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經常憑自己的感覺去描述我們感受到的事物,比如說現在的天氣很冷,走出門會覺得不如室內暖和,但是現在還沒有到最冷的時候,所以我們會說現在的氣溫「有點冷」,到了過年那段時間是一年中最冷的時候,到時候會颳大風、下大雪、氣溫能達到零下十幾度,這個時候我們就不會再說有點冷了,而會說「凍死了」,熱的時候也是一樣,那人是為什麼會感覺到冷和熱,決定我們感受到的溫度是什麼?
我們的身體周圍都是大氣分子,它們在不斷的遊動著,而它們遊動的速度快慢就和溫度有關。當溫度高的時候,大氣分子的運動就會劇烈一些,它們散發出來的能量就比較大,並會把這些能量傳遞給你,於是你就會感覺到熱;當溫度低的時候,它們的運動速度就會變慢,這個時候它們不但無法給你傳遞能量,還會帶走你身上的能量,所以你就會感到冷,這也是為什麼人在熱的時候活動方面還不會受到太大的影響,但是冷的時候卻會渾身僵硬,覺得動一下都困難,這都是因為你身上的能量被帶走了。
從人們感受到冷熱的原理我們可以看出,當物體的能量越大的時候,它散發出的熱量也會越大,太陽很熱,散發出來的能量也很大,所以它能給我們能量讓地球萬物生機勃勃,要不怎麼都說太陽能是一種能量,沒人說冰塊是一種能量呢?宇宙當中本來沒有溫度這個概念,是人類為了區分物質所含的能量設定了這個概念。
首先看看我們地球上的能量,我們人類自身的體溫是36攝氏度左右,當你洗澡的時候四五十度左右的溫度是感覺最舒服的,會讓人覺得暖和,但是在60攝氏度,你就會覺得水溫有點燙了,100度是水的沸點,滾燙的水會燙傷人類的皮膚,400度是火燃燒到一定程度能散發出的溫度,可以把鉛融化、660攝氏度鋁會融化、一千攝氏度以上能把金融化,一千五攝氏度純鐵也會融化,而到了三千攝氏度以上任何金屬都會汽化,沒有任何的分子結構能夠存在於這個溫度之下,只有比分子小的原子、電子、中子能存在
說完了地面,我們再來說太陽,太陽表面的溫度是6000攝氏度以上,物質在這裡就只能以電子的形式存在了,更不用說太陽核心的溫度更是能達到1500萬攝氏度,對於我們來說,太陽所蘊含的能量就夠人類用很久還用不完的,但是宇宙中比太陽溫度更高的恆星還有很多,目前已知的能量最大的恆星的核心溫度是60億攝氏度了,這個時候的恆星就壽終正寢了,會在一場大爆炸中徹底消亡
目前60億攝氏度就是人類已知的更高的溫度了,在科學家的設想裡,更高的溫度就只能是宇宙大爆炸的時候的溫度了,那個溫度就是目前我們所能描述的最高溫度——普朗克溫度,1.4×10^32開氏度(1開氏度(K) = 1272.15攝氏度(℃))
宇宙中還有沒有比這個更高的溫度呢?這個誰也說不準,按理說宇宙大爆炸是宇宙的開端,但是誰也不知道宇宙的開端之前還有什麼,人類自詡為地球主宰,但是從這些巨大的數字當中我們只能感受到自己的渺小和不值一提,說句可能有點消極的話,我們一直想要探尋宇宙的秘密,但是有很大的可能就是人類一直到滅亡也只能探尋到一點皮毛,但即使是這樣我們也不能停止探索的步伐,至少它能讓我們本來就很窄的眼界開闊那麼一點點,就人類而言科學探索的意義可能也就在此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