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維院士:柔性電子產業發展需要大量高技能職業技術人才

2020-12-02 人民網

人民網北京11月30日電 (記者 何淼)為服務國家重大戰略,主動對接科技前沿,推動我國增材製造技術創新和產業發展,中國職業技術教育學會於近日成立了增材製造技術研究院,特邀中國科學院院士、西北工業大學柔性電子前沿科學中心首席科學家黃維擔任研究院專家指導委員會首席顧問。

黃維院士以「柔性電子+」未來產業為切入點,向記者介紹了柔性電子學科的發展動態以及新興科技產業對職業技術人才需求的情況。

他認為,以柔性電子為代表的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快速發展,需要大批掌握顛覆性技術的高技能人才。人才培養需要緊跟顛覆性技術發展的步伐,加強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高新企業等相關單位的協同合作,提高人才培養的針對性、精準性、時效性和協同性。

顛覆性技術需注重基礎科學研究

當今世界已進入智能時代,隨著科技迅猛發展,科學革命蓄勢待發,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催生出一批重大顛覆性技術,形成了若干新產業、新生態、新領域。國家之間的競爭越來越聚焦於科技、文化的發展,也更加依託於科技創新能力的競爭。

黃維院士指出,信息技術的代際躍遷不斷沖擊技術天花板,加速孕育著顛覆性重大技術變革。顛覆性技術具備變革性、導向性、廣泛性和引領性的特點,其中的核心和關鍵是引領性。通過對科技前沿領域進行全面深入系統地梳理,黃維院士總結了基本涵蓋當今科技前沿關鍵核心領域的八種顛覆性技術,其中包含柔性電子。

相較於傳統的電子系統,柔性電子具有更大的靈活性,極大地拓展了電子器件的適用範圍,滿足了設備的形變要求,為新一代信息科技發展提供了全新的機遇。黃維院士認為,在科學技術前沿探索基礎上,科技創新可以進一步引領經濟社會的發展、傳統產業的轉型升級,特別是助推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孕育、成長、發展、壯大。

黃維院士介紹,國家顛覆性創新核心領域的新概念包含著力發展以物質科學為代表的基礎學科,著力發展以生命科學為代表的前沿學科,著力發展以信息科學為代表的應用學科,著力發展作為科學技術基礎的數學科學等四方面。

「顛覆性技術的培育,需重視其背後的基礎科學和應用基礎研究。推進顛覆性技術創新,必須建立在夯實相關學科發展的基礎上。」談到顛覆性技術的創新發展,黃維院士特別強調,不斷推進、發展以柔性電子為代表的顛覆性技術可以在國際舞臺上開啟中國方案,展示中國智慧。

新興科技產業發展需要大量高技能職業技術人才

現階段,我國職業教育在飛速發展的情況下也面臨著一些問題:社會就業需求日益增加但高質量、顛覆性職業技術人才產出不足﹔工作技能要求的不斷提高凸顯職校人才培養模式與市場技能需求不匹配﹔與政府、企業合作接軌市場多元化發展能力較弱,辦學機制亟需更新﹔高技能「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有待加強等方面。

黃維院士指出,以柔性電子為代表的新興科技產業的落地,恰恰需要職業教育全面對接國際行業標準,增加在智能製造、材料成型、工業軟體、人工智慧等領域的投入,大力培養具有較高技能水平和大國工匠精神的顛覆性技能人才,大幅提高人才質量和數量。

在這一背景下,要培養具有復合型知識的高技能職業技術人才,職業院校就必須新增顛覆性課程體系,加強顛覆性思維模式,突出顛覆性實操訓練。

黃維院士認為,增材製造研究院應該、也有條件發揮重要作用,積極助力人才培養。一是高技能人才培養要緊跟顛覆性技術發展步伐,加強引導職校與高校、企業、政府之間開展產學研深度合作,加快構建科學合理的人才隊伍,為拔尖人才脫穎而出營造寬鬆的政策環境、學習氛圍,廣闊的動手實操空間﹔二是建立顛覆性技術產業人才聯盟,加強協同合作,以產業化為導向,提前規劃研發人才、工程技術人才及職業技能人才聯盟方案,提高人才培養的精準性及協同效應。

2018年,中國科協與《Science》期刊推出合作期刊《Research》,黃維院士擔任主編。這是《Science》創刊一百多年來的第一本合作期刊,期刊內容主要聚焦在人工智慧與信息科學、生物學與生命科學、先進材料與柔性電子等八大交叉學科前沿領域的高水平、突破性原創科研成果。

黃維院士表示,希望通過8至10年的不懈努力,把中國頂尖學術期刊——《Research》的國際影響力提升到世界一流水平。

(責編:申亞欣)

相關焦點

  • 激發小企業活力 匯聚大發展能量
    日前,國家工業和信息化部公示了第二批「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名單,貴陽經開區的貴州航天電子科技有限公司成功入選,成為中小企業「專精特新」發展的「科代表」和「排頭兵」。 在公司副總經理宋常亮看來,國家對國防現代化的重視程度不斷加深,軍工企業的發展迎來新風口,而以航天產品關鍵分系統及測試設備研製生產為主的貴州航天電子科技有限公司,正是在地方政府的扶持引導下抓住了行業發展的難得機遇,才得以在轉型升級中跑在前列。 堅持「專而精」發展,貴州航天電子科技有限公司非常重視創新突破,近年來累計申報的各類專利達372項。
  • 生物醫藥產業「問藥」海洋
    海洋生物醫藥產業迎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承載起造福人類、引領海洋經濟增長的重託。 發展格局初具雛形 新藥研發並非易事,常常要面臨十年磨一劍的艱辛。 與此同時,海洋生物產業的集聚發展態勢也初步形成,形成廣州、湛江、廈門、舟山、青島、煙臺、威海和天津8個國家海洋高技術產業基地,以及上海臨港、江蘇大豐、福建詔安、大連4個科技興海產業示範基地﹔初步形成以廣州、深圳為核心的海洋醫藥與生物製品產業集群和福建閩南海洋生物醫藥與製品集聚區等。 雖然發展步子邁得很快,但是海洋生物醫藥產業的塊頭還不夠大。
  • 東順集團:強化崗位技能培訓 提升職工業務素質
    其中,98人獲得鍋爐工、造紙工技師証書﹔ 92人獲得焊工一、二、三級合格証書﹔ 12人獲得電工証書﹔有2300餘人獲得崗位培訓職業資格証書﹔。 東順集團是以生活用紙和衛生用品研發、生產、銷售為核心產業的大型集團化企業。隨著企業的發展壯大,公司充分認識到,不斷提升員工的整體素質和崗位技能,是增強企業核心力、生命力的基礎。因此,把員工的崗位技能培訓列入企業發展需要的重中之重。
  • 陳寶生:為人人皆可成才盡展其才創造條件 努力推動技能中國建設
    陳寶生在講話中指出,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對職業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這次活動是貫徹落實五中全會精神的一次實際行動,也是對部省共建山東職業教育創新發展高地的實踐檢驗和成果展示。
  • 2020中國紅茶高質量發展峰會 助力紅茶發展破局革新
    中國國際茶文化研究會秘書長、浙江省人民政府原副秘書長王小玲,中國農業科學院茶葉科學研究所副所長、中國茶葉學會理事長、中國紅茶聯盟首席專家江用文以「科技引領紅茶產業高質量發展」為題作專題演講,深入分析當前紅茶產業發展情況及突破方向。江用文指出,2005年以來,我國紅茶產業進入復興發展新階段,呈現出產量不斷增長、產區不斷擴大、出口佔比大幅下降、進口快速增加等特點。
  • 青海省加快推進犛牛產業煥發新活力
    原標題:我省加快推進犛牛產業煥發新活力 4月2日,全省加快推進犛牛產業發展動員部署大會在西寧召開。青海省農牧廳將犛牛產業作為突破口,力爭用3年時間取得實質突破,重點建設三大基地、完善三大體系,制定一套標準和一套機制,全面補齊犛牛產業發展短板,抓好薄弱環節。
  • 青海省「崑崙英才·高端創新創業人才」項目培養引進人選名單公示
    趙久達 青海大學附屬醫院   胡永強 省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有限公司   耿生玲 青海師範大學   錢東去 海西州人民醫院   高德東 青海大學   唐發滿 五礦鹽湖有限公司   娘 本 青海黃南州熱貢畫院院長   黃 勇 省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環境地質調查院   庾漢成 青海建築職業技術學院
  • 2020年江蘇工業經濟穩住高質量發展「加速度」
    原標題:【2020江蘇經濟回眸】2020年江蘇工業經濟穩住高質量發展「加速度」 2020年面對疫情的沖擊和復雜嚴峻的國內外環境,江蘇貫徹落實中央和省委省政府部署,從復工復產到主動融入國內國際兩個循環,持續優化供給側改革,工業增長率先走出低谷,效益穩步回升,穩住了高質量發展「加速度」。
  • 劉奇:精心打造一流設施一流技術一流管理一流服務 努力建設人民...
    他強調,我們要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江西重要講話精神,全面落實交通強國建設部署要求,堅持系統觀念,優化戰略布局,加快構建現代化綜合交通體系,精心打造一流設施、一流技術、一流管理、一流服務,努力建設人民滿意、保障有力、全國前列的交通強省,為譜寫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江西篇章、描繪好新時代江西改革發展新畫卷提供堅強支撐。 省長易煉紅主持會議,省領導趙力平、吳浩出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