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一家科創企業——杭州纖納光電科技有限公司一舉打破了由日本東芝公司創下的鈣鈦礦商業化大組件效率的前世界紀錄。纖納光電的本次測試數據來源於他們首條20MW的鈣鈦礦量產產線,該產線的首批下線產品通過了歐洲權威檢測機構ESTI的嚴格檢測,並獲得11.98%的效率認證。該數據已被美國國家可再生能源實驗室(NREL)收錄到最新版的光伏組件效率進展圖(champion module efficiencies chart)中。
據悉,這家創業公司已經不是第一次打破國外科學家對鈣鈦礦技術的壟斷了。2017年,他們在鈣鈦礦光伏「小組件(20cm2)」效率上的突破,超越了日本物質材料研究所12.1%的紀錄,之後,他們更是連續打破了由自己創下的小組件效率紀錄,從2017年的15.2%一路提升至2018年的17.9%,穩態效率17.3%。至今,他們仍是鈣鈦礦小組件效率紀錄的保持者,也是唯一一家連續上榜的中國機構。
鈣鈦礦技術接近產業化,未來可期
鈣鈦礦材料2009年首次應用於光伏發電,由於其優異的光學、電學性質,以及易於合成等的優勢,激發了全世界對該領域的科研熱情,短短10年間,鈣鈦礦實驗室效率突飛猛進,從3.8%提高到了25.2%,未來依舊有很大的效率提升潛力。
據了解,實驗室製備小面積鈣鈦礦電池所用的工藝通常以旋塗法為主,這種方法在0.1平方釐米的小尺寸上有巨大優勢。但因為旋塗法成本高、缺陷多、無法在較大尺寸基底上做沉積均勻且高質量的薄膜,所以該技術工藝並不適用於大規模商業化製造。纖納光電採用的是溶液列印法,這種方法可以在類似傳統光伏組件大小的基底上製備出高質量的鈣鈦礦薄膜。去年,他們刷新小組件世界紀錄效率的鈣鈦礦產品就是用這種工藝製備而成。
以合作精神助推行業騰飛
此次,纖納光電首批鈣鈦礦商業化大組件的成功下線意味著他們又把鈣鈦礦技術的商業化進程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度,鈣鈦礦光伏產品正從實驗室逐漸走向商業化應用。相信在不久的將來,鈣鈦礦技術大規模應用後將會催生出一條全新的產業鏈,並在現有基礎上提高產能產量,從而進一步提升效率,優化成本。
雖然鈣鈦礦作為光伏電池領域熱門的研究新寵,具有諸多優勢,例如轉換效率高,提升潛力大、製備過程節能環保、原材料成本低、發展速度快等。但其工藝技術水平與成熟的光伏產業還有較大差距,穩定性難題仍需攻克,檢驗與測試流程也亟需標準化,期待致力於鈣鈦礦薄膜光伏應用的各方力量,共同助力鈣鈦礦新技術和產業化的快速健康發展。
(文章來源:中國能源網 )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