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魂是什麼?」對於靈魂的概念,不同的人給出的解釋可能會有所不同,之所以對「靈魂」的理解莫衷一是,可能與人的年齡、身份、信仰等諸多因素息息相關。
關於「靈魂」,大致有三種說法:一是指人死後離開軀體的非物質,它主宰著人的軀體與行為、思想;二是指精神、為人準則、思想感情等;三則是指人類的價值觀念……根據人類學家的調查與研究發現,早在兩萬四千多年前,那時候早期人類就已經有了「靈魂」這一個概念,甚至誕生出了「人死後靈魂繼續存在和生活」之觀念!而後隨著宗教、哲學等的發展,「靈魂」逐漸被用以教化和指點眾生,靈魂也逐漸被列入了非物質化的一種精神。
我們常說的「有趣的靈魂」,實際是指一個人的思想行為、價值觀念等都十分有趣,那麼,靈魂是真實存在的嗎?
遺憾的是,迄今為止,沒有任何科學證據表明人死後仍有這種「非物質」的存在,一些科學家們將「靈魂」的產生歸於人類的心理作用與情緒波動,如恐懼、緊張等情緒是人類面對未知、陌生環境時產生的,在這種環境下,「無形」便變為了「有形」,變成了人們可以想像並表述的一樣東西。
當然,並不是所有科學家都認為如此,曾經,有外國科學家針對154名起死回生的人進行了詢問調查,從他們的意識裡科學家們得出了重要的發現,這使得專家們都十分興奮激動。
雖然看見「靈魂」是一件不可思議的事,但「起死回生」亦是一個奇蹟,這兩種罕見的事發生交織,說不定會給科學家們一些新的發現,基於這個想法,科學家們徵集了有「起死回生」類似經歷的人,讓他們講述在臨死之前的所見所聞,隨後,專家們從這154名志願者的描述中總結出三種現象。
其一,一些「起死回生」志願者表示,在他們臨近死亡時,腦海裡會浮現出自己一生的重要經歷,從幼年生活到老年生活,而甚至有些人回想起了嬰兒時期。許多忘卻的經歷在這一刻重新浮現,十分神奇。這些情景就像一部以自己為主人公的電影,自己穿梭其中,卻又像一位旁觀者一樣無能為力……
其二,部分「起死回生」志願者意識清晰地意識到自己的軀體似乎被固定在了病床上,形同「被人壓床」一般動彈不得,但是他們的思想仍然在運作。
這些「起死回生」者能夠觀察到病床前的醫生護士焦急的表情,會看見在病床前陪伴著他的家人們痛心地哭泣。
在那一刻,「起死回生」者感覺自己脫離的軀殼,變得十分輕盈,他們感覺「漂浮」在天花板上,想要觸摸物體和家人,卻無法觸及,就好像在那一刻,自己已然被人世拋棄。
除此之外,還有一些「起死回生」志願者表示,在瀕臨死亡時,自己仿佛變成了一道光,在那一刻仿佛忘記了病痛,變得十分有活力。在光亮的那頭可以清晰地看見一條通道,就仿佛新世界的大門,自己不受控制地被吸入了那個隧道,從而失去了意識。但是好在,他們都奇蹟生還了。
這些「起死回生」志願者的說法不盡相同,科學家們總結出的三類現象亦有著很大的區別。毋庸置疑,這些志願者們可能有意或無意間誇張了事實,但這一結果仍然令科學家們十分興奮,至少古往今來,人類對「靈魂」的諸多猜測與這三種說法都十分相似,也就是說,「靈魂」並非是無稽之談,也不僅僅是人類在面對未知時因恐懼心理生出的虛擬物質。
如今,雖沒有任何一項科學研究表明「靈魂」是真實存在的,但卻也沒有任何科學證據將「靈魂」的存在性一棍砸打死,人類對於「靈魂」的諸多討論與研究仍然極具價值,對於「靈魂」的信仰仍然具有意義。
「人固有一死,有輕於鴻毛,卻也有重於泰山」,毫無疑問,死亡也是一種未知,許多人害怕這種未知,從而害怕死亡,但也有人無懼死亡,因為他們行得正,無怨無悔,了無牽掛古話有「身正不怕影子斜」,只有當我們把握當下,腳踏實地的處世為人,才能讓自己的一生活出價值。至於「靈魂」,就目前看來,只能說「信則有,不信則無」,把握當下,不負此生才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