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誕老人有許多面——他是流行文化中的一個巨人,他身上有著創造「奇蹟」的力量,同時還與耶穌誕生的慶祝聯繫在一起。這種宗教與流行文化的融合併不是一種現代現象,聖誕老人身上的某些具有現代特徵的品質,比如慷慨、創造奇蹟的能力以及對道德的關注(根據小孩「頑皮還是乖巧」來送禮物),早在一開始就是他個人標籤的一部分了。而聖誕老人的其他經典特徵,比如馴鹿,則是人們後來才給他添上的。
聖誕老人的原型是聖·尼古拉斯(Saint Nicholas),他生活於公元三、四世紀的米拉城(Myra,今土耳其境內),是一位基督教主教,一直以來都因為樂善好施和神跡故事而廣受歡迎。公元8世紀,在拜佔庭統治的時代,聖·尼古拉斯成為一個舉足輕重的人物,而到了11世紀,他在整個歐洲都是家喻戶曉的明星。
聖·尼古拉斯之所以來到聚光燈下,不僅僅因為其宗教方面的虔誠,更因為中世紀的戲劇性事件和流行節日——也許太過風靡,以至於宗教改革時期不得不壓下他的風頭。
聖·尼古拉斯有著他自己的頑皮名單,這串長長的名單裡就包括了四世紀的「異教徒頭子」阿里烏,他的觀點讓這位主教異常惱火。據說聖·尼古拉斯曾經在尼西亞當著一眾主教和君士坦丁大帝的面,扇了阿里烏一耳光。
他的名單上還有另一個名字,更叫人大跌眼鏡——那就是古希臘神話中的狩獵女神阿爾忒彌斯(Artemis)。在拜佔庭流行民間故事中,聖·尼古拉斯就像一支只有一個人孤軍奮戰的營救隊,單憑一己之力搗毀了她的神殿,甚至毀掉了世界七大奇蹟之一——以弗所的阿爾忒彌斯神廟。這簡直是一種恥辱,要不人們應該就會達成一致,同意馴鹿的重要性。
聖·尼古拉斯和阿爾忒彌斯之間存在著什麼矛盾,這種看法應該來源於當時安納託利亞地區宗教上發生的轉變,當時女神崇拜十分普遍。歷史上,這座神廟早在公元三世紀60年代就已經被劫掠一空了,罪魁禍首是一群哥特強盜,但聖徒傳作者則有著自己的小算盤。也許這些狂暴的北方人能算得上是聖·尼古拉斯最早的一群「幫手」,畢竟他還是瓦蘭吉人(由北歐人維京組成,是拜佔庭皇帝的貼身近衛)的保護者。
在現代的聖誕節裡,聖誕老人最神奇的魔法就是他能在一個晚上鑽進世界上所有孩子家的煙囪裡。上世紀50年代以來,美國和加拿大共同組成的北美空防司令部(NORAD)就一直在追蹤聖誕老人的雪橇,想要挖掘他飛速旅行的秘密。不過何必呢,他們只需要翻一翻古代材料就夠了。
聖·尼古拉斯自己就有過瞬移的經歷——他常常會在人們尋求幫助的時候恰好現身。作為水手的守護聖徒,他的身影常常出現在汪洋之上。
比如說有一個故事發生在地中海東部,彼時疾風驟雨,水手在風暴中咆哮出這位久負盛名的奇蹟創造者的名字,尋求幫助。與此同時,帆船桅杆開裂,風帆鬆動,鼓鼓作響,一位白鬍子老頭突然出現,幫他們扎住繩索,穩定船舵,帶著他們安全返回岸邊。水手們立即衝上山頭,跑到本地教堂去致謝,卻目瞪口呆,尼古拉斯已經在講壇上了,正在給教徒做彌撒。
突然出現,救人於水火,這樣的故事已經成為有關這位聖人的民間傳說裡最常見的梗了。他曾經救了三個無辜的人——瞬移到劊子手身後,奪過他的劍,然後厲聲譴責法官收受賄賂。
還有一個年輕男孩阿德奧達圖斯的故事,這個孩子被入侵者綁架,然後被帶到宮廷,成了一位東方統治者的斟酒人。沒過多久,聖·尼古拉斯便不知從哪冒出來,搶過他手中的酒杯,全然不顧大驚失色的主人,把他領回了家。
藝術家用各自的方式呈現著這個故事,但義大利畫家喬託·迪·邦多納(Giotto di Bondone)筆下的聖·尼古拉斯尤其值得一提——他從天而降,穿著主教的盛裝,一把揪住了男孩的頭髮。
然而,在上面那些古老的故事裡,沒有一個描繪了聖·尼古拉斯瞬移的時候還背著一大堆禮物,這時候馴鹿就上場了,因為他們能夠拉動滿載幾百萬件禮物的雪橇。今天聖誕老人和禮物之間的聯繫,來自於十九世紀早期商店裡聖誕購物廣告的影響。19世紀晚期以來,百貨商場還通過讓孩子們 「現場參觀」聖誕老人,給這位老精靈做足了廣告,讓他越來越受歡迎。
聖誕老人之所以會和馴鹿扯上關係,很大程度上是因為1823年的一封匿名詩《聖·尼古拉斯來訪》。在這首詩中,「聖·尼古拉斯」駕著八隻小馴鹿,後面拖了滿滿一雪橇的玩具。在詩裡,馴鹿還具有神奇的能力,能在天空飛行。
動物飛行的起源也許能和斯堪地那維亞北部的薩米族馴鹿牧民聯繫起來。據說這裡的牧民會給他們的馴鹿餵一種帶有白點的紅色蘑菇,具有致幻功效,學名毒蠅傘(Amanita muscaria),又被稱作飛行蘑菇。吃下這種蘑菇的馴鹿會興奮跳躍,就像在飛一樣。
然後牧民會收集這些馴鹿的尿液並喝下去。經過馴鹿的新陳代謝,蘑菇的毒素已經不再會危及健康了,於是馴鹿主人就能安全地通過蘑菇的致幻屬性,感受飛行的奇幻體驗。
聖誕老人的第九隻馴鹿魯道夫誕生在1939年,出現在作家羅伯特·劉易斯·梅(Robert Lewis May)為蒙哥馬利百貨公司編寫的故事裡,此舉是為了吸引更多的顧客。梅自己曾經也是一個瘦弱的孩子,因此非常能夠和受欺負的人產生共鳴。在他1954年的故事《魯道夫再次閃耀》(Rudolph Shines Again)中,這隻小馴鹿得到了天使的幫助,救了一些迷路的小兔幼崽,再次將聖誕老人宗教和流行的一面融合在一起。
許多現代故事都喜歡把聖誕老人和北極熊聯繫起來,比如說1994年的電影《聖誕老人》。這樣的聯繫似乎意味著人們已經默認聖誕老人住在北極——儘管在一個古老的故事中,聖·尼古拉斯曾經救過三個羅馬士兵,其中有一個人的名字就叫烏爾蘇斯(Ursus,在拉丁語中是「熊」的意思)。
毫無疑問,北極熊絕對是秘密行動的聖誕老人的得力助手,而且完全無需聖誕老人動用神力來隱藏自己。厚厚的皮毛和大塊脂肪讓它們融入黑夜,即便使用夜視鏡也很難發現它們。
《聖誕老爸的來信》(LettersFrom Father Christmas)是英國小說家J.R.R.託爾金(J.R.R. Tolkien)1976年的作品。這位《指環王》的作者化身聖誕老人,給自己的孩子們寫信,其中就講述了北極熊的奇遇與不幸。和聖誕老人一樣,託爾金筆下的北極熊並不害怕跟那些行為不當的人動手。在其中一封信中,這隻北極熊還從一群磨刀霍霍的地精手裡救了聖誕老人、他的精靈和整個聖誕節。
那麼,隨著聖誕老人即將再次到訪,請記住,不管是古代還是現代,我們最好還是多做點兒讓這位能夠隨時瞬移的聖人和他神通廣大的助手高興的事吧。
本文作者Louise Pryke是澳大利亞麥考瑞大學古代以色列語言與文學講師;Christopher Malone是雪梨大學榮譽研究員。
(翻譯:馬昕)
……………………
| ᐕ)⁾⁾ 更多精彩內容與互動分享,請關注微信公眾號「界面文化」(ID:BooksAndFun)和界面文化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