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能光伏發電技術再好,也得看老天「臉色」。
中國江蘇網2月10日訊 在自家屋頂上裝個太陽能光伏發電板,不僅可以滿足自家用電,多餘的發電量還能跟國家電網併網,賣給供電公司。您別不信,市民蔡亞去年還真就靠這個賺了1.2萬元。
蔡亞是我市籤訂家庭光伏發電購售電合同的第一人。2013年7月,他投資11萬元在位於市區鹽南東路43號的家中,建起一個容量為10千瓦的太陽能光伏發電設備,並與市供電公司籤訂《購售電合同》,靠將自家屋頂發的電上傳到國家電網,並收取賣電費用。
時隔3年,36片形如塑料板的太陽能光伏板依然架設在蔡亞家的屋頂上。「光伏板只是發電設備的一部分,放在二樓的逆變器和交流配電櫃是第二部分,用於將光伏電板發出的低壓直流電變成低壓交流電,並傳輸到電網。」蔡亞說。
發電期間,他曾在家附近的公共廁所屋頂上擴建部分設備。儘管後來因為各種原因,中途停頓過一段時間,但不久就又恢復了發電。不過他表示,鹽城的日照沒有想像中那麼好,除去陰天因素,平均發電量為40千瓦時左右/天。按照目前收購電價0.378元/千瓦時,加補貼價0.42元/千瓦時,算下來一年收益1.2萬元左右。
與一些用蓄電池儲存發電量的人家不同的是,蔡亞直接將發的電全部上網賣給國家,「裝蓄電池的屬於老式光伏發電設備。」蔡亞說,「這種蓄電池價格貴,壽命只有一兩年,成本太大不划算。還不如將電全部上網,然後再買供電公司的電用,從中賺取個差價,這樣就可以避免蓄電池損耗的成本問題。」
「我算過一筆帳,受兩次電價下調影響,按照當前補貼後的電價計算,保守估計需要10年左右的時間才能收回成本。」蔡亞掰著手指頭邊算邊說道,「如果居民光伏發電可以減少先期投入和電池更換維護等花銷,估計收回成本的時間會縮短一兩年。但拋開經濟效益不談,家庭光伏發電的環保意義更大。」
蔡亞認為,目前國內頻發霧霾天氣,太陽能作為一種清潔、便捷的綠色能源,相對於煤炭、天然氣等有較為突出的環保優勢,推廣使用太陽能對於打造低碳生活、減少城市汙染物排放以及改善生態環境質量,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昨天,記者從市供電公司了解到,截至2016年年底,全市共有1932戶分布式光伏用戶併網發電,發電容量5.39萬千瓦,僅2016年一年,共發電3096萬千瓦時,上網電量1886萬千瓦時,獲得發電補貼1108.45萬元,上網電費540.76萬元。
「其中,全市共有1842戶居民光伏發電併網運行,發電容量2.28萬千瓦。2016年居民光伏發電1112萬千瓦時,上網1005萬千瓦時,獲得發電補貼467.16萬元,上網電費380.25萬元。」市供電公司營銷部營業業務專職員沈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