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百多年前,德國生理學家弗雷德裡奇·布魯門巴赫教授根據世界人口的生物特徵,提出了「人種」的說法,在往後的數百年裡,人們通常(按膚色)將地球上的人類分為三大種,即:蒙古人種(黃)、歐洲人種(白)、尼格羅人種(黑)。
在這三色人種當中,以黃種人最為勤勞,白種人次之,黑種人最為懶散,這樣的結論並非我個人的種族歧視觀念,而是一個被大部分所認可的客觀事實。也正因為這樣,黑色人種聚集的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至今仍是世界最貧窮的地區。但與此同時我們也注意到,三色人種中最為勤勞、智慧的黃色人種,卻不是世界上最為富裕的那一批人,這究竟是為什麼呢?不是都說勤勞可以致富的嗎?
日本是近代黃色人種當中最先崛起,而且目前也是東亞地區最富裕的國家。但是,在一份2018年世界各國人均薪資排行榜單中,日本僅排名第十八位,遠低於美國和北歐諸國,即使比起英國、法國、德國來說,日本也要弱不少。
有人說,這個數據看上去已經很不錯了,東亞黃色人種裡的日本已經算是很強了,人均年薪超過4萬美元,跟歐洲老牌發達國家相比差距並不算太大。可是,日本的勞動強度是怎樣的,我想大家都是有有所耳聞的,那些深夜末班地鐵上累到睡著的景象,歐洲人是很難會得到的。
在東亞、東南亞具有代表性的國家當中,日韓、中國、新加坡無一例外都是高度的辛苦,長時間苦讀、加班加點是基本操作,他們在工作學習上下的花費的精力之大,在世界領域內都是罕見的。同時,高強度的學習、工作氛圍,也造就了亞洲黃種人的智商,以及生產效率都非常之高。
與此相反,在澳洲、歐洲、北美等白人世界的發達國家,他們的工作、學習、生活看上去都非常「懶散」,辦公室裡喝咖啡聊天,下午四五點下班也是很常見的事情,整個社會看上去非常的放鬆。
為什麼智商高,而且也很勤勞的黃色人種當中,無法躋身世界一流的富裕國家呢?今天,我們就拿黃種人聚集的東亞地區來簡單分析一下,東亞地區相比於歐美的四個短板。
首先是農業條件先天不足
日韓地區3D地形(等高比例放大約10倍)
探討這個問題之前,我們首先要搞清楚什麼是農業。農業是指所有涉及有生命的動植物的產業,包括種植業、林業、漁業、畜牧業、副業等第一級產業,農業是國民經濟和一切產業發展的基礎。
就目前而言,歐洲、北美、澳洲地區的農業實力是世界範圍內最強的,他們每年都會出口大量的農產品,以及製品。而反觀東亞地區各國,大部分食品及其原材料依賴進口,糧食安全問題很難得到保障。
造成這個現象的原因是什麼?
東亞諸國,乃至東南亞諸國都有一個弊病——平原稀少,人口眾多。通過相關數據參考我們也發現,日韓領土當中的山地佔比竟超過70%,剩餘不到30%還包含內陸水域、河道、沼澤、居民區等地形,日本的實際耕地佔只有12.5%,韓國18.5%,而中國也只有16%左右。在這種現實情況下,東亞各國要想真正搞好農業,我們只能說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中國3D地圖(等高比例放大約10倍)
其次是資源得不到合理分配
說起「資源」,可能很多人會想到石油、天然氣、煤炭、鐵礦石等自然資源,因為這些資源都是工業命脈。但實際上,歐美、澳洲地區國家和東亞諸國一樣,都不是資源強國,能源資源也非常依賴進口。那些礦產資源極為豐富的國家,如俄羅斯、中東、以及南美諸國,雖然大量像國外輸出能源,但卻並沒有因此踏入富裕國家之列。
那麼我們要說的資源是什麼呢?人力資源。
就目前而言,我們可以看到,東亞地區的人力資源是匱乏的,是不值錢的,東亞也是世界上人力資源輸出最大的地區,沒有之一。這些「輸出型人力資源」的終點,一般都是歐美地區。
東亞地區地獄式的教育模式,讓當地學生的實際水平比世界範圍內的同齡學子要高出一大截。但是,當他們歷盡艱辛畢業之後,卻發現當下產業分布存在不均衡,僅有的幾個熱門行業充滿著劇烈的競爭。於是乎,一部分人才因為行業限制得不到應有的發展,而另一些人則千方百計地奔向歐美國家,以尋求更好的發展。
一個資源不斷輸出,一個資源不斷引入,高精尖產業眾多的歐美地區,不斷地吸引著世界各地的優質人才,進而加快他們的科技創新步伐,讓他們得以長期保持優勢。
B-29空襲日本本土
科技壟斷
說起科技,現代科技多為戰爭中誕生的科技,許多國際大公司之所以能做好做強,都得歸功於戰時軍工產業的光速進步,軍工科技是一切現代科技的基石,一個國家的軍工科技強大,那麼整體科技水平也會因此獲得提升。
說幾個例子。
第一次世界大戰催生了「纖維棉」的誕生,它被作為軍工產品,用以製作包紮傷口的材料。戰爭結束之後,纖維棉被用於製作衛生巾、尿不溼,解決了困擾人們數千年的問題,被譽為二十世紀最偉大的發明之一。而現在,世界上最大的生產尿不溼以及衛生巾的企業是美國的寶潔,市值排名世界第六。
大名鼎鼎的波音公司,早期其實就是為戰爭而生,以民用飛機為副業的公司。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最負盛名的B-17、B-29轟炸機就是出自波音公司,其在太平洋戰爭中發動的多次空襲讓日本損失慘重,超過24萬人被炸死,40%的工業設施被摧毀。在二戰之後,波音公司還參與設計了B-2幽靈戰機的研發和製造,並大量涉足民用飛機,目前是世界最大的飛機生產商,行業技術專利排名世界第一。
另外,世界上最大的雷達製造商和最大的海軍船隻製造商——諾思羅普·格魯曼公司,為美國生產了大量的雷達、航空母艦以及核潛艇,其在航空航天領域領頭羊的地位至今無人能撼動。
2018年,美國軍費支出超7000億,強大的軍事經費讓美國軍工科技更加強大,一方面促成了世界領域內的軍事霸權,另一方面這些先進的軍工科技在民用化之後,依然會在市場上保持超強的競爭實力。相反,日韓等國家的軍工企業卻一直受到嚴重的制約。
資本壓榨
除了美元霸權的金融掠奪之外,西方還通過資本注入的形式對亞洲為數不多的優勢產業進行壓榨,讓東亞本土企業苦不堪言。這裡因為篇幅有限,舉個例子簡單說明一下。
在上世紀的七八十年代,美國的半導體產業如日中天的時候,後起之秀日本卻聯合日立、NEC、富士通、三菱和東芝五巨頭向美國發動了強勢進攻。在不到十年的時間裡,日本在半導體領域取得了輝煌的成就,市場份額佔比趕超美國,九州島也一度被稱為「矽島」。並且,日本生產的產品不僅價格很有優勢,而且質量上乘,產品質保25年,這讓美國企業叫苦不迭,矽谷巨頭因特爾也因此不得不放棄半導體存儲業務,轉而進入微處理器領域。
就在美國半導體行業岌岌可危的時刻,政府終於出手了。他們一方面以「傾銷」為由,對日本企業施加100%的關稅,腰斬了日本半導體崛起勢頭。另一方面扶持韓國的三星電子上位,讓其牢牢佔據日本遭受制裁後喪失的市場份額,以達到永遠的壓制日本企業。
三星在韓國的地位,我想大家都很清楚,該國年出口份額的20%都來自於三星(2004年就已經達到這個數據),韓國也因此被戲稱為「三星共和國」。那麼,三星的資本構成是怎樣的?請看下圖。
從三星官網的這份比較新的股東數據顯示,三星電子的大部分股份為外國人所持有,這些外資其實基本都是來自華爾街。那麼這樣一來的後果是:由三星發展帶來的股價上漲以及分紅,最終也都會落入外國人(美國)的手中,其後果不言而喻。
日本和韓國在上世紀中後期都經歷了飛速發展,人們玩命似的工作和學習,仿佛讓人們看到了黃色人種崛起的希望,超越歐美白人的生活水平指日可待。但是到上世紀90年代之後,這種飛速發展的勢頭忽然就開始放緩了,特別是日本,GDP經常是紋絲不動甚至經常負增長,20年如一日,而且沒有人知道這種局面還會持續多久。
東亞是世界上工作效率、強度最高的地區,這裡是高智商人群的聚集地,可是這裡的人卻無法收穫世界上最優質的生活水平,這難道真的是「東亞魔咒」嗎?
日本原地踏步20餘年,至今未能走出困境,韓國也依然在苦苦追尋。東亞地區的「地獄模式」最終將由誰來結束?我想應該是中國。
自秦漢時起,中國便已躋身世界強國之列,唐宋時期的經濟水平更是遙遙領先,雖然在近代遭受了不小的挫折,但是中國的再次崛起是不容懷疑的。因為,中國具備日韓所沒有的優勢,理論上是可以走出一條新路。
1.中國地大物博,耕地佔比雖然只有16%,但是相比於日本,中國的人口是日本的十倍,領土卻是日本的25倍,理論人均耕地是日本的兩倍多,在農業方面比日本更具有優勢,更加難以被限制或者制裁。
2.中國的軍工科技產業擁有高度自主權,可以自主研發各類軍工、通訊、航空航天技術,以及產品。
3.中國的核心製造業不存在大規模外資進入的情況,僅有一些網際網路企業有大量國外資本佔比,但這個情況比起日韓來說要好很多。
而中國目前的短板在於,高精尖產業匱乏,大量的競爭集中在中低端產業(如代工和外包等下遊產業),使得一部分具有研發能力的人才外流,留下的那一部分人才又因為自身處在中低端產業當中,其實力很難得到提升,收入自然也是如此。因此,未來東亞地區能否趕超西方,關鍵就要看中國產業升級的步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