騰衝,我國西南邊陲的一片淨土。這裡有最神秘的原始森林,也有安詳寧靜的山水田園;有吸引無數遊客的火山地質奇觀,也有彰顯城市文化特色的千年古道。在春日裡,15萬畝油菜花熱情綻放,讓騰衝更美出了另一種高度。
雲南省保山市騰衝市生態環境優越、自然資源豐富、文化底蘊厚重。近年來,騰衝市創新「旅遊+」融合發展模式,將全市5845平方公裡全部納入規劃範圍,投資131.6億元,謀劃出19項鄉村旅遊項目,著力打造宜居宜業宜遊的健康生活目的地。
保存完好的騰衝市和順宗祠。
「旅遊+生態」
練好致富基本功
走進騰衝市固東鎮江東銀杏村,蒼翠的百年銀杏樹掩映著村莊,綠意盎然,通暢潔淨的道路延伸到家家戶戶門口……十年前,銀杏村還是一個水、路、電全在「尾巴」上的深度貧困村。
路難行,業難興。銀杏村有3萬多株銀杏樹,百年以上的就有1000餘株,但因為地處偏僻,村裡的銀杏果、核桃等農特產品運不出去,具有珍貴藥用價值的銀杏果價格更低至幾元錢一斤,年輕人待不住,一個個出去打工,村裡多是留守老人和孩子。
提升基礎設施,改善發展環境成為了銀杏村亟需解決的問題。「市、鎮兩級加大財政投入力度,修通銀杏村至集鎮近7公裡的道路,又投資1.92億元建成了全市唯一一條通往行政村的二級旅遊公路,擴建、硬化200餘條進村主路及村內道路……」江東銀杏村兩委班子成員之一的黃永武介紹說,村裡以群眾自籌資金及投工投勞為主、整合項目資金補助為輔的方式,對村周邊的幾個自然村進行改造提升,對200餘戶農房實施危房改造。如今,從縣城到江東銀杏村只需短短30分鐘,交通便捷。去年,村裡的銀杏果就賣出了30多噸。
通過強化保護古銀杏樹,村裡加大村落建築風貌的引導控制力度,實施觀光農業項目。銀杏村逐步形成了「吃在農家、住在農家、賞銀杏美景」的旅遊發展模式。市、鎮、村三級共同成立了全省唯一一家鎮域範圍內村村有股份、核心區村民戶戶有分紅的旅遊景區開發管理公司,積極整合周邊社區的優質旅遊資源,構築「四季江東引領四季固東、四季固東支撐四季江東」的全域旅遊發展模式。全村1000多人得以直接從事旅遊服務行業,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12000元;通過分紅,周邊8個社區村集體收入每年增收1.4萬元。
原本家庭貧困的黃剛金在家門口搭上了鄉村旅遊的致富快車,僅每年的金秋旺季,他的農家樂都能收入近60萬元。村民尹麗平和丈夫一直在外打工,返鄉開啟創業之路後,第一年純利潤就超過十萬元。之後,尹麗平夫婦又投資近300萬元蓋起了民宿農家樂,穩穩地過上了幸福的生活。
據統計,銀杏村的農家樂已從最初的8戶發展到如今的160餘戶,民居旅館床位從20個增加至1200餘個,全年帶動收入總和達到了2580萬元。截至2019年底,銀杏村的貧困戶和貧困人數從原有的726戶、2520人減少到28戶、105人。
騰衝市固東鎮江東銀杏村金秋如畫。
「旅遊+文化」
提振村民精氣神
「家風就是民風,民風就是社風,社風就是黨風。」騰衝艾思奇百姓宣講團成員、騰衝黨校副校長郭勝在和順鎮文昌宮裡給村民們作鄉風文明宣講,他生動有趣的講解和接地氣的語言風格贏得了村民們陣陣掌聲。
無論哪個季節,和順古鎮都是遊人如織。這裡距離騰衝城不到5公裡,保留著完好的明清時期古建築群,文物古蹟眾多,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順圖書館,有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艾思奇紀念館,還有八大宗祠、滇緬抗戰博物館等,傳統百年宅院共100多座。
隨著文旅產業快速發展、景點知名度不斷提高,和順古鎮的管理和保護壓力倍增,和順「和、禮、義、孝、勤」等文明鄉風受到衝擊。
2019年,一條投資450萬元的家風文化長廊應運而生。在這裡,一步一景,一景一故事,豐富的歷史畫卷徐徐展開,為居民和遊客傳遞家風正能量。
為傳承和發揚傳統文化,和順連續五屆組織開展「最美和順人」評選活動,大力弘揚傳統美德,營造全鎮遵紀守法、家庭和睦、鄰裡互助、熱心公益的和諧氛圍。自2015以來,全鎮共評選最美和順人52名。同時,和順成立了新時代文明實踐所,在全鎮範圍內吸納6支志願服務隊,註冊登記了1900餘名志願者,圍繞「文明旅遊」「文明進景區」「關愛孤寡老人」等主題開展志願服務活動,在鎮內營造出一股文明、友善、和諧的鄉風。
2019年,和順共接待遊客82萬人次,實現了旅遊收入1.21億元。而全鎮22戶建檔立卡貧困戶48人現已全部脫貧。
「文化是鄉村振興的根和魂。在和順鎮,『文化+旅遊』的發展模式已產生了積極的疊加效應,村民的錢袋子不但鼓起來了,鄉風也更加文明了,這對古鎮的長久發展來說是最可貴的 。」和順鎮鎮長普亞增說。
和順古鎮是整個騰衝的一個縮影。近年來,騰衝將實施文化遺產保護列為全市重點工程,不僅加強了對歷史典故、民間傳說及文藝歌舞、節慶飲食等民俗的收集整理工作,還注重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認定、培訓和教育工作,以此保護傳承歷史記憶,對民風民俗進行搶救。
遊客體驗採摘萬壽菊。
「旅遊+農業」
構建發展新引擎
「我種植了300畝萬壽菊,已經交售85.5噸,收入85500元。總體看,種植萬壽菊比種植玉米、水稻這些傳統作物收益高,而且成本和工時比烤菸也少。明年只要能租到田,我還準備繼續種。」在騰衝市界頭鎮界明社區租田種植的東華人寸德武說。
在發展傳統農業的基礎上,界頭鎮積極培育新興產業,補齊了季節性景觀短板。每年7月—9月,2.5萬畝有藥用價值的萬壽菊在界頭鎮的綠水青山間盡情綻放,成為農民致富增收的新產業,也成為鄉村旅遊的新亮點。
鄉村旅遊火起來後,界頭鎮先後引進了花海彩色跑、自行車騎行賽、花海馬拉松等各類體育活動項目,實現了「生態農業+文化+體育+休閒觀光」的鄉村旅遊新模式。2019年,騰衝市投資2.5億元,建成全長42.195公裡的馬拉松賽道,全鎮10個特色村莊串成一條花田環線。首屆花海馬拉松賽就吸引了來自全國各地的3000餘名運動員踴躍參加。
界頭鎮的田園變成了休閒養生莊園,農產品變成旅遊產品。界頭鎮鎮長趙慶華介紹道:「在沒發展鄉村旅遊前,全鎮的農民都是以農業種植為主,只注重油菜籽榨油帶來的經濟效益。現在把油菜花變成了致富花,通過引入各種文化節活動帶來了流量,周邊的老百姓在家門口就可以做起小生意,一份產業實現了兩份甚至多份收益。」
在界頭鎮經營農家樂的楊興燦介紹,每年春節至花海節期間農家樂的收入將近20萬元。「我家裡還有20多畝農田在種植,現在是以種油菜為主,油菜過後下一季又種植萬壽菊。」
目前,全鎮有山居酒店76家,農家樂也發展到了400多家,其中油菜花種植核心區佔一半以上,而全鎮28個社區中原有的5個貧困村,現均已退出脫列。截至2019年末,界頭農村常駐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已達到了13649元。
「十三五」以來,騰衝市先後出臺了《騰衝市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發展意見》《騰衝市美麗宜居鄉村建設實施方案》《騰衝市全域旅遊示範區創建工作實施方案》等政策措施,進一步整合文化旅遊、發改、扶貧等部門力量,廣泛吸納社會力量參與旅遊扶貧建設與發展,形成了政府主導、社會參與的旅遊產業發展格局。
「十三五」期間,騰衝全市累計減貧38549人,累計出列貧困村69個,預計2020年底全市所有貧困人口、貧困村、貧困鄉實現全部脫貧,與全國同步建成小康社會。
「脫貧攻堅只是一個新的起點。我們要把習總書記考察雲南的重要講話精神落到實處,以滿滿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帶領廣大群眾在新生活、新奮鬥的起點上努力拼搏,繪就一幅鄉村振興的美好畫卷。」保山市委常委、騰衝市委書記趙碧原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