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蜂鳥》基本信息與形態特徵介紹~

2020-12-05 奧特曼不打小怪獸啦

蜂鳥科(Trochilidae)共有1科2亞科104屬355種。因飛行時兩翅振動發出嗡嗡聲酷似蜜蜂而得名。體型小,體被鱗狀羽,色彩鮮豔,並閃耀彩虹色或金屬光澤,雄鳥更為鮮豔;嘴細長而直,有的下曲,個別種類向上彎曲;舌伸縮自如;翅形狹長;尾尖,叉形或球拍形;腳短,趾細小而弱。

飛翔時兩翅急速拍動,快速有力而持久;頻率可達每秒50次以上。善於持久地在花叢中徘徊「停飛」,有時還能倒飛。與雨燕有較近的親緣關係。蜂鳥和其他鳥類一樣,沒有發達的嗅覺系統,而主要依賴視覺。蜂鳥約90%的食物來自花蜜,其餘為節肢動物,包括蒼蠅、黃蜂、蜘蛛、甲蟲和螞蟻。它們薄而長的鳥喙很適合汲取花蜜。 分布於拉丁美洲,北至北美洲南部,並沿太平洋東岸達阿拉斯加。

形態特徵 蜂鳥的羽毛一般為藍色或綠色,下體較淡,有的雄鳥具有羽冠或修長的尾羽。雄鳥中,絕大多數為藍綠色,也有的為紫色、紅色或黃色。雌鳥體羽較為暗淡。蜂鳥科有兩個亞科,隱蜂鳥亞科和蜂鳥亞科。

隱蜂鳥一般呈褐色、灰色和紅色,無虹彩色澤。蜂鳥亞科有呈紅、橙、藍、綠金屬光澤的虹彩羽毛。虹彩主要集中於雄鳥的頭部、上體和下體。一些雄鳥還有如鮮明喉斑、羽冠、細長尾羽等靚麗羽飾。

最小的紅隱蜂鳥(Phaethornis ruber)和吸蜜蜂鳥(Mellisuga helenae)體重不足2克,最大的巨蜂鳥(Patagona gigas)重19-21克;其餘蜂鳥大多重量在2.5-6.5克,體長在6-12釐米之間。

蜂鳥有各式各樣的喙部形態,不同長度和形狀的鳥喙通常是識別其食用不同花卉的良好指標。蜂鳥有可伸展的分叉舌頭,便於吸食花蜜。蜂鳥是典型的小腳鳥類,它們不能在地面行走,在棲木上變換位置也是通過飛行而不是行走。

蜂鳥的許多骨骼和飛行肌都已適應空中懸停和高速機動的飛行。它們是唯一一種能真正懸停和前後飛行的鳥類。蜂鳥飛行中發出的「嗡嗡」聲,是由改良的外側初級飛羽產生的,而蜂鳥的英文名稱「Humming bird」也源自它們「嗡嗡嗡」的聲音。

蜂鳥具有性二型的特點,雌鳥一般比雄鳥大,雄鳥通常有更多的羽色和羽飾;雌鳥的隱蔽色很可能比雄鳥多,所以雌鳥不易在孵卵和育雛期將天敵引至鳥巢。亞成鳥的羽毛類似雌鳥。

棲息環境 蜂鳥可在各種陸生生境中覓食和築巢。主要的棲地選擇是有量產花蜜的花卉,滿足這一條件的棲地包括乾旱的灌木叢林、沙漠綠洲、沿海低地、熱帶雨林、新北界松林和高山苔原。蜂鳥的居地海拔差異巨大,從高達4876米的安第斯山脈一直到低於海平面的內陸沙漠。由於鳥類飼養和種植園的興起,蜂鳥有時也出現在城市和有天然食物來源的郊區。

種群現狀 由於蜂鳥的羽毛十分華麗,在19世紀的時候,歐美婦女常用蜂鳥的羽毛作為帽飾,還有商人收購蜂鳥皮,對蜂鳥的生存造成很大威脅。在現代社會中,隨著森林的砍伐、耕作的發展,蜂鳥賴以生存的棲息地被人類逐漸破壞,有的蜂鳥也面臨滅絕的危險。

相關焦點

  • 《豪豬》基本信息與形態特徵介紹~
    形態特徵 豪豬科下屬2個截然不同的亞科,即掃尾豪豬亞科和豪豬亞科。前者的尾巴像梳子一樣細長,末端長滿了一叢叢堅硬的白色棘刺,每根的內部都是中空的;當尾巴搖擺的時候,能發出沙沙的響聲。掃尾豪豬的身體細長,腿很短,上面覆蓋著短的巧克力色的剛毛,背部長有一些很長的鋼刺。
  • 哺乳綱的基本形態特徵
    哺乳綱動物即通常所稱的獸類,其分類特徵是體型及其大小、身體各部位的比例、毛色、頭骨和牙齒的結構及其他的骨骼形態等。和昆蟲綱一樣,目以下的分類,也為科、屬、種。1. 齧齒目鼠類是齧齒目動物,其形態特徵是:之、趾具爪,前肢不呈翼狀,若肢間有飛膜,其指正常,且肢間無翼膜;體被毛或刺;門齒強大,鑿狀,無犬齒;上門齒1對。
  • 昆蟲綱的基本形態特徵
    對於有害生物的識別,多數是利用體表的形態結構特徵,有時利用內外生殖器的特徵。一般分目主要是利用翅、足、口器(就是害蟲的口)、體節、觸角等的形態特徵。美洲大蠊一些重要的昆蟲形態學特徵:雙翅目:中到小型昆蟲
  • 最像蜂鳥的小豆長喙天蛾,飛翔時連專家都難分它是蜂鳥還是蜂鳥蛾
    在每年5月到9月時,繁華盛開的時候,就有一種「蜂鳥」在花叢中採蜜,只是國內並沒有野生蜂鳥分布的,其實這種「蜂鳥」只是最像蜂鳥的小豆長喙天蛾,小豆長喙天蛾的外形非常像鳥,又稱為蜂鳥鷹蛾、蜂鳥蛾等。
  • 最強蝸牛異種形態怎麼解鎖 異種形態信息介紹
    最強蝸牛異種形態怎麼解鎖,異種形態信息介紹。最強蝸牛手遊中蝸牛原生形態可以進行成為異種形態,那麼異種形態應該怎麼解鎖呢,下面小編帶來最強蝸牛異種形態的信息介紹。
  •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社會形態和基本特徵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則與中國實際和時代特徵相結合的產物,不是過渡性的權宜之計,而是一個相當長的歷史階段,是社會主義社會形態在當代中國的具體體現,具有獨立的社會形態和基本特徵。  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科學內涵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在改革開放的實踐中,總結中國長期社會主義建設歷史經驗,開闢的一條由一個經濟文化比較落後的農業大國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路徑和航向,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踐載體,是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則在當代中國的體制模式,是社會主義社會形態在當代中國的具體體現。
  • 烏魯木齊市民拍到疑似蜂鳥鷹蛾(圖)
    蜂鳥鷹蛾(資料圖片) 蜂鳥(資料圖片) 蜂鳥是世界上最小的鳥類,最小的體長只有5.6 釐米,重2 克左右,能夠通過快速拍打翅膀懸停在空中,每秒約15次到80蜂鳥因拍打翅膀的嗡嗡聲而得名。 9月26日中午,在鐵路局機務段工作的牛世繼在花叢中看到一隻長相怪異的昆蟲在飛,它身形像蜜蜂,翅膀像蝴蝶,身體懸停在空中,頭上有兩根尖端膨大的觸角,約兩釐米長的喙管插入花中吸食花蜜,體長只有花生大小,難道這是一隻「蜂鳥」?
  • 九裡香的形態特徵和生長環境介紹
    (九裡香的形態特徵和生長環境介紹):(1)、九裡香成年後的體積可以達到8米以上,主幹多為白灰色或者是黃灰色,當年生長出的枝條為綠色,新生枝的葉片有3片至7片,葉片的形狀為倒卵形或者是橢圓形,葉片的兩端並不對稱,葉片的長度為1釐米至6釐米,葉片的寬度為0.5釐米至3釐米,葉片前端為圓形或者有稍微的凹陷,葉片和葉柄處為斷尖形
  • 新鄭出現蜂鳥?原來是「蜂鳥鷹蛾」
    □記者田育臣文圖    本報訊11月15日,新鄭市民李先生致電大河報記者稱,11月14日中午,他在新鄭龍湖鎮一高校校園,看到四五隻「蜂鳥」,覺得十分奇特。對此,省農科院的昆蟲專家任應黨觀察照片後稱,這些小傢伙並非蜂鳥,而是酷似蜂鳥的「蜂鳥鷹蛾」,被稱為昆蟲世界裡的「四不像」。    李先生說,11月14日中午,他吃過午飯,到新鄭龍湖鎮一高校校園裡散步,行至一處花叢旁,卻發現四五隻「蜂鳥」,繞著花叢飛來飛去。
  • ​睡蓮的形態特徵介紹
    睡蓮介紹 睡蓮是多年生的水生草本植物;根莖厚。葉柄是圓柱形和細長的。葉子是卵形的,漂浮在水面上,有一個心形的基部。葉的表面是深綠色,背面是深紫色。睡蓮的形態特徵睡蓮的葉子是圓形的或接近圓形的,或橢圓形的,有些品種是披針形或箭頭形的。葉子是完整的,但熱帶睡蓮的邊緣是波紋狀的。葉子的正面是綠色的明亮的,背面是紫紅色的,有些變種葉面上有深褐色的斑點。葉脈明顯或不明顯。然而,少數幾種熱帶睡蓮在大裂縫的頂部和葉柄插入的點之間生長著小植株,這被稱為「胎生」。
  • 經常被人誤認成蜂鳥的「長喙天蛾」科普來了...
    昨天拍的長喙天蛾猜謎的照片,好多朋友問我,說你拍的那個吸花粉的小動物是蜂鳥麼?我說不是,中國是沒有蜂鳥的。
  • 湖南發現蜂鳥鷹蛾:像鳥像蜂又像蛾
    9月7日上午,常德一攝影師在該市桃源縣楓樹鄉一池塘邊拍攝蝴蝶時,拍攝到一隻被稱為昆蟲世界裡「四不像」的蜂鳥鷹蛾。這種像鳥、像蜂、像蝶、像蛾的「四不像」昆蟲在花叢中盤旋飛舞,採食花蜜的身姿,很是惹人喜愛。據悉,蜂鳥鷹蛾是產於美國的稀有昆蟲,在中國國內較為罕見。
  • 網友拍到疑似「蜂鳥」? 原來是昆蟲「四不像」——蜂鳥鷹蛾
    她說,昨天,在月山村的一處田野無意間看到一隻小「東西」,在野花中翩翩飛舞,它把身體懸停在空中,然後,把長長的「嘴」插入花盤,像是在吸食花蜜,「嘴」在花蕊中一伸一縮,整個動作很像是世界上最小的鳥類——蜂鳥的舉動。  吳女士說,這隻「蜂鳥」的體形大約只有小紅棗大小,仔細觀察,它有很多隻腳,但沒有爪子,更明顯的特徵在於它頭上有兩根尖端膨大的觸角,並且在飛舞時發出清晰的聲響。
  • 生態篇——關於群落的基本特徵及基本性質
    群落作為生態學研究的基礎之一,今天著重介紹下群落的基本特徵及其基本性質。NO1群落的基本特徵一是具有一定的外貌:生活型、(種類組成)生長類型反映植物群落的外貌。二是具有一定的種類組成:《內蒙古植物志》p371~391。
  • 美到令人窒息的美麗祖墩驚現罕見的「蜂鳥鷹蛾」
    10月4曰下午,和幾個朋友一同驅車前往祖墩劉源遊玩,驚奇發現昆蟲世界的『』四不象『』:蜂鳥鷹蛾。
  • 新就業形態的類型特徵與發展趨勢
    根據勞動關係的「新」和勞動方式的「新」,新就業形態可劃分為三大基本類型:以「去僱主化」為典型特徵的新就業形態(I型)、以「多僱主化」為典型特徵的新就業形態(II型)、以標準勞動關係下勞動方式的新型化為特徵的新就業形態(III型)。新就業形態亟待克服的主要短板是由勞動關係的「新」所導致的,其中最為突出表現是I型新就業形態中的「去僱主化」帶來的勞動者法律身份認定和權益保障問題。
  • 南京浦口現山寨版南美洲蜂鳥,其實是蜂鳥鷹蛾
    揚子晚報網10月10日訊(記者 梅建明 通訊員 武家敏)10月10日上午,南京市民周先生在浦口不老村遊玩時,發現一隻被稱為昆蟲世界裡「四不像」的蜂鳥鷹蛾。據介紹,這種像鳥、像蜂、像蝶、像蛾的「四不像」昆蟲,在格桑花叢中盤旋飛舞,採食花蜜的身姿,很是惹人喜愛。
  • 琥珀中的白堊紀生物:世界最小恐龍比蜂鳥小卻有100顆牙齒
    這一發現對理解恐龍與古鳥類的演化,尤其是小型化動物的形態演化具有重要意義。該研究論文題目為《緬甸白堊紀蜂鳥大的恐龍》,發表於綜合類學術期刊《自然》雜誌。囊括世界上最小恐龍的琥珀登上Nature雜誌封面。這一發現來自中國科學家。
  • 鄭州高校出現蜂鳥?專家:是「蜂鳥鷹蛾」(圖)
    蜂鳥鷹蛾對此,省農科院的昆蟲專家任應黨觀察照片後稱,這些小傢伙並非蜂鳥,而是酷似蜂鳥的「蜂鳥鷹蛾」,被稱為昆蟲世界裡的「四不像」。李先生說,11月14日中午,他吃過午飯,到新鄭龍湖鎮一高校校園裡散步,行至一處花叢旁,卻發現四五隻「蜂鳥」,繞著花叢飛來飛去。
  • 頭骨尺寸比蜂鳥還要短,中美加科學家團隊發現史上最小恐龍
    這個發現對理解恐龍與古鳥類的演化,尤其是小型化動物的形態演化具有重要意義。相關論文發表於國際權威學術期刊《自然》雜誌。 此次研究的標本是一個包裹在琥珀中的完整動物頭骨,開展研究的第一個挑戰是如何無損地獲得被琥珀、皮毛和雜質層層包圍的頭骨完整的高解析度的3D信息。黎剛團隊使用上海光源的硬X射線成像線站和他們在北京同步輻射裝置研製的高調製傳遞函數高效率硬X射線探測器,針對該標本的特點,制定了最優化的硬X射線相襯CT掃描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