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倉演變為如今的「藝倉」
可謂險存
藝倉美術館原為上海煤運碼頭舊址處的煤倉
隨著後工業時代城市功能的變化和更新
諸多的工業建築因為工廠的搬遷成為臨時的廢墟
有的被保留下來
而有些就在原舊址上拆遷建設高樓大廈
在煤倉險被拆除之際
幸運降臨
2015年第一屆上海城市空間藝術季在這裡安插了一個案例展的分展
策展人馮路和柳亦春以工業建築的改造再利用作為主題
藉助於影像在原本被部分拆除的煤倉廢墟中舉辦了這次空間展覽
以此引發人們對工業建築保留或重建的深刻思考
衍生將煤倉變為藝術空間的文化價值及意義
縱觀藝倉的整體結構
在設計上採用了懸吊結構
利用已經被拆除屋頂後留下的頂層框架柱
支撐巨型桁架層層下掛
下掛的橫向樓板一側豎向受力為上部懸吊
一側與原煤倉結構相連作為豎向支撐
這樣既完成了煤倉倉體作為展覽空間的流線組織
也以水平的線條
構建了原本封閉的倉儲建築所缺乏的與黃浦江景觀之間的公共性連接
煤倉本身構造給予了藝倉重建的碩大空間
螺旋狀樓梯利用原有的混泥土框架作為支撐
不規則形狀結合工業建築本身的顏色
呈現出一種粗糲的滄桑感
同時也獲得了視覺上的張力和通透性
極大程度上保證了建築層面的空間感
傍晚時分
人們在沿江平臺緩緩走過
映入眼帘的不僅是落日餘暉
還有那舊時煤倉與藝術結合永不落幕的展覽
廢墟重生
歸來仍具魅力
素材來源:網際網路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告知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