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營市檢察院檢察長王新建(左二)調研墾利區檢察院公益訴訟工作
「大河息壤,滄海桑田。」山東省東營市墾利區地處黃河入海口,系黃河攜沙造陸的新生地,海拔地勢低,除了蘆葦寸草不生,曾經是白茫茫的鹽鹼灘。幾十年來,勤勞的東營人民挖地三尺,換土、造林、養護,當地政府也投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財力。現如今,曾經寸草不生的鹽鹼灘,成為黃河入海口一座綠色的新城,吸引了許多野生動物在此繁衍棲息,形成了一幅綠(樹)、紅(赤鹼蓬)、黃(野生動物)、藍(海洋)交織的美麗圖畫。
然而,總有那麼一些不法之徒,視個人利益和眼前利益高於一切,置國家利益、社會公共利益和人民群眾的長遠根本利益於不顧,昧著良心,無視大家共同的居住生活環境,打起了生態資源的歪主意。開展公益訴訟工作以來,東營市檢察機關發揮法律監督職能,從環境資源領域著手,在嚴厲打擊刑事犯罪的同時,盯緊「公益」這個核心,將恢復性司法理念引入辦案之中,通過辦理兩起刑事附帶民事公益訴訟案件,收到了較好的法律效果和社會效果,真正實現了公益訴訟的共贏和多贏。
「黃色精靈」的價值
「我自願支付1萬元,用於修復生態環境……」
2018年6月12日9時,山東省首例野生動物資源領域刑事附帶民事公益訴訟案件在東營市墾利區法院審理。
為牟取個人利益,2017年11月至12月,村民屈某違反狩獵法規,多次在東營區史口鎮、墾利區郝家鎮等村莊附近,使用鐵夾子非法獵捕黃鼬64隻,野兔6隻,涉嫌非法狩獵罪。黃鼬俗稱黃鼠狼,是鼠類的天敵。一隻黃鼬一年可吃掉1500隻至3200隻老鼠,是國家保護的有重要生態、科學、社會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對維護生態平衡起著重要作用。
為確定屈某獵捕黃鼬對當地生態系統造成的損失,東營市墾利區檢察院民行檢察官找到當地物價部門,物價部門依據一份1997年的文件給出的鑑定價值是每隻40元,而屈某在接受訊問時供述皮毛商人的收購價至少60元一隻。以物價部門的鑑定數額計算損失,既起不到很好的懲戒和社會效果,又難以體現黃鼬的生態價值,難以遏制非法狩獵的蔓延勢頭。經多方查閱資料,辦案人在《野生動物及其製品價值評估辦法》及附件《陸生野生動物基準價值標準目錄》中找到了最新的黃鼬評估價值為每隻800元。
墾利區檢察院依法提起了山東省首例野生動物資源領域刑事附帶民事公益訴訟,法院判決屈某支付生態環境修復金,並當庭賠禮道歉。
「沒想到黃鼠狼也有益處,回去以後我要做一名宣傳員,保護好咱們的環境。」旁聽完庭審後,黃河口鎮村民張長順如是說。
「樹中偉丈夫」的損失
「我保證在2018年12月1日前,補種上與盜挖的樹木同規格的絨毛白蠟樹。」被告人劉某、高某當庭保證。
樹形高大、樹冠濃密,被譽為「樹中偉丈夫」的絨毛白蠟樹,因具有耐鹽鹼、耐乾旱、少病蟲害等優點,成為黃河三角洲主要綠化樹種,但遭到了不法分子的覬覦。2011年以來,劉某、高某在東營市墾利區境內作案十餘起,專挑樹型好、樹齡長、胸徑粗的大樹下手,盜挖60多棵並非法出售,獲利20餘萬元。那些20多年樹齡、胸徑達30cm的大樹被連根拔起,公路兩旁的綠化帶內樹坑遍布,傷痕累累,既嚴重威脅到公路安全,又嚴重破壞了生態環境。據相關機構鑑定,盜挖一棵胸徑30cm的絨毛白蠟樹,對當地生態環境資源造成損失近萬元。
為打擊破壞生態環境行為,保護綠色新城,墾利區檢察院民行檢察官先後多次到林業部門及被害單位調查取證,並委託有資質機構對被盜挖樹木造成的生態環境資源損害進行鑑定,認定劉某、高某盜挖60多棵樹的行為,對當地綠化造林改造鹽鹼灘的巨大投入是一種嚴重破壞。在依法追究劉某、高某刑事責任的同時,該院對兩人破壞生態環境的行為依法提起刑事附帶民事公益訴訟,請求法院判令劉某與高某通過補種方式恢復原狀,得到了人民法院的支持。
「以前盜挖林木的只是追究刑事責任,現在由檢察機關提起公益訴訟,有效彌補了訴訟主體缺失的問題,確保公共利益能夠得到有效的保護。」辦理該案的東營市墾利區法院法官王開天說。
(王豔青 尉風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