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央視網消息:2019年衛片執法工作目前已在全國範圍內正式展開,衛片執法檢查就是依據衛星圖片數據對一個行政區域的自然資源利用情況開展執法檢查。自然資源部表示,將通過衛片執法工作,用最嚴格制度最嚴密法治保護生態環境。
自然資源部執法局綜合指導處 賓洪超:嚴厲打擊違法佔用耕地、永久基本農田、自然保護地這些違法行為,對於違法開採稀土等重要礦產資源,造成生態環境破壞的,嚴重損害群眾利益的,也是我們重點打擊的對象。
自然資源部提出,對違法性質惡劣、造成嚴重後果的單位或個人,要列入社會信用體系「黑名單」,實行聯合懲戒。如果地方政府違法現象嚴重,或整改不積極,自然資源部將對相關負責人開展約談問責。
賓洪超:如果一個地方違法非常嚴重,又整改不積極,那麼我們就要依據黨政領導幹部損害生態環境責任辦法,還有違反土地管理規定行為的處分辦法,也就是15號令,整個相關的一些規定辦,達到了這個問責要求的,我們就要啟動問責。
「增違掛鈎」 倒逼地方消除違法
與往年相比,今年的衛片執法工作有很多新變化。比如實行「增違掛鈎」,地方政府只有消除自然資源利用違法情況,才有可能按計劃使用下達的自然資源使用指標。
賓洪超:比如說給你的增量是一個定數,但是去年你還有那麼多違法的沒有消除,就等於說你違法的就已經多了,那就從第二年給你的增量裡面要扣除一部分。
今年的衛片執法監測對象在往年土地礦產為主的基礎上,增加了國土空間規劃等內容。而且,衛片執法的頻率也大幅度提升。
賓洪超:我們原來都是一年做一次全覆蓋的監測,從今年開始,我們就要按照季度,每個季度基本上可以做到大陸地區的全覆蓋監測。
自然資源衛片執法檢查到底是怎樣進行的?跟著記者一起去看看衛片執法檢查的全流程。
要開展衛片執法,首先要有監測衛星。從2011年開始,用於自然資源監測的衛星,數量越來越多,監測能力也得到了大幅提升。
自然資源部國土衛星遙感應用中心資源調查監測部負責人 尤淑撐:我們從2011年開始,發射了首顆自然資源衛星,經過這幾年,衛星數量增加到了11顆,特別是2018年,我們發射了三顆2米解析度的衛星。
尤淑撐告訴記者,衛星數據接收後,要通過技術處理,才能生成具有地理坐標的、具有空間定位信息的影像。而要開展執法檢查,就是針對同一區域,比對不同時間生成的衛星影像,發現其中的變化。
尤淑撐:通過計算機自動提取的方法,把同一個區域,兩個時間接收的影像進行自動化的比對,提取變化信息。這個變化信息通過人工的核實確認,形成最終的變化圖斑。
這些變化合法合規嗎?還需要管理部門根據管理信息進行確認。
尤淑撐:我們把變化圖斑提供給自然資源部的信息中心,他們把變化圖斑和我們的管理信息,包括用地的審批信息、規劃數據、基本農田保護數據進行套合比對,提取出可能的違法用地信息。監測工作對違規用地的早發現,以及掌握自然資源變化狀況提供重要的技術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