了世界第二的寶座,即使有著蘇聯這個大頭當牌面,它發展的也十分緩慢。而之所以會造成今天這個局面,主要還是因為蘇聯解體之後,俄羅斯曾幾度陷入內戰。國家混亂不堪,再加上蘇聯遺留下來的經濟問題,國家資源問題,想要在短時間內恢復,可能性比較小。而我們今天要說這件事正好發生在俄羅斯的一次內亂戰爭——車臣戰爭中。

事實上,車臣戰爭的爆發糅合了俄羅斯民族糾葛以及資源分配的問題。車臣本來就是戰略資源十分豐富的地區,俄羅斯想將其一直緊緊握在手中,免不了會對其實施一定的壓迫。有壓迫就有反抗,再加上先進的軍事武器,於是車臣人就開始了爭取獨立的反抗戰爭,而這場戰爭的慘狀也不斷地從報紙和廣播中報導出來,讓世界各國人民感到震驚。

事實上,在我們現在能看見的許多視頻信息以及照片都是依靠戰爭中那一群不怕死的戰地記者拍攝下來的。而盧宇光就是其中一位,他是中國鳳凰衛視駐俄羅斯的首席戰地記者。

早年因為當過兵,所以盧宇光對於軍隊有著很深的情懷,不僅在軍隊裡當過新聞幹事,後來還當了一名記者。不過尋常記者的職位並不能滿足他內心對於軍事以及戰爭的好奇,因此1994年,他來到俄羅斯,成為了一名戰地記者。

在俄羅斯第二次車臣戰爭中,盧宇光受俄羅斯特派特種兵保護,進入了戰場記錄戰爭。但當時因為戰況激烈,他乘坐的車輛遇上了地雷爆炸,為了保護盧宇光,他身邊的特種兵用身體為他擋住了彈片的來襲。該名特種兵其實是個傘兵,在路上與盧宇光相處甚歡,最終卻因為他而死。而他在臨死前,曾請求盧宇光照顧他的妻兒,盧宇光答應了。

後來為了履行承諾,盧宇光在戰爭結束之後,四處尋找,終於找到了他的家人。特種兵有一個妻子和一個一歲多的兒子,知道了特種兵的死後傷心不已。而盧宇光表示會照顧他們一輩子。

再之後,盧宇光後來娶了這名女子為妻,將她的孩子視為自己的孩子,一直不曾忘記自己的責任。事實上,這樣的行為,在很多人看來都是滿臉蒙圈的,娶了恩人的遺孀,在中國人看來是有悖常理的。不過二人也是在長期的相處之後才有了結婚的念頭,再加上要給孩子足夠的父愛,於是兩人就在一起了。不過後來因為雙方文化差異大,而這名女子也染上了酗酒的壞毛病,因此後來二人就和平分手了。

分開之後,孩子跟著爸爸去了中國,在哈爾濱大學讀書,而盧宇光也一直沒有再婚。他跟前妻一直保持著友好的關係,會一直給她寄生活費,維持著自己當初的承諾。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

相關焦點

  • 為報俄羅斯特種兵救命之恩,迎娶其遺孀的中國記者,後來過得如何
    而蘇聯的解體對於其國內的影響更是難以估量,百姓生活水平一落千丈,本來就陷入困境的經濟更是雪上加霜。而作為蘇聯主體的俄羅斯此時更是處於內憂外患中,國內的分離主義在此時抬頭,紛紛準備走上獨立,其中以車臣共和國為代表。俄羅斯自然無法忍受車臣的挑釁,於是準備以雷霆之勢平息叛亂,但是這個過程並不順利。
  • 俄羅斯外交部發言人扎哈羅娃,回應喬治亞記者,稱其為「女士」
    俄羅斯外交部發言人扎哈羅娃回應喬治亞記者再次謾罵普京。喬治亞記者去年在喬治亞一家電視節目上謾罵普京,後來這家電視臺換了新老闆,這個記者也被辭退。最近,這位記者又在喬治亞一家地方電視節目上再次爆粗口謾罵普京。對此,俄羅斯外交部發言人扎哈羅娃回應喬治亞記者格奧爾吉.加布尼亞再次謾罵普京時,她引用了俄羅斯外長謝爾蓋.拉夫羅夫曾經對喬治亞女記者的話。
  • 記者手記:從符拉迪沃斯託克看俄羅斯經濟
    新華社符拉迪沃斯託克3月31日電 記者手記:從符拉迪沃斯託克看俄羅斯經濟  新華社記者吳剛  由於西方制裁和國際油價下跌,俄羅斯經濟下行壓力較大,俄遠東城市符拉迪沃斯託克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影響。普通人的生活有什麼變化呢?
  • 全世界最後一隻白犀牛,被特種兵24小時持槍守護,如今怎麼樣了
    事實並非如此,今天我們一起來看看全世界最後一隻白犀牛,被特種兵24小時持槍守護,如今怎麼樣了? 人類把這隻雄性白犀牛的名字取為蘇丹,其實白犀牛的平均壽命大概只有50歲。
  • 汶川地震時22歲女孩被救下,她承諾嫁給恩人,婚後二人相處怎麼樣
    ——佚名導語:婚姻應該是以愛情為基礎的,一開始的愛情肯定是轟轟烈烈的,只不過過了這個濃烈期,感情會慢慢的變成平淡,不過平淡的婚姻才是幸福的,平淡的本質就是歲月靜好和現世安穩,汶川地震爆發時,22歲的女孩被救下,她承諾嫁給恩人,大家一定很好奇她後來和恩人相處怎麼樣了,我們接著往下看。
  • 川網記者對話戒毒人員 實景模擬吸毒環境測試戒毒者敏感度
    2009年,妻子與他協議離婚,為他留下了4歲的孩子。  復吸後的姜山再次決定戒毒,並被送到戒毒所。2011年4月經過兩年的戒毒,姜山準備開始重新的生活。但在曾經的「毒友」影響下又一次復吸。2012年10月,被迫進行第三次戒毒。  「最對不起的就是父母、妻兒,還浪費了時間,這麼幾年全耗在了毒上。」
  • 畫風錯亂:俄羅斯特種兵在演習中使用美軍標配M4卡賓槍
    參加演習的俄羅斯和巴基斯坦特種兵使用的都是美制M4卡賓槍在參加演習的150多名軍人中,超過70人是來自俄羅斯的特種兵。俄國防部該稱:「按照演習設想,俄南部軍區和巴基斯坦的特種兵從米-17直升機向在山區叢林地形的陌生地點機降,完成向實施戰術行動區的行軍並執行對建築物的突擊以消滅假想恐怖分子。」俄國防部還表示,為肅清建築物,混合偵察小組潛入被佔目標區域內,同時利用巴基斯坦陸軍特種行動部隊的武器和通信器材。兩國軍人完成了對居民點的20多座建築物的清剿和突擊。
  • 突發:俄羅斯RT旗下攝影記者在伊拉克被殺!
    據俄羅斯衛星通訊社報導,俄羅斯Ruptly視頻新聞社的一名攝影師在伊拉克被不明武裝分子殺害。今日俄羅斯(RT)的總編輯Margarita Simonya確認,其中一名遇害記者是今日俄羅斯(RT)下屬國際視頻新聞通訊社Ruptly的攝影師,在此之前曾多次拍攝伊拉克的反政府遊行示威。據「新聞自由觀察」組織,這名遇害攝影師為Ruptly拍攝了近30條的視頻,同時也是當地一家電視臺的記者。
  • 中國確定十一月八日為「記者節」
    中新社北京八月十日電 中國五十五萬名新聞工作者今後將有自己的節日。國務院日前正式作出批覆,將十一月八日確定為「記者節」。  一九九九年九月十八日,國務院總理朱(金字旁容)基籤發的《全國年節及紀念日放假辦法》中列入了「記者節」。
  • 俄羅斯外交官:美國記者不用來受罪,反正你們都亂編
    近幾年來,美國與俄羅斯的關係變得很糟,雙方的唇槍舌劍,同樣可以體現出兩國的風格。近日,美國媒體《紐約時報》報導了俄羅斯外交部一位發言人的一次舉動,引起了俄羅斯外交部的注意,並將其「斥責」為「熱搜」。近日,《紐約時報》刊登了一則招聘廣告,招聘職位是駐俄記者,但沒想到這本應該是很平常的招聘啟事卻被《紐約時報》「玩」了一把。這一職位的描述中,《紐約時報》使用了這樣一句話:「普京的俄羅斯仍然是全世界最具新聞價值的國家。俄羅斯派遣軍隊裝備神經毒劑武器;通過網絡行動在西方製造混亂,玷汙其民主制度,宣揚其假民主;俄羅斯還在全世界部署軍事承包商,秘密擴大其影響。
  • 姜文為家人趕記者,李亞鵬為家人打記者,劉德華為家人竟說這句話
    姜文姜文在中國影壇的地位不言而喻,因為很少有人像他那樣無論是表演方面還是導演方面都能獲得極高的肯定,雖然他平時低調,但身份的特殊性還是免不了被各路記者「照顧「,而在香港的那一次,著實引起了不小的關注。2011年,姜文與妻子周韻以及兒子去香港處理私人事情,不巧遇到了正在香港灣仔區域法院等候TVB前總經理陳志雲的大批記者。面對這樣的意外收穫,他們不由分說的朝向姜文一家狂拍。
  • 10年前,第一個曝光「地溝油」黑幕的記者,如今怎麼樣了?
    導讀:2010年3月17日,中國青年報發表了一篇題為《圍剿地溝油》的報導。文章用犀利的筆觸揭露了城市的「陰暗面」:老百姓在餐桌上吃的食用油很可能來自臭下水道。他是中國青年報記者。包圍地溝油並不是他關注的第一件事。早在2001年舉行高考時,他就成為江蘇省語文作文第一個獲得滿分的學生。據一位2001年參加語文評卷的老師回憶,《紅兔子之死》的作文在全省引起轟動,隨後風靡全國。當時,當法官第一次看到這篇作文時,他立刻被豐富的情節和高超的寫作技巧所吸引。一口氣讀完後,他就上癮了,甚至說幾十分鐘都寫不出這麼好的作文。
  • 因春晚一夜成名的萬沙浪,酒後被摔成智障,情人默默照顧他22年
    比如有個男歌手曾在春晚中一唱成名,卻因醉酒而摔成智障,遭到妻兒的拋棄,後來情人照顧了他22年。這個男歌手就是萬沙浪。對於這個名字,現在的很多年輕人可能不太熟悉,但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他卻是非常有名的一位歌手,他的歌甚至連鄧麗君都翻唱過,後來還在春晚上一唱成名,並因此名氣大漲。
  • 3歲女童捐髓救弟:為了救弟弟,這點疼不算什麼
    齊魯網濟南2月27日訊 2017年,年僅三歲的趙欣垚為了救弟弟忍著疼痛捐獻了骨髓幹細胞,她的勇敢和堅強感動了無數人,也給弟弟帶來了生的希望。春節期間,記者帶著熱心觀眾的問候再次探望了這位可愛的小姑娘。
  • 我是第一個走進車諾比的中國記者
    我是第一個走進車諾比的中國記者  《環球》雜誌前駐基輔記者/桑華  1986年4月26日,一聲巨響震驚世界——前蘇聯加盟共和國烏克蘭北部的車諾比核電站發生大爆炸,成為人類和平利用核能史上最嚴重的災難。
  • 調查少年自殺炸彈襲擊事件,俄羅斯美女記者被判處支持恐怖主義罪
    女記者普羅科皮耶娃在接受媒體訪問在這起對俄羅斯新聞自由有影響的案件中,法院對其處以罰款而非監禁。自由派反對黨普斯科夫地區領導人將判決描述為「公民社會的成就,但不是勝利」。他在接受電話採訪時說,當局在輿論壓力下退縮了,不願意判處嚴厲的徒刑,「但他們仍然宣布一個無辜的人有罪,因為他們永遠不能承認俄羅斯安全部門是錯的。如果他們這樣做,整個系統就會崩潰。」現年40歲的普羅科皮耶娃是俄羅斯西部城市普斯科夫的一名自由記者,她因在在2018年11月寫的一篇專欄文章而被檢察官起訴。她的文章先是在當地一家廣播電臺播出,後來又在網上發表。
  • 答記者問
    在過去的一年裡,大家為宣傳報導中國的環境狀況做了大量的工作,現在國內對我國環境保護的情況,對國內的環保工作也了解得越來越多,保護環境意識逐步增強,在這裡,我首先代表國家環保總局對大家對環境保護事業的關心、支持表示感謝。 2001年是中國實施"十五"計劃的開始之年,也是新世紀環境保護工作的第一年。
  • 記者調查:迎接寒冬 其他國家如何供暖
    然而不管怎麼說,該話題能一再被討論的一個重要前提是,集中供暖是中國的一項「社會福利」。其他國家是否也如同中國一樣?他們的供暖方式有哪些?這些國家的部分做法或許能給我們一些啟發。俄羅斯:供暖季長達半年多對世界上最冷的國家之一俄羅斯而言,下雪並不意味什麼,供暖才是冬天的號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