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密碼、76模塊只是RoboTaxi的「起點」,滴滴要對自動駕駛「產品...

2020-11-29 雷鋒網

滴滴做自動駕駛非常明確。

8 月8 日,CCF-GAIR 2020智能駕駛專場上,滴滴自動駕駛公司COO孟醒提到,滴滴做的是針對L4級自動駕駛的RoboTaxi。L4延伸出來是L5,這是其未來的方向。

滴滴的核心基因是出行公司,出行是滴滴的基因。出行的重點是安全,當滴滴考慮做自動駕駛時,主要圍繞的就是安全。

以下是孟醒的演講全文,雷鋒網新智駕進行了不改變原意的編輯:

各位下午好,很高興來到CCF-GAIR 2020現場跟大家分享滴滴自動駕駛在過去一段時間所取得的進展,以及我們對未來的展望。

在開始分享之前,我先明確一個觀點:自動駕駛是一件很難、很大的事情。很多公司都從技術方向努力,但從實踐來講,自動駕駛除了需要戰略、方向、意願,還需要基因。某種程度上你會帶著天生的基因以及思考的維度,使得你做自動駕駛的角度與別人不同。

滴滴的核心基因是我出行公司,出行是我們的基因。

出行的重點是安全,當我們考慮做自動駕駛時,我們的初心就是圍繞安全開始的。

滴滴自動駕駛初心

有數據表明,全球每年因交通事故死亡的人數很多,約100多萬人。其中,道路交通事故是5-14歲兒童和15-29歲年輕人的首位死因,這不光影響未來年輕人,還影響很多祖國未來花朵的成長。滴滴自動駕駛的初心就是改變這種現象的發生,哪怕只起到一點點改變也是我們非常希望做的事。

從全球的交通數據來看,每年因全球航空事故的死亡人數是562,航空運輸量比交通運輸量小很多,我們有沒有可能把135萬變成562,當然,我們希望這個數字是0。這是我們做這件事的初心,不是技術,不是體驗,而是安全。

滴滴自動駕駛工作流程

保證滴滴自動駕駛安全的三點是ADN:核心是AI能力,燃料數據,邊界是出行生態網絡。

分別介紹這三個方向滴滴的工作。

1、人工智慧駕駛

第一,核心的人工智慧技術。滴滴自動駕駛非常明確,是針對L4級別的RoboTaxi。當然,L4延伸出來是L5,這是未來。有人認為未來會實現,有人認為不會實現,有人認為某個時間點會實現。此外,L4級自動駕駛以上的能力是我們現在的方向。

值得注意的是,其全棧能力都是自主研發,從車上的感知、預測、規劃、控制,到車下的仿真、功能安全、信息安全、基礎架構、系統集成等一系列都是我們自己做。而且這件事我們做了4年。

當然,上圖是一個框架,框架定了,並不代表你能做得好。因為在框架的背後有兩件比較重要的事情。

我相信今天所有人看到的L4級自動駕駛車,其能力還未達到車在沒有安全員的情況下,完全放出去跑1-5年,這件事今天大家都達不到。不過,這是大家目前努力的目標。

與此同時,能達到上述目標的核心是迭代的速度如何更快。當然,更快的背後有兩件事:

一是—見多識廣,就是更多的長尾場景。80%的場景我們今天都能解決,難的是最後的20%、2%、0.2%這些場景,只有見過這些場景才能訓練、迭代最終解決。

二是—千錘百鍊,就是在這些場景下要跑更多的裡程、做更多的測試

其中,長尾場景是很難解決的一件事,原因是今天大家的車很少。目前自動駕駛的測試數據絕大多數來自於自動駕駛測試車,但自動駕駛測試車尤其是L4的測試車還不是量產的車型,絕大多數測試車是把軟體、硬體、計算平臺裝在車上測試。多數都是有幾十輛或者幾百輛,沒有一家公司有幾千輛L4級自動駕駛測試車。

就算擁有幾百輛測試車,每年能跑的裡程也是非常有限的。對應長尾場景,今天累計裡程能跑到幾十萬、幾百萬,多的甚至上千萬的裡程。

但是,有很多場景上千萬公裡才出現一次,有些裡程上億公裡才會出現一次。而且你要解決這樣的場景,你要見過同樣場景100次、1000次,甚至10000次,才有足夠多的數據解決該場景。

如此,怎麼辦?

對滴滴而言,我們不光有自動駕駛測試車收集這樣的場景,我們還有桔視

桔視是我們為司機師傅提供的安全保護設備,主要提供車前行車記錄、行程中車內錄像、判責及申訴取證等功能,50%的滴滴訂單都有桔視設備的保護,一年下來大概有1000億公裡的數據。

值得注意的是,桔視涵蓋的場景非常廣,包括城市、鄉村、城鄉結合部等,此外晚上也有「奇奇怪怪」的場景,包括雞飛狗跳,老年代步車逆行。

值得注意的是,長尾場景不光體現在數據複雜度上,還包括交通參與者動作的複雜性。

例如,我們在上海測試到的場景,有一個大車擋住對面來的大車,而且是跨線過來的。你不知道他會變得更違規過來還是回到自己的線上,這個過程中,預測的難度是很高的。

這樣的預測跑多了以後,我們才知道對應的車該如何對應處理,同時比較好地跟別人進行交互。同時,保證我們對這樣的車如何做得預測更準確。

除了我們的自動駕駛車輛外,我們還有桔視,它大概有5-6個數量級以上的額外數據讓我們看到更多的場景,然後提取出來變成我們可預見的長尾場景,最後在仿真場景裡測試,以此不斷提升我們的算法。

幾十輛、幾百輛的自動駕駛測試車是非常有限的,因此我們擴展測試裡程就是增加仿真,仿真可以提升10-100倍左右。

仿真產生出來的新場景,往往其分布跟真實世界場景的分布不盡一致,很多時候是我們創造出來的,雖然它對我們的算法提供新的挑戰,但它對我們解決現實中的問題有一定的偏離。

桔視好處是我們有上千億級公裡數據的自動駕駛輔助,1000億公裡不是每公裡都有用,但它能幾乎覆蓋所有的長尾場景,而且遠遠不止複製一遍。

2、數據

滴滴自動駕駛燃料數據分為兩種:一部分是與技術迭代相關的數據,另一部分是與運營相關的數據。

滴滴作為網約車平臺,因為其原生形態會自動產生很多數據,包括路程行徑軌跡、用戶需求、未來預測、軌跡數據、用戶行為等。

L4級自動駕駛車網約車不同,網約車可以從一個城市開往另一個城市,L4級自動駕駛車是從一個區域開始,會受到地理、天氣情況,以及交通參與者的限制。

這些限制我們會逐步打開,可能以線上OTA方式打開,也可能是大版本迭代打開。不管怎樣開放這個過程,它都是一步步展開的,不會以城市為單位逐步打開。

反過來想,我們如何在起始範圍或者小範圍內達到服務客戶的目的?

舉例來看,如果開放區域太小,像機場等場景,可能訂單是很多的。如果不在你自動駕駛的區域範圍內那就無法服務乘客,如此體驗很差,乘客不會用你的服務。

怎麼做?

滴滴平臺每天會產生大量的運營數據,8年的累計不僅有數據還有經驗。

其一是經營地圖。我們把所有數據放在地圖看,哪些路的收益最大,哪些地段有訂單,哪些地段沒有訂單。

最重要的是,我們可以確定有沒有閉環,以及會有多少訂單。

其二是安全地圖我們會考慮哪些路段上人類司機開車發生重大事故、刮蹭事故、小事故,同時我們會對每個路段進行打分,然後用可視化的方式進行標註。

其三是技術地圖。根據現在技術定義和路段本身的限速、車道清晰程度、自行車道和汽車道等打分。

可以看出,上述圖片裡的三張地圖代表的含量信息不一樣,但都是結果化信息。

更重要的是,我們把三張圖放在一起形成滴滴戰術地圖,以此循序漸進推進自動駕駛。

這是一個很有意思的例子,我們把它做出來並形成了一套打法或者產品化的思路。雖然它具備時效性,但我們會基於大數據平臺會實時更新,最終這些數據可能以秒為單位迭代。

其實,這套方法論非常普適,在中國普適,在全國不同地方都非常普適。

傳統來講,如果我們需要在小範圍內開一片區域運營。首先,我們需要調研用戶出行習慣,看有沒有用戶在哪裡打車,需求是什麼。同時,驗證技術的可行性,這可能又需要一段時間,判斷會不會遇到現在技術不能解決的問題。然後,我們在這個區域裡用自動駕駛採圖、打磨、迭代。整個流程大概需要半年時間。

現在來講,我們只需要把三圖合一形成戰術地圖,從需求角度、技術角度、安全角度搭建這套體系大概10秒鐘時間,最終量化判斷結果。

本質來看,我們在做自動駕駛本身的產品定義。

大家都在討論L4、L5級自動駕駛,但它們依然是宏大的概念,也有各自其定義。重要的是如何限定各自範圍、區域,並進行迭代和擴張。

其實,任何一家創業公司都面臨這樣的選擇。這個命題不難,但執行起來很難,因為你沒有數據。

這個過程在移動網際網路時代是依靠產品經理實現,但在自動駕駛場景裡主要是量化和數據實現。

3、網絡

運營網絡是我們自動駕駛行駛的邊界。

在滴滴平臺上有很多產品,包括計程車、快車、豪華車等,絕大多數經常打車的同學非常熟悉。

自動駕駛車是我們額外的品類,這件事有什麼意義?

當你只有自動駕駛車輛,沒有其他品類車輛的時候,幾十輛車、幾百輛自動駕駛車在限定的區域裡是無法很好地服務用戶的。

對用戶而言,早期就是嘗鮮,但只有限定範圍和少量車,就無法提供很好的體驗。

滴滴是採取混合派單的方式解決上述問題。

在滴滴平臺上,我們把自動駕駛車和大量有司機駕駛的網約車放在一起,當區域、路況、天氣符合自動駕駛條件時,我們把單派給自動駕駛車輛,否則就派給網約車司機。

其實,司機在相當長一段時間是非常重要的元素,他們是我們運輸的主力,同事也解決了自動駕駛長時間無法解決的問題。

實際上,自動駕駛車輛和有司機駕駛的網約車是相輔相成的。他們可以在兩種情況下無縫連接,逐步快速迭代自動駕駛網絡的生成。

因為自動駕駛車隊不可能一步到位完成所有事情。

除了運營網絡外,還有兩個網絡很重要:乘客和車隊運營。

乘客運營網絡方面,滴滴有超過5億用戶,一年有超過100億次的運送人次。我們有非常多服務經驗,這個經驗是無價的。你服務第一個客戶時有很新鮮的體驗感,當你服務100個用戶時,他們提出的意見、需求各不相同,這時候你對產品的需求不斷變高。當你服務到10萬、100萬、1000萬時,你的認知是不斷迭代的。其實,滴滴網約車的形成也是是經過每年百億次的打磨做成的。

車隊運營網絡方面,對應的客戶是龐大體系的車隊。這些車絕大多數不是滴滴自己持有的,但很多車是我們服務的,包括集中採買、車輛使用、車輛養護、充電、加油、維修、後續處置等,滴滴有相當長時間的經驗,服務超過100萬輛車的車隊。

在自動駕駛時代,上述提到的都是我們L4級自動駕駛技術以外的能力。當RoboTaxi真正落地商業化時,

這些能力變得尤為重要。

自動駕駛怎麼能保證安全?

上述提到的運營能力體現在哪些上面?與我們一般認知有什麼區別?

在運營場景下,滴滴自動駕駛涉及安全的場景是這麼做的:

提到自動駕駛安全,一般人們會想到車上是否有安全員、安全員身份是否核查,以及車輛、車輛狀態、行程等是否都有檢測。

除此之外,實際上我們會做整套體系,這是一個龐大的體系,還包括車輛檢查、接單限制、安全員、功能確認、測試等,這是安全體系裡都會涉及的部分,大概76個模塊。

76個流程就是為了做好滴滴自動駕駛安全這件事。不過,這只是幾十輛、幾百輛自動駕駛車輛的安全管理體系。還不包括未來運營更多車輛、硬體設施、軟體開發的安全流程。

這只是一個例子,背後其實還有很多這樣的例子在運營體系裡。

做好技術是一方面,做好技術所帶來的應用場景是另一方面,這裡面有很多細節,非常難的。

DNA在自動駕駛中有大作用

回顧剛剛分享的三點:AI能力、大數據和網絡,這三者結合是我們滴滴自動駕駛的DNA。

滴滴做網約車自動駕駛場景非常合適,因為滴滴自動駕駛有天然的基因優勢。上述三者結合,自動駕駛這件事我們可以看得到希望,並能把它做出來。

6月27日我們在上海把基因、能力、運營能力、經驗組合在一起,在上海嘉定區域啟動載人示範,普通乘客可以直接報名體驗滴滴自動駕駛車。包括比較複雜的真實場景,跟一個城市覆蓋絕大多數的室內場景相似,包括地鐵站、購物中心、會展中心、大公司辦公場景以及居住區域。上線當天有了萬人報名,現在超過數萬人報名。

車路協同趨勢下自動駕駛產品形態演進

除了車上的運營以外,我們真正運營還包括安全護航中心。

因為車上不能解決所有的場景,比如遇到交警指揮,你不知道自動駕駛車是否懂得交警的口語、手勢等。我們設置的安全護航中心類似火箭發射指揮中心的中控平臺,它會檢測車輛的運營情況和報警情況,如果發現問題,它會調取車輛的實際運營狀態,並且給予提示和參與意見,讓車更好地處理長尾場景中不能處理的場景。此外,安全護航中心還能看路上的情況。

更重要的是,滴滴擁有自己的車路協同團隊。

做自動駕駛時做車路協同,對車路協同本身的開發很重要。如果只做車路協同不做自動駕駛,往往車路協同的解決方案不是為使用方考慮的。如果你兩方都做,就算不是自己鋪基建,那也是從需求方的角度整體考慮這件事。

目前,滴滴有完整的解決方案,我們在上海鋪設了這樣的方案。從路的角度來看,可以看到我們的盲區、紅綠燈等車內看不到的場景,通過我們車路協同的設備就能直接進入車裡,進行感知協同。

最後,分享兩個小故事:

滴滴自動駕駛上線以來,00001號體驗乘客是在上海迪斯尼跳舞的舞者,她認為自動駕駛對她們是一種美好的體驗。

她給我們特別大的鼓勵,但比起鼓勵,我們更珍惜的是對我們的打擊和鞭策。

還有一位60多歲退休的大學教授,他坐過很多自動駕駛車。當天,他開了2個多小時的車過來體驗滴滴自動駕駛車,同時提了很多意見。正式這些意見讓我們走出舒適區,進入無人區,不斷擴大邊界。所以鼓勵和鞭策對我們來說都很重要,都是我們往前走的動力。 

雷鋒網 雷鋒網(公眾號:雷鋒網)

雷鋒網原創文章,未經授權禁止轉載。詳情見轉載須知。

相關焦點

  • 自動駕駛的殘酷終局:特斯拉、華為、蘋果、蔚來小鵬、百度、滴滴...
    當然,目前特斯拉的FSD HW3.0(FSD全稱為Full Self-Driving,即全自動駕駛)還只是14nm製程,還有提升的空間。   而robotaxi路線則追求一步到位,因為完全的百分之百的自動駕駛要實現,估計是至少是10年後,也可能是20年後。而在這之間的時間,robotaxi是沒法真正商業化運營的。  因為robotaxi不能遇到各種corner case就放棄自動駕駛了,那坐到半路的乘客怎麼辦。沒法商業化,於是也就沒法獲取營收,沒法將收入又繼續投入到研發。
  • 滴滴自動駕駛獲2020全球智博會「中國人工智慧年度十大創新企業」獎
    上證報中國證券網訊(記者 王文嫣)2020全球人工智慧產品應用博覽會(下稱「2020全球智博會」)於8月14日在蘇州開幕。滴滴在2020全球智博會上集中展示了自動駕駛、計程車可視信息化管理系統「桔行系統」、智慧交通等AI產品和解決方案。
  • ...墓園,滴滴稱是誤會;蘋果租賃矽谷大型倉庫或用於自動駕駛汽車研發
    報導稱,其產品有望開拓美、日、澳等中國產品受限制的市場。根據市場調研公司 IHS 數據,三星電子、NEC 在 2017 年全球電信基站銷售額的市場佔有率分別為 3.2% 和 1.4%;相比之下,華為與中興通訊的市場佔有率分別高達 27.9% 和 13.0%。
  • 2020,自動駕駛下「雲端」
    在電話會上,王凱透露了理想在自動駕駛上的具體計劃:2021年將發布全自動泊車輔助系統等功能;2022年,L4級自動駕駛將應用於理想全新的自動駕駛產品上;L3級別以下的自動駕駛,理想不會單獨收取費用。以L4和L5級別的自動駕駛為例,一輛L4級別的自動駕駛車輛,要安裝大量的雷射雷達、毫米波雷達,以及單目、雙目攝像頭等,成本共計超百萬元。 以滴滴為例,「自動駕駛道阻且長,內部還需要至少做十年的持續投入。」滴滴出行CEO程維在此前的一份公告中提到。
  • 自動駕駛的視覺密碼丨科技說
    單目視覺檢測方案對於ADAS或者低階自動駕駛而言完全夠用,只是更加複雜的無人駕駛對場景語義分割要求較高,需要對每個像素進行類別判斷,比如地面、建築、天空,對不同車輛、物體有不同顏色的分類,來幫助行駛車輛理解場景和路徑規劃。那次嚴重事故之後,特斯拉全然看清了眼前的局面:Mobileye單目攝像頭的路線雖然當下佔據行業領先優勢,但總有一天將無法支撐其實現完全自動駕駛的目標。
  • 自動駕駛在挑戰中進化的感知能力
    滴滴感知大量使用機器學習和深度學習來解決問題,但要解決L4自動駕駛的感知問題,並非只是引入最先進的深度學習模型即可解決。本文歸納出感知能力逐步進化的三個階段。並分析了以下幾大難題給感知帶來的挑戰:深度學習模型本身存在的缺陷、多傳感器需要進行揚長避短的融合、低延遲要求和有限算力間的矛盾、難以準確表徵和處理不確定性。最終,對感知的未來發展提出展望。1.
  • 經濟學人全球頭條:財付通遭央行處罰,滴滴自動駕駛CTO,炒盲盒溢價...
    韋峻青出任滴滴自動駕駛公司CTO原安波福副總裁韋峻青出任自動駕駛公司CTO,向滴滴出行CTO兼自動駕駛公司CEO張博匯報,此外,自動駕駛美國團隊負責人賈兆寅和中國團隊負責人鄭建強均向韋峻青匯報。目前,滴滴自動駕駛公司成員主要來自Apple、Cruise、Google、Microsoft、Uber、Waymo等公司。
  • 自動駕駛地圖與定位技術產業
    DeepMap的地圖和定位模塊已應用到多種車型和車隊中,進行自動駕駛訓練。在各種複雜路況、天氣條件與駕駛速度下均展現了良好的性能。它獲得了諸如博世風投、英偉達、高盛等大型企業與資本的投資,在2018年7月,獲得了來中國的阿里巴巴、滴滴與北汽約6000萬美元投資,DeepMap在中國的發展布局愈發明顯。
  • 這家公司低調積累了5年自動駕駛技術,就要帶著3大產品線量產了
    在進行了多次實踐之後,我們認為,自動駕駛還是要回歸到公司的盈利、發展上,而這需要產品來支撐。在前年,我們開設了許多產品線,但今年圍繞自動駕駛,我們確定了三大產品線:地圖傳感器、網聯化和自動化。定位、導航,以及地理信息輸出等都屬於地圖傳感器,高精度地圖如何應用到車中,在汽車領域中是獨立的一類產品,其核心難點在於地圖、定位、高精度地圖,但這正是光庭科技的優勢。光庭嚴格按照車廠、汽車行業的標準生產這類產品。網聯化即車聯網模塊,在這一模塊中,光庭科技先從車機端、雲端的通訊切入,為後期地圖更新、數據採集做準備。
  • 滴滴造車!三年憋出個D1 這家公司到底在計劃啥
    除了好看的數據,滴滴還發力技術研究。  在官網的版塊劃分中,我們看到,「滴滴科技」細分出了滴滴大腦智慧交通、滴滴安全、人工智慧實驗室、自動駕駛、滴滴雲和滴滴開源。  沒錯,你常用的打車軟體其實還在做人工智慧、自動駕駛技術和雲計算。
  • 滴滴造車!三年憋出個D1,這家公司到底在計劃啥?
    在多數印象中,滴滴都像是一個連接司機和乘客的中介平臺,這一次直接發布汽車讓人頗為意外。那麼,一家出行服務提供商為什麼要做汽車呢?中介平臺VS技術公司趕飛機經歷打不到車、拒載、加價宰客,程維創立了滴滴。在官網的版塊劃分中,我們看到,「滴滴科技」細分出了滴滴大腦智慧交通、滴滴安全、人工智慧實驗室、自動駕駛、滴滴雲和滴滴開源。
  • 自動駕駛領域迎來全面盈利的歷史奇點時刻
    「拿掉安全員後,自動駕駛車從技術上需要克服的東西可能就沒有太多了。」自動駕駛公司AutoX內部人士李政(化名)對「深潛insight」表示。 在無人駕駛計程車的發展上,國內也並沒有落後太多。 疫情之下,國內自動駕駛行業逆勢而上,在過去的幾個月中發生多起大額融資事件,小馬智行獲得豐田汽車4億美元投資,滴滴宣布旗下自動駕駛公司完成首輪超5億美元融資。
  • 葉傑平:用戶很快可在上海特定區域體驗滴滴自動駕駛
    網易科技訊 10月18日消息,滴滴出行副總裁、AI Labs負責人葉傑平教授在AI WORLD 2019世界人工智慧峰會上分享了滴滴在出行領域的探索和實踐,並介紹了滴滴AI開放平臺的最新進展。
  • 百度CES發布Apollo 2.0 英偉達發布自動駕駛晶片Xavier
    據英偉達CEO黃仁勳稱其研發費用為20億美金,一塊Xaiver就能夠為L3-L4的自動駕駛提供算力支持。基於Xavier,英偉達和百度、採埃孚在自動駕駛上達成了三方合作,會由採埃孚用Xaiver打造量產產品,並用於百度的無人車上。此外英偉達還宣布與大眾在自動駕駛領域展開合作。
  • 沒有這些「硬核」,自動駕駛只能是空中樓閣
    導言:2020年4月,長沙,百度上線自動駕駛計程車服務;上海,高德推出自動駕駛計程車項目;2020年6月,廣州,高德攜手WeRide推出自動駕駛計程車運營服務;上海,滴滴自動駕駛網約車服務上線;成都高新區,百度推出自動駕駛計程車服務。自動駕駛正逐漸從未來「駛入」現實,讓人對自動駕駛的未來更多了幾分遐想。
  • 誰在驅動滴滴發動機?
    滴滴出行聯合創始人、滴滴出行CTO、滴滴自動駕駛公司CEO。 生於1983年,武大軟體學院本科,中科院碩士,其後在百度成為搜索工程師。2012年開始參與滴滴創業。 他是程維找到的第一個合伙人,也是代表技術的那一個。
  • 五大計算平臺競逐高階自動駕駛量產,誰是最強晶片?
    自動駕駛系統前裝量產的開發周期大約 2 到 3 年,因此計算平臺廠家都是提前 2 到 3 年提供晶片樣片。整個系統開發完成後,晶片才開始量產。這樣一來,實際上 2023 年後的自動駕駛晶片格局,今天就已經基本確定了。自動駕駛晶片開發成本高昂,且出於對高性能、低功耗的要求,其製造至少需要 7 納米和 5 納米的製程工藝。
  • 滴滴首款定製車正式發布
    滴滴出行創始人兼CEO程維在現場表示,到2025年,定製共享汽車有望在滴滴平臺普及超過100萬臺,新的迭代版本能夠搭載滴滴自研的無人駕駛模塊。▲滴滴D1發布現場網約車服務經過多年的粗放發展後,已經進入到了精細化運營的新階段。
  • 分米級定位精度對自動駕駛意味著什麼
    ZED-F9K是瑞士u-blox公司日前發布的一款高精度慣性導航模塊,據稱可以實現連續的車道精確定位,精確度達到了分米級,比標準定位技術精度提高了十倍,除了提升車載導航日常使用的體驗外,它主要還可以滿足駕駛輔助系統(ADAS)和自動駕駛市場不斷發展的需求。
  • 自動駕駛商用車落地應用的「智加路徑」
    此前,智加科技助力一汽解放推出了J7 L3智慧卡車,車上配有7個攝像頭、5個毫米波雷達和一個雷射雷達,可實現交通擁堵輔助、預見性安全規劃、自適應巡航控制、自主超車、自動變道、車道居中、盲區監測、繞行避障等高級別自動駕駛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