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時報駐瑞典、韓國、俄羅斯、德國特派特約記者 黃雲迪 陳尚文 肖文秀 青木】進入冬天,每天追蹤氣溫變化是許多北方人的習慣——連羽絨服都可能抵擋不住嚴寒,誰想在毫無準備的情況下凍得瑟瑟發抖?當然,大多時候不會挨凍,因為不僅有秋褲,還有強大的供暖系統。不過,面對南方民眾過冬時的楚楚可憐,北方人也不是總有理由進行「調侃」——「供暖不提前,怎麼熬過這半個月?」每年一到10月底,該話題在降溫生猛的北方必定會成為社會輿論熱點。本月13日,北京提前兩天供暖,15日北方進入集體供暖季,有關是否提前供暖的話題會暫時消停一陣,但可以預見,明年此時必然又會掀起一場討論。然而不管怎麼說,該話題能一再被討論的一個重要前提是,集中供暖是中國的一項「社會福利」。其他國家是否也如同中國一樣?他們的供暖方式有哪些?這些國家的部分做法或許能給我們一些啟發。
俄羅斯:供暖季長達半年多
對世界上最冷的國家之一俄羅斯而言,下雪並不意味什麼,供暖才是冬天的號角。橫跨11個時區的俄羅斯擁有全球最大的區域供暖系統,而該國的供暖史可以追溯至200多年前。
1793年,俄學者尼古拉-利沃夫在《俄羅斯火藥燃燒靜力學》一書中闡述了熱聯產裝置的相關理論,並於同年在聖彼得堡藝術學院首次建設集中供熱系統。有史學家稱,直到1909年,聖彼得堡只有102個住宅享有集中供暖。之後,經歷了1920年計劃建設30個大型區域發電站、衛國戰爭發電站被毀到後來恢復電力設施,俄羅斯在1966年左右逐步開啟區域集中供暖模式。
在俄羅斯,81%的住戶使用集中供暖設施,參與相關系統建設、維護、管理的從業者約200萬。供暖系統每年消耗的煤約255億噸,佔該能源消費總量33%;天然氣消耗為1900億立方米,佔該能源消耗總量的41%。
每年10月1日左右,當氣溫連續5天低於8攝氏度,相關機構就開始啟動供暖系統。幼兒園和中小學、醫療單位是首批供暖對象,然後是學生宿舍,在半個月時間裡,陸陸續續實現全部供暖。
俄羅斯的供暖價格主要根據住房面積加上公攤面積支付。如果個人住宅有專業供暖計量設備,可按量繳費;如果沒有,則按當地規定繳納。住宅房間數量、登記住戶人口數量、按全年還是供暖期繳費等也都是影響暖氣費用的因素。按照慣例,俄羅斯供暖季是10月1日至次年5月15日。大部分居民按照全年價格支付費用,在非供暖期仍然交費能在一定程度上保障整個供暖系統的穩定和平衡,可避免高強度的採暖作業。
和瑞典等國家相似,俄羅斯暖氣、水、電和燃氣費在一張公共服務繳費單上結算。供暖費計算複雜,多數居民只知道最後的總價,如何得出具體數字不太有人關心。在莫斯科居住的四口之家,如果住宅是70平方米左右,那麼在供暖季的暖氣費用支出總共為6000至7000盧布(10盧布約合1元人民幣),非供暖期總開銷是三四千盧布。莫斯科地區的應屆畢業生基本工資在3萬至3.5萬盧布左右。總體來講,大部分俄羅斯人不認為暖氣開支是經濟負擔,對平均室溫為21度的效果也比較滿意。
德國:達不到適宜溫度租戶可以告房東
「二戰後,德國人曾經歷『無暖危機』。」家住柏林的85歲老人託比亞斯對《環球時報》記者說。1946年,德國迎來上世紀的「最冷冬天」。那年10月,來自北極和西伯利亞的寒潮席捲德國。像託比亞斯家一樣,當時幾乎所有德國家庭都沒有暖氣、沒有電。1947年1月,溫度已經降至零下20度。河流被封凍、無法通航,交通運輸業癱瘓,工廠學校等被迫臨時關閉……那個冬季,有數十萬德國人因飢餓和寒冷死亡。
後來的西德政府把「讓每個家庭用上暖氣」作為一項國家大事來做(東德也很重視)。德國柏林自由大學能源政策專家費德理烏斯向記者介紹說,之後東德和西德在各地大建熱電廠,進行集中供熱。沒過幾年,西德在熱電領域成為歐洲最強大的國家。
截至目前,德國集中供暖系統仍然發達,尤其是在東部地區,有32%的家庭享受區域集中供暖,德國西部地區的比例僅9%。首都柏林擁有全德國最大的集中供暖網,城市裡有1875公裡的供暖管道,供120萬人使用。
瑞典大瀑布電力公司是柏林最大的供暖商之一。該公司與大約5000個大型企業籤訂了供暖合同,其中主要是房地產公司。而房地產公司再與住戶籤訂供暖合同。大瀑布公司一名發言人對記者說,集中供暖的優勢是價格便宜,約為其他供暖方式的2/3。與此同時,其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也比較少。因此,德國各地從政策層面支持集中供暖,但也存在投資巨大的問題。
據德國《法蘭克福匯報》報導,「供暖已成為德國家庭房租裡最大的一筆額外支出」。文章舉例說,目前一個80平方米的公寓,每年水、電、暖氣等費用大約是3500歐元。其中暖氣價格最高,平均下來德國人每月在每平方米上花費1.2歐元。
除了集中供暖,德國家庭還採用天然氣、燃油等方式採暖。奧勒爾一家四口住在漢堡阿爾斯特湖附近的一處6層公寓裡,他是一名水電工。對供暖設備很熟悉的奧勒爾告訴《環球時報》記者,德國城市許多樓房的地下室設有一個天然氣鍋爐,負責全樓的暖氣和熱水供應。現在,越來越多的獨立別墅也有單獨的供暖設備。
根據能源政策專家費德理烏斯的說法,德國相關法律規定並沒有明確供暖季的起始時間,租房合同裡一般也沒有特別說明。按照慣例,供暖季是從10月1日到次年的4月30日。
儘管沒有明確的供暖季,但德國政府機構、有關租房等法規有房屋室溫要求。德國能源機構從舒適節能的角度出發,向公眾建議臥室應該是16攝氏度,起居室為20攝氏度,書房和浴室分別應該是22度和24度。「如果室溫降到18度,房東必須提供暖氣。」費德理烏斯說,德國有時候在5月會出現倒春寒,這時房東必須保障供暖。
根據德國慣例,從早晨6時到夜裡凌晨12時,室內最低溫度應該是20度,達不到的話,租戶可以到法院告房東。有些房東會在租房合同裡降低室內最低溫度的標準,但這樣的約定不具有法律效力。如果暖氣開到最大也無法達到20度,那麼該房子可被認為有缺陷,房客有權利要求減少租金。如果完全無法供暖,租戶甚至可以要求租金全免,並有權解除租房合同。
除了幾種傳統的供暖方式,德國近年來不斷出現的生態社區為民眾提供了新選擇。位於弗賴堡市的沃班社區在上世紀90年代中期前是一個軍營,如今這裡新建了綠色生態屋、太陽能發電設備和熱電站,變身為生態住宅區,塞蒙娜一家三口就住在那裡。她告訴《環球時報》記者,綠色生態屋最大的優點是節能,可節省大筆暖氣等能源支出。他們一家住的房子為90平方米,去年一年只交了不足100歐元的暖氣費,相較於以前節省了近1000歐元。
究其原因,綠色生態屋擁有自動平衡室溫的功能。建築外牆隔熱功能優良,玻璃窗有3層,通風設備精良,可抽掉汙濁廢氣、輸入新鮮空氣,室溫很容易保持在20度。
瑞典:溫度探測系統決定供暖時間
才到11月初,瑞典氣溫已經降至零下。根據丹麥氣象研究所最新報告,今年北歐國家將遭遇「最寒冷冬季」。即使不是「最寒冷冬季」的時候,瑞典北部地區冬天平均氣溫也在零下30攝氏度,平均降雪時間長達120天。與漫長的冬天打交道成為瑞典人的日常生活,他們漸漸摸索出一套科學完備的供暖措施,由嚴寒導致社會問題的情況十分罕見。
在瑞典,供暖是除了電力以外最大的能源消耗市場,約佔全國總能源消耗的24%。瑞典供暖方式主要是區域供暖和自取暖,在該國各佔「半壁江山」。
區域集中供暖多適用於公寓與寫字樓等非工業單位,並沒有嚴格的供暖周期,而是通過室外溫度探測系統決定供暖起止時間。為提供最宜居的室溫,暖氣溫度將隨溫度探測系統記錄的實時室外溫度靈活浮動。
區域供暖設施一般由瑞典地方政府建設,相關暖氣提供商主要是隸屬政府的企業。暖氣費因地區和公司而異,用戶可自行選擇暖氣供應商。暖氣、水、電和垃圾處理費一同作為物業管理費支付,平均每戶每月物業費約3000瑞典克朗至5000克朗(1瑞典克朗約合0.75元人民幣)。
和公寓住戶不一樣,住在別墅裡的家庭主要採用自行採暖方式。居住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的卡爾一家四口,2014年搬進當時新購的聯排別墅,卡爾也開始了冬天「燒鍋爐」的生活。
《環球時報》記者拜訪卡爾家庭時參觀了他家的鍋爐設施。總共3層的別墅,鍋爐放置在地下室的一個獨立房間內。卡爾介紹說,他家的鍋爐有「燒油」和「燒電」兩種模式。每年秋末,他會聯繫供油公司給鍋爐加滿燃油以應付冬天。鍋爐同時配備溫度調節器,可根據室外溫度調節燃燒方式。記者同時注意到,分散在卡爾家中各處的暖氣片有分為零至七檔的溫度調節功能。除了聯繫供油公司,卡爾出於安全考慮還會請鍋爐維護公司上門檢修,排除安全隱患。他家每年的燃油費加檢修費用大約是4萬瑞典克朗。
作為清潔能源的領頭國家,瑞典區域供暖在熱源選擇方面已逐漸擺脫對燃油等能源的依賴。據統計,目前瑞典用於供暖的能源中,具有清潔、燃燒效率高等特點的生物能源佔60%。另外,在過去10年裡,隨著垃圾焚燒技術的日益優化,垃圾焚燒在供暖熱源結構中所佔比重正逐漸增加,約佔8%。
韓國:地暖助推韓國傳統文化延續
「韓國人為什麼喜歡睡地板」「冬天穿那麼少不冷嗎」……每每被問起這樣的問題,《環球時報》記者都想說,「這就是有地暖就任性吧」。伴隨著11月初就已跌到零度以下的氣溫,「節約地暖費的方法」「新型地暖配套商品」等開始成為韓國媒體上的熱門話題。
說到韓國採暖方式,不得不先提傳統的韓式暖炕。Ondol,這個詞語被收錄在《大英百科全書》,漢字對應的是「溫突」二字,意為韓式暖炕,就是通過在廚房或屋外的灶坑,以燒柴方式產生熱氣,再通過房屋下的管道烘暖房間。與中國傳統暖炕不同的是,韓式暖炕是鋪蓋屋子地面的全鋪式地暖,人稱「滿炕」。
韓式暖炕與韓國文化傳統密不可分。該國大陸性與海洋性氣候並存,四季變化明顯。韓屋內的地面比一般地平面高,為保存暖氣,有暖炕的房間一般不大。另一方面,夏天又比較炎熱,因此將暖炕和用於納涼的過廳木板和諧地結合在一起,成為韓國傳統文化象徵韓屋的最大特色。與此同時,韓式暖炕的誕生與歷史上朝鮮民族的坐臥式起居文化有很大聯繫。
那麼一個灶坑可以溫暖多大面積的房間?2013年2月,韓國紀錄研究機構為居住在慶尚南道的華恩英一家頒發了「單個灶坑最大面積暖房」證書。這家的暖坑房面積為174.9平方米,由5室1廳1衛組成。
隨著現代化城市建設、公寓的普及,古老的韓式暖炕正在向土炕、鍋爐管道集中供暖的水地暖發展。如今,韓國公寓中使用的地暖主要包括區域熱電集中供暖和個人燃氣管道供暖兩種方式。據韓國2010年人口調查結果,64.3%韓國民眾使用燃氣管道供暖,21.4%為區域集中供暖。《環球時報》記者在韓國居住的房子是前者,無論季節、時段如何,可以隨時開關以及調節溫度,也可選擇是為整套房子供暖還是只為一個房間供熱。根據地域、採暖方式不同,計價方式也有差異,加上房間大小不一,從每月支付相當於人民幣兩三百元到上千元的情況都有。
韓式暖炕或誕生於「坐臥式」生活習慣,而地暖在一定程度上也有助於該起居文化延續。現在已有很多韓國家庭置床,但仍有不少民眾,尤其是老年人傾向於睡地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