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中心化真的重要嗎?|正本清源談區塊鏈

2020-12-05 陸新之財經新知

本文轉載自:榮格財經 作者:方軍

我近期在關注區塊鏈技術之外,也在思考和區塊鏈相關的很多事物的含義,借給大眾媒體寫專欄的機會,把學習和思考過程寫下來。接下來一段時間,會不定期有這個「正本清源談區塊鏈」的系列文章,名字很宏大,實際只是談點自己想不明白、努力想明白的點,且儘量不用專業術語。歡迎留言討論多交流,歡迎指正。

圍繞區塊鏈技術的幾大迷思之一是「去中心化」(dentraliazation)。圍繞這個話題經常引發激烈的爭論,並且這是信仰級的爭論,你信或不信?

但我以為,區塊鏈作為一項技術,圍繞它的去中心化,不應該抱著理想主義的態度,認為理想的情況下它應該是什麼樣,而應該抱著實用主義的態度,持續發展這項技術、尋找它的應用。

比特幣的去中心化

區塊鏈是發明比特幣的過程中被創造出來的,現在,比特幣這一數字加密貨幣是區塊鏈上的主要應用。因而我們討論區塊鏈時,總會回到中本聰這個神秘天才發明比特幣的源頭去。

在技術上,中本聰發明比特幣所採用的兩項技術基礎是長期存在的:密碼學與分布式計算。

中本聰沿著前人尋找數字世界的類似現金這樣的事物的思路,為之加上了兩個東西,從而創立一種「個人對個人的數字現金」(或點對點數字現金)。他所加上的兩個東西都是去中心化的:

其一是「結果」:一種數位化現金。這種數位化現金,是去中心化的。

它的發行不像國家法定貨幣或其他如遊戲中的虛擬貨幣,需要由一國央行或遊戲公司來發行。它的使用,可以直接個人對個人,不需要中間的銀行或第三方支付機構作中介。它的存儲也是去中心化的,過去我們的錢是存在銀行,現在,我們的比特幣錢包,實際上是我們每個人的銀行。

比特幣的使用和存儲的去中心化,實際上可以看成是「去中介化」。

其二是「過程」:比特幣發行與帳本存儲。這兩個過程是去中心化的。

當然更準確地說是分布式的(distributed),因為這裡討論的已經是分布式計算,而非理念。

分布式網絡中計算機通過進行計算來爭取記帳權,獲得獎勵的比特幣,也即,發行權去中心化,交給了一個分布式計算機的網絡。現在,比特幣網絡的節點有上萬個。這些在按工作量證明(PoW)爭奪記帳權的計算機節點,它們所做的事就是人們通常說的比特幣「挖礦」。

過程的去中心化還體現在,記錄比特幣所有交易信息的帳本,不是存儲在一個中心資料庫中,而是分布式存儲在這些計算機節點中。這個帳本,就是狹義上的區塊鏈。我們每個人也可以用自己的計算機把比特幣的帳本下載下來,只不過如果我們不參與記帳,我們下載和同步的只是一個副本而已。

當區塊鏈這項技術被從比特幣系統中發現,並被剝離出來獨立發展之後,區塊鏈的去中心化,主要體現在過程上了。因而,雖然去中心化(decentralization)和分布式(distrubution) 有區別,但對於區塊鏈來說,兩者可以視為相似的:區塊鏈,是用一個分布式網絡,取代過去的的單一中心。

類比看,我們也可以這麼說:

分布式的區塊鏈是市場經濟,而單一中心是計劃經濟。

當區塊鏈作為一項技術往前發展演變時,那種回到上古時代的理想主義,是不符合技術發展的規律的。區塊鏈技術發展的過程,是一個實用主義主導的過程。

公有鏈、聯盟鏈、私有鏈的去中心化

區塊鏈在作為一項技術發展的過程中,逐漸有了三種方式:

公有鏈;聯盟鏈;私有鏈。

比特幣的區塊鏈,是最理想化的公有鏈,任何人都可以把計算機接入這個網絡,無須徵求任何人的許可。

目前看,也沒有任何力量能夠完全控制比特幣這條公有鏈的發展。圍繞它也形成極其活躍的生態,比如我較為認可的閃電網絡,它擴展了區塊鏈的支付功能,比如我不認可的各種分叉比特幣形成新的幣種。

現在還有多個被廣泛的接受和使用的公有鏈,比如以太坊,另外還有多個公有鏈技術。

聯盟鏈,也就是說,它不是對所有人開放,任何一條聯盟鏈都是屬於一個多個實體組成的聯盟,你要加入其中,需要獲得許可。

通俗地講,聯盟鏈有兩個條件:要有一個盟主,要有眾多會員單位。

目前被廣泛認可的聯盟鏈,是用於全球金融機構間支付、結算的Ripple(瑞波)。

現在我們看到的各種所謂自稱「行業公鏈」,也許其主鏈上線後邏輯上允許任何人加入,但實質上還是一個行業聯盟形成的聯盟鏈。京東所做的區塊鏈溯源項目,也可以看成是一個聯盟鏈。

騰訊區塊鏈(TrustSQL)、阿里巴巴和螞蟻金服的區塊鏈項目在過去這段時間也備受關注,雖然它們有作為雲服務開放給所有人的設計,但基本上可視為一種聯盟鏈。

私有鏈,就是由單一主體完全控制。

私有鏈也有著豐富的應用場景。

比如一家大型公司、金融機構,它內部應用區塊鏈技術來改善流程、提高效率,這個時候它的區塊鏈即是私有鏈。

比如,如果某一國家的司法機構建立一條區塊鏈,用於進行法律證據的存儲,那也可以視為這個政府部門的私有鏈。

我們可以看到,從公有鏈,到聯盟鏈,再到私有鏈,去中心化的程度在減弱,但這是一項技術在使用中的自然的演變。

有意思的是,在另一個層面,不管是公有鏈、聯盟鏈、私有鏈,它的技術還是分布式的,都依然是以不可篡改的分布式帳本來取代中心化的資料庫,變化的只是範圍。

區塊鏈的理想主義與實用主義

談到區塊鏈的理想主義與實用主義,其實我們可以參考的是網際網路和網際網路的前身阿帕網(APPANet)。

網際網路的設計思想是去中心化的,這個網絡它的早期設計原則就是,即便網絡中的部分鏈路斷開了,網絡依然能夠傳遞數據、能夠運轉。今天的網際網路更是如此,它是一個全球超級大網,無人能夠通過攻擊某個核心節點,讓整個網絡癱瘓。也即:

網際網路的去中心化特徵,從一開始就存在,且越來越強大。

但是,從一個小細節我們可以看到,網際網路的發展並不是一直死守「去中心化」的理想,這個細節就是現在的「域名」系統。我們有些人曾經經歷過輸入IP位址去看某個伺服器上網頁的階段,但後來,域名成為網際網路發展助力,域名和IP位址形成某種對應關係,域名讓那個普通人能夠使用網際網路。

從應用上來講,域名也讓網際網路變得可用。比如,我們可能訪問同一域名,但根據你所處的位置、伺服器的情況,可以把你導向不同有著不同IP的伺服器,讓你有更好的用戶體驗。

從IP到域名,發生的變化就是從去中心化到中心化。

全世界到現在依然只有13臺域名根伺服器,1個為主根伺服器在美國。其餘12個均為輔根伺服器,其中9個在美國,歐洲2個,位於英國和瑞典,亞洲1個位於日本。所有根伺服器均由美國政府授權的網際網路域名與號碼分配機構ICANN統一管理。

在區塊鏈的技術發展中,其實也發生類似的案例。比如EOS這個備受關注的新公有鏈(仍在開發中,預計將於6月1月主鏈上線),不是像比特幣那樣擁有數萬且不斷增長的平等節點,而由21個節點來主導記帳。

我不是說EOS的21個節點可以類比為域名伺服器,畢竟它們處在兩個不同層次,但不妨可以說,EOS的這種用21個節點來協調區塊鏈的一致性機制,可能並不像它的尖銳批評者說的那麼糟。

中心化交易所的悖論

隨著大量的數字加密貨幣(coin)與代幣(token)出現,現在人們進行虛擬幣交換,往往是選擇在交易所進行,比如中國人熟悉的有OKEX、火幣、幣安等。

這也是圍繞去中心化與中心化的一個有趣的悖論。

比特幣的初始設計,是讓個人與個人能夠在無須任何中介,就可以相互轉移比特幣這種數字現金。邏輯上來講,兩個人要進行虛擬幣的交換時,比如一個人有比特幣,另一個有以太幣,他們二人要進行虛擬幣交換,完全可以直接轉帳。早期,的確有比特幣的早期愛好者是這麼做的。

但現在,全世界主要的虛擬幣就是在各種交易所完成的。它們可能是合規的、也可能不合規的,但在全球是一種已經存在的現實事物了。人們通常將區塊鏈分成所謂的「幣圈」與「鏈圈」,交易所這個中心化的事物是整個幣圈的主導者。

交易所是一個極度中心化的事物,但是,它是人們需要的:

它創建了一個活躍的市場,讓人們可以匹配;它提供了很多工具,協助人們進行交易;它也提供了中心化的信用,很多人的虛擬幣實際上不是按理想化的存在自己的數字貨幣錢包,而是存儲在交易所中。

圍繞交易所有兩種可能的變化,也同樣反映的是去中心化的悖論。

一是,中心化的交易所,不符合人們的「去中心化」理想,因而有很多人試圖建立分布式交易所。所謂分布式交易所,可以理解成,有一個軟體,任何人都可以建一個交易所,叫上周圍的哪怕就幾個朋友、幾十個朋友來進行虛擬幣交換。但實際上,這種分布式交易所並沒有解決什麼問題,僅是美好願望而已。

二是,按現在虛擬貨幣發展的趨勢,世界各國對交易所進行監管是必然的事(注意:中國政策規定目前不允許交易所的存在)。未來,在一些國家,交易所可能需要金融牌照以及在政策的力量下進一步集中成少數幾家。

在這種情況下,虛擬幣交易所其實走向了進一步的中心化。

這不符合追求絕對的「去中心化」設計的人的設想,也不符合試圖在虛擬世界用加密技術建立無須各國政府管制的技術與經濟系統的極客們的設想。

但是,如果區塊鏈技術與經濟進一步發展,成為「信息網際網路」之後的「價值網際網路」,進一步連接實體世界與數字世界,交易所的集中和受到各國相應的監管,是必然的事。

不要過度理想化「失控」

對於「去中心化」,技術思想家凱文·凱利的《失控》(out of control) 這本書的標題就進行了非常精彩的描述。但我從凱文·凱利幾本書的描述中,我發現,他描述的東西其實是多個層面的,而不是單一的、極端的。

寫《失控》是30年多前,但那個時候他就非常關注密碼學的極客們。後來在2016年的《必然》中,他提到了比特幣,他認為:

如果貨幣,這個現代生活中最中心化事物,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去中心化,那麼任何事物都可以去中心化了。

在比特幣和區塊鏈上,我們經歷這樣的變化過程:

一,人們認為,貨幣是不能去中心化的。二,比特幣和它背後的區塊鏈創造一種去中心的貨幣。三,它的實現方式是,區塊鏈用分布式的信任,取代了中心化控制的信任。

但是,如果看凱文·凱利描述去中心化的兩個案例,我們或許可以看到他更深層的想法。他第一次講述這個案例,是在《失控》中,第二次講述,是在幾年後《新經濟新規則》中。

他第一次講這個故事時,重點是「集群的力量」,第二次他講這個故事時,重點是「領導者的聲音」

第一次是1990年的一次計算機圖形學大會,皮克斯電影聯合創始人、計算機科學家洛倫·卡朋特帶著一個電腦飛行模擬器來到現場。在會場上,有大約五千名與會者集體操作一個電腦飛行模擬器:

「在會場裡,我們每個人都能控制大屏幕上的飛機,讓它上下左右飛行。但是,飛機只會根據我們五千人的多數意見來飛行,我們多數人讓它往上飛,它就上,我們多數人讓它往左飛,它就往左。」

凱文·凱利寫道,

「大家和我一樣,都被這分散的、無中心的的控制力深深折服了。」

但這不是這個故事的最終結局,還有第二季。

五年後,卡朋特再次來到這個學術會議的現場,這一次,他帶來了一個海底遊戲,眾人可以駕駛一艘潛水艇,在海底去捕撈海怪的蛋。

它的操作比上一次只是操控飛機要複雜得多。麻煩也發生了,凱文·凱利寫道,「我們都在不停擺弄著控制器,大聲叫喊、喊來喊去、指揮別人,可是這一回,魔法失效了,潛水艇一動也不動。我們沒能根本沒有形成合力,我們沒能操控潛水艇,讓它航行。」

這時,會場擴音器傳出了卡朋特的聲音,他通過麥克風對大家喊:

「大家為什麼不往右走呢?」

在這個聲音的指引下,幾千人協調起來,潛水潛動起來了,去捕捉海怪的蛋。

凱文·凱利把卡朋特的聲音稱為「領導者的聲音」。他因而得出了結論:

由無數小東西連接而成的網絡,能夠產生巨大的能量。但是,這種集群的力量,需要一點點來自上層的指點,才能充分發揮效果。

現在,關於區塊鏈的未來影響,最精彩的著作是唐·塔普斯科特 (Don Tapscott)寫的《區塊鏈革命:比特幣底層技術如何改變貨幣、商業和世界》,在其中,他也特別強調了分布式權力或分布式的力量( distributed power)

如果我們熟悉唐·塔普斯科特的思想,可能會更容易理解他說的話。

對很多做網際網路的人來說,唐·塔普斯科特深刻影響我們的著作是《維基經濟學》,他以維基百科這樣人們在網際網路上大規模協作而創作出來的知識體為例,說明分布式的力量、說明大規模協作的可能性。

但是,他在討論維基百科的經驗時,又花了大量的時間討論維基百科創始人。他總結出大規模協作的三條原則:

第一,生產的目標如果是信息或文化,則可以使貢獻者的參與成本最低。

第二,任務可以分解成小塊,這樣單個生產者能夠以小的增量進行貢獻,並且獨立於其他生產者,這使得他們的利益回報要遠高於投入的時間和精力。

第三,將這些模塊整合成一個成品的成本,包括領導能力和質量控制機制的成本必須要低。

這是一種實用主義的討論方式,分布式的大規模協作是理想,但如何操作則有著很多的考量與設計。

我們也可以說,

理想是理想,工程是工程。

圍繞區塊鏈的「去中心化」還將有很多爭論,我以上的討論是試圖從一項技術的實用和發展視角看清楚它。

去中心化或者分布式自有其力量,但是對於區塊鏈技術,過於固化地強調去中心化的力量、強調這一點不可改變,而不是抱著技術實用主義去發展它,可能是一個巨大的誤解。

本文作為網際網路知識經濟專欄刊發於2018年2月28日《南方都市報》,網絡刊發時根據原稿重新編排。關於「去中心化」有很多想法,專欄篇幅有限,僅是摘要部分刊發,網絡刊發為全文。

相關焦點

  • 正本清源談區塊鏈之四:區塊鏈技術的三個關鍵特性
    作者:方軍 來源:方軍讀書會區塊鏈有三個特性正逐漸明晰:虛擬世界的唯一性,不可篡改特性,以及作為信用層的角色。我近期在關注區塊鏈技術之外,也在思考和區塊鏈相關的很多事物的含義,借給大眾媒體寫專欄的機會,把學習和思考過程寫下來。
  • 布道區塊鏈 IoTeX+IoTA:區塊鏈的曙光,去中心化的物聯網使者?
    如果無法解決諸類問題,那麼,物聯網只能停留在狹窄的應用領域,而區塊鏈的出現,恰好給陷入困境的物聯網迎來了曙光。 區塊鏈,在本質上是一種去中心化的帳本,在它的網絡中,多個節點可以共同參與數據的計算和記錄,這正是物聯網當下渴求得到的解決方案。
  • 萬向區塊鏈行業研究:詳解去中心化預言機的設計
    簡單來說,預言機可以看成是鏈下信息的傳輸器,也是智能合約與區塊鏈下信息交互的唯一窗口。 本文是萬向區塊鏈首席經濟學家辦公室出品的研究文章,進一步研究去中心化預言機的核心設計思路,以及各種去中心化預言機的經濟設計及應用探索。結論是,隨著技術的提升,去中心化預言機將會躍升主流,經濟模型與激勵機制將是各個去中心化預言機競爭的重點。
  • 去中心化引領區塊鏈風潮,AIMEX開拓新的道路
    然而遺憾的是,大多數傳統交易所都存在著高度中心化的屬性,嚴重違背了區塊鏈的核心本質——去中心化。為促進全球區塊鏈行業進入良性發展狀態,市場急迫需要一種創新、民主、透明、平等、自由、安全的交易環境,同時基於對區塊鏈革命的深刻理解,以及為全球區塊鏈事業作出關鍵貢獻的目標,傾力發起了AIMEX區塊鏈數字資產交易平臺,重塑全球信任機制和商業格局,促使全球交易所形成一種更加良性的競爭格局。
  • MyToken郭楠:從幣情開始,做區塊鏈鏈上的去中心化生態
    目前MyToken佔據了國內60%以上的市場份額,完善生態建設是他們後續的重要目標。MyToken的區塊鏈特性:最能體現社區價值的去中心化生態從MyToken的使用體驗來看,他們確實十分懂的拿捏用戶的需求點和痛點,但是如果從區塊鏈技術的角度出發,MyToken和傳統的那些股價行情一樣,依然是一個中心化的工具。
  • SingularDTV基於區塊鏈技術的去中心化影視娛樂
    SingularDTV是基於區塊鏈技術建立的去中心化影視娛樂平臺,通過智能合約實現作品的版權管理、項目眾籌和P2P發行,並讓藝術家和創作者對作品的製作、發行、播放進行全周期的權益管理。1997年,大衛•鮑伊在華爾街將自己的作品打包債券化,發行了 Bowie Bonds,任何人都可以以投資的形式購入 Bowie Bonds。
  • 影子交易所全球首創暗網去中心化交易平臺 , 開創下一個區塊鏈風口
    區塊鏈的誕生,正在重構一個嶄新的信用社會,用數位化的理性科技,解決人性中信任不足等問題,最終在全球形成一種數字信任,把高額的信用成本降到幾乎可以不計成本。區塊鏈依靠分布式數據存儲、點對點傳輸、共識機制、加密算法等核心創新科技實現數字世界的信任。
  • 區塊鏈科普——區塊鏈的What、Why、How
    今天帶來第一篇《導讀篇——區塊鏈的What、Why、How》,我們將從區塊鏈是什麼、為何而生、如何實現三個角度提綱挈領為大家理清區塊鏈技術脈絡,為未來細緻的科普內容提供理論基礎。區塊鏈為何而生?區塊鏈本質上是一個去中心化的資料庫。
  • 區塊鏈如何解決物聯網的漏洞?
    區塊鏈需要分布式節點 區塊鏈的去中心化,需要眾多具備通信能力、擁有資源的分布式節點參與,很顯然,這個基礎設施應該由物聯網來提供。 區塊鏈的決策速度很重要。當前,比特幣的交易速度廣受詬病,所以才有了以太坊等其它方案的出現。然而這不僅僅是虛擬貨幣場景下區塊鏈的特有問題,實際上區塊鏈的決策速度,決定了其最終可應用場景的廣度和深度。能夠快速進行群體決策的區塊鏈,才能夠將高效地協同智能個體進行智能合作。這一方面需要區塊鏈自身技術不斷演進和完善,另一方面也需要物聯網能夠提供更高效的信息交換機制。
  • 杭鏈即刻 | DeFi牛市發動機之跨鏈去中心化借貸
    目的是為了讓行業人士更全地的了解區塊鏈行業的大咖的新觀點、新布局,有趣有料有看點,助力獨角獸項目創新發展,精耕細作,建造區塊鏈價值空間。本期邀請到了KAVA全球業務發展副總裁 Aaron Choi,就「DeFi牛市發動機之跨鏈去中心化借貸」主題進行分享。
  • 區塊鏈有幾種鏈?
    最新資訊:SamMobile報告稱,三星正在開發一個文件共享安全應用程式,這款名為「私人共享」的應用程式使用了區塊鏈技術。 區塊鏈,也許是當今世界最令人瘋狂的科技了。這個被諸多「專家大咖們」冠之以「第四次工業革命」的科技,到底有多神奇?
  • QCSI一種自動成長的去中心化金融指數——開創去中心化金融指數(DE...
    眾所周知,隨著比特幣的出現,區塊鏈也進入人們的視野,而區塊鏈被稱為價值網際網路,是信息網際網路的第二階段,但是發展方向卻是不同的,信息網際網路增強的是中心化,而區塊鏈卻是增強去中心化,並且為真正的自動化提供了可能。
  • 基於側鏈技術的去中心化應用平臺,區塊鏈服務平臺Asch降低開發者...
    而區塊鏈作為比特幣領域的底層技術,如今的影響力也已經遍布全球。2017年被業內人士稱為是「區塊鏈元年」。有人分析區塊鏈經濟發展到今天,主要有兩個力量在推動:一個是以各類行業巨頭和創業公司為代表的鏈圈力量,推動區塊鏈在金融、供應鏈、醫療等各領域的商業化落地應用;而另一個是以社區為代表的幣圈力量,在區塊鏈底層和各類應用上做出了不少的貢獻。
  • 真假悖論和競猜 好好地去中心化它不香嗎
    因為如果埃庇米尼得斯的這句話是真的,那就不符合這句話「我的這句話是假的」,則這句話是假的;如果這句話是假的,那就符合這句話「我的這句話是假的」,則這句話是真的。因此這句話是無解的。這就是一個自我指涉引發的語義悖論悖論。說這個沒什麼重要的,就是先體會一下思考真假多麻煩。
  • 遊戲+區塊鏈出路在何方 是區塊鏈遊戲 還是區塊鏈遊戲平臺
    遊戲行業迅猛發展的勢頭在中心化巨頭壟斷下已經逐步減緩。隨著區塊鏈技術的發展,越來越多的遊戲人(也包括投機客)將目光轉向了區塊鏈+遊戲這一新概念。當下區塊鏈+遊戲行業分成兩種不同的發展模式。一種是以以太貓為代表的,通過區塊鏈技術打造單個區塊鏈遊戲;另一種是以新加坡拓撲基金會創立的TopChain(中文名:拓撲鏈)為代表的,通過區塊鏈技術建立一個去中心化平臺,對接所有的遊戲。以太貓這類區塊鏈遊戲,雖然概念技術新穎,但從玩法上不難看出,無論是養貓也好,養狗也罷。
  • 區塊鏈的中國騙局:中國網際網路金融的「邪路」
    說起去中心化,我們不禁要質疑所謂的全網每個節點交叉驗證的必要性和效率問題;說起最安全,我們恐怕要好好斟酌這個基礎數據網絡要掌握在什麼樣的人手裡才算安全;  而更重要的是,每每談到科技改變金融,那麼金融的本質到底是什麼?是技術嗎?顯然不是。
  • 金融從業者需要了解的區塊鏈常識:區塊鏈的八大價值
    1、去中心化   去中心化(Decentralization)是區塊鏈最根本的性質,也是區塊鏈區別於其他分布式帳本的最重要因素,儘管這一點還存有爭議。   去中心化通常與中心化(Centralization)、分布式(Distributed)進行比較。
  • 區塊鏈的性能和隱私如何兼得?從業者們是這樣談取捨的
    李國權:我所聽到的就是,在區塊鏈的情況下大家對去中心化沒有達成很好的共識,非充分的去中心化信任沒有很好的和解。宋青見:聯盟鏈有了一定的假設,首先是在安全訪問前提下,就可以對共識算法做優化。但如果是公鏈的話是沒有假設的,任何人都可以惡意地訪問和攻擊,所以公鏈上的共識算法成本非常高,這本身就是技術層面的取捨。
  • 區塊鏈技術與治理方式變革
    不過,與2017年比特幣熱炒不同,這次社會更多關注的是比特幣背後的區塊鏈技術。不少人認為,區塊鏈技術將帶來世界的深刻變革,其中不乏這樣的觀點:區塊鏈技術具有「去中心化、分布式、自組織」特點,現有的中介機構將逐步被取代;區塊鏈技術可以實現業務流程的「自組織」,公司沒有存在的必要,最終形成一個無中心(無政府)、無中介,自我治理、自主運行的「美好世界」。區塊鏈真的這麼厲害?
  • 警惕:區塊鏈的中國騙局
    警惕:區塊鏈的中國騙局 在網際網路金融被質疑,被詬病,被打壓的時候,區塊鏈概念適時出現,這一脫胎於比特幣的神秘數據處理技術被描述的近乎完美,去中心化、開放性、不可篡改、自治性,除了最有文章可做的金融領域,據說藝術、法律、醫療、房地產、電子商務等領域都可以應用區塊鏈技術,人們似乎期待他拯救地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