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意100」系列思考之五十
貝貝是個很愛說話的女孩兒,上初中一年級。
老師講的內容,貝貝也基本都能聽懂,就是成績一塌胡塗,特別是數學。
貝貝說她搞不清楚公裡、千米、米、釐米等之間的關係,讓我教教她,她決心背下來。
我隨口問她:一千米等於多少米?
她立馬回答:我不會。
我說你仔細想想,肯定會的,一千米等於多少米?
她說這些老師都教過,不過她沒掌握好,真的不知道。
我說,100米等於多少米?你把這個題重複一下,看會不會。
她重複了一下,100米等於多少米?
然後搖搖頭,真的不會。
你可能會想到,如果給她指出真相,她會可笑自己腦子沒有轉過來彎兒吧?
我卻感受到了一種很深的悲哀:
學生本該勇於質疑的思維,
被老師們無意間關閉了。
這樣的學生不是個例,
幾年前遇到一個初中生,思維的確有些遲緩。
但她去商店買東西,方便麵3.5元,10元應該找零多少,她脫口而出。
但如果給她出題:10-3.5=?
無論怎麼啟發,她都搖頭,沒有信心去嘗試。
沒當老師的人,覺得這是兩個極端的例子。
其實這種思維關閉的情況,在學生中非常普遍。
只不過程度深淺不一而已。
北京某小學,三年級期末複習時老師出了一道數學題:
小明從家到學校距離兩公裡,
小明走出一公裡後發現有東西忘拿了便回家去取,
然後再去學校,
問:小明一共走了多少公裡?
令人吃驚的結果出來了,
全班學生有很多還在課外輔導機構學過奧數,
而這道題的正確率竟然只有20%。
家長們問學生,這道題怎麼錯了啊?
都是沒講過這種類型,
想不起來應該怎麼套公式。
「沒學過。」
「老師沒講過。」
這是學生遇到難題時常說的兩句話,
無論小學、初中還是高中,
模式思維根深蒂固,
學生沒有任何動腦子的機會。
怎麼測試自己的孩子是否也有這種思維關閉的情況呢?
家長可以在孩子正在學習的教材中,
找一道孩子還沒學到的應用題(最好有他沒學到的術語),
然後讓他去做一做,看能不能做出來。如果不會,讓他說出哪個點不會。
這個做法,不是測試能不能做出來,
而是看孩子遇到這樣的題,
願不願意主動一字字去分析理解這個題。
大部分學校和輔導機構的做法是令人感受悲哀的。
每次課講一個類型,做相關的題強化。
給家長的感覺是孩子學的很深,
小學會做初中的了,初中會做高中的了。
殊不知,這種套公式的做法,孩子 沒機會動腦的。
曾去一個學校學習,這所學校被某報紙吹捧為中國教育改革的方向。
校長為參觀者進行一個示範課。
為小學3-6年級的學生講九年級的正弦、餘弦、正切、餘切。
為顯示教學效果的普適性,
實驗的學生是從別的小學拉來的20個學生,每個年級5名。
結果是:
校長講過課後,直接給學生中招原題。
20個學生,有18個學生得了優秀。
當場,很多老師被這種教改吸引了、震驚了。
紛紛表示要引進這種教改方法。
如果是不懂教育的家長,
不知道該感覺多神奇呢!
社會上培訓機構教奧數,思維訓練。
其實也是這種套路,
雞兔同籠,只讓孩子記套數,
孩子真的理解了嗎?
如果沒有理解,遇到變形的題就立馬蒙圈。
有一土豪,沒讀過書,看孩子做奧數作業:
雞和兔共15隻,共40隻腳,雞和兔各幾隻?
土豪說:
這有什麼難的,
假如雞和兔都訓練有素,
吹一口哨,抬起一隻腳:40-15=25;
再吹,又抬一隻腳,25-15=10
這時雞一屁股坐地上了,只有兔兩隻 腳立著。
10÷2=5,所以兔有5隻。
算出雞15-5=10隻。
你覺得土豪的的做法如何?
家長可能更糊塗了:
我們該相信誰呢?
答案就是,相信自己的孩子。
儘可能不報輔導班,鼓勵孩子自己思考,自己解決問題。
什麼時候家長多少懂點教育了,
這種小丑式的教育才會終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