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庫曼斯坦的中部偏西北方地區,有一個村落叫達瓦札,在村莊向北十公裡的地方,總是能見到各地的遊客,他們不遠萬裡來到這裡,只為親眼目睹被人們稱作「地獄之門」的場景。一個大坑中燃燒著熊熊的火焰,48年都未曾熄滅。
這種只會存在於遊戲或者科幻電影中的末日感讓很多人覺得很振奮,那「地獄之門」是如何出現的?這場大火為什麼至今都沒有撲滅?是現在的科技手段不足以撲滅大火,還是大坑中的火焰,是不能被撲滅的?下面,我們把時間倒回到1971年。
當時的土庫曼斯坦屬於前蘇聯,作為一個地處在中亞沙漠地區的國家,土庫曼斯斯坦擁有大量的石油和天然氣資源,但是如何開採和利用,對於這個小國家來說是困難的,在尋求前蘇聯的幫助之後,開採天然氣資源的行動才正式開始。
1971年,前蘇聯派來了一支物探隊地質學家在經過考察之後,斷定達瓦札附近的沙漠中有豐富的氣田,在第一次試鑽時,在很淺的地層發現了天然氣,這也讓物探隊更加確信了先前的推測。
在物探隊進行鑽探的過程中,腳下的地面突然坍塌了,吞噬了物探隊大批的鑽探設備,以及他們在沙漠中搭建的營地。突然的坍塌和神秘的地穴,引起了物探隊的興趣。
這個直徑69米,深度30米的大坑,原本應該要好好調查一番。不過當時的地底存在大量的天然氣,30米的大坑中,天然氣的濃度非常高,如果深入調查,要考慮隨時爆炸的風險,還要考慮高濃度天然氣中所含有的有毒氣體。如何解決這個大坑,成了擺在物探隊面前的一道難題。
最後物探隊為了保險起見,選擇點燃大坑中的天然氣,確保不會造成爆炸和毒氣洩漏,影響周圍的村莊。原本物探隊以為,點燃坑中的天然氣,讓天然氣燃燒殆盡之後,再到坑中進行調查,但是誰也沒有想到,從1971年開始,它絲毫沒有熄滅的苗頭,燃燒了整整48年。
對於土庫曼斯坦而言,讓天然氣自燃,無疑於是在燒掉真金白銀。根據計算大坑中燃燒的天然氣,讓土庫曼斯坦每年至少要損失500億,對於一個小國家來說這個數字是龐大的。因為大坑的面積過於龐大,想要收集天然氣也並不容易,無奈之下土庫曼斯坦只好任由天然氣肆意地燃燒。
這一問題即便是放在今天也難以解決。也沒人去多事挑戰這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久而久之,這個大坑燃燒著「地獄之火」的大坑逐漸被世界各地的人們熟知,很多人都選擇親自來這裡看一看,「地獄之門」究竟是什麼樣的場景,說起來,在這沙漠火焰來個燒烤肯定也是非常過癮的事。每年都會有不少旅客光顧達瓦札這個小村莊,有一遊客為了在夜晚欣賞坑中的大火,還會選擇在沙漠中搭建帳篷露營。
這裡也逐漸地變成了土庫曼斯坦的名片,雖然損失了天然氣,但是靠著旅遊業,附近的住戶也能有所收入,土庫曼斯坦也算是填補上了一部分損失。畢竟如果不是當初的一把火,坐落在沙漠中的達瓦札,只會是不為人知的貧乏之地。
雖然坑中的火焰是人為造成的,但是依舊有不少冒險家對「地獄之門」感興趣,在2013年,世界著名的冒險家喬治·康羅尼斯來到了達瓦札,頂著超過1000度高溫的火焰,進入到了30.48米的坑底,成為了世界上第一個進入土庫曼斯坦「地獄之門」的人。
在進入坑底後他用相機記錄下了坑內的場景,以照片的形式公開,讓大家更進一步地了解到了「地獄之門」的真實面目。
如今大坑中燃燒的天然氣依舊沒有被撲滅,即便是這裡已經成為了奇景,土庫曼斯坦也需要著手去解決問題。首先只要天然氣還在繼續燃燒,那麼損失就是不可避免的,旅客的收入是杯水車薪,無法從根源上解決問題。
其次雖然這個小國家擁有極其豐富的天然氣資源,國內的民眾也可以免費使用天然氣,但是作為不可再生的資源,更需要好好地珍惜。早在2011年土庫曼斯坦的就曾下令,希望能夠撲滅坑中的大火,但這仍然是一個難以解決的問題。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相信他們總能找到滅火的方法,來阻止損失進一步地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