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淵明《輓歌》:「有生必有死,早終非命促。昨暮同為人,今旦在鬼錄。魂氣散何之?枯形寄空木。嬌兒索父啼,良友撫我哭。得來不復知,是非安能覺!」
人的一生中,其實有許許多多害怕的事情,有的人害怕高處,有的人害怕動物,但這些其實都是可以解決或者說可以克服的問題。唯有一件事情,也是這個世界上大多數人的害怕,那就是對於死亡的恐懼。人的一生說長不長說短不短,如果長壽的人,大概能夠活到100歲甚至110歲,而有些人的壽命,卻只有短短的幾歲或者幾個月。他們甚至還沒來得及親眼瞧一瞧這個世界的美好,卻不得已再次回歸混沌之中,而對於死亡的恐懼,似乎也成為了這個世界上人們共通的一件事情。
一. 對死亡的恐懼與好奇
害怕死亡並不是一件難以說出口的事情,相反,大多數人都有著同樣的恐懼,因此死亡也就變得不再是那麼的神秘而特殊。不過,這並不代表著人們已經接受了死亡這件事情,有時候我們難以想像自己離開這個世界會是怎樣,我們將聽不到任何的聲音,也看不到任何的畫面,甚至要開始接受著身邊的人漸漸的忘記了自己,這顯然是一件非常恐怖的事情。然而,正如古人所說,「生死有命,富貴在天」,如果我們沒有辦法得到答案,那就只能順其自然。
不過,也還是有許多的專家在研究著人類的自然死亡這件事情,畢竟死亡雖然是所有人都會經歷的一個過程,但還是想知道,人類為何會有死亡這個結局?人類又是怎樣才會走到這一步?除此之外,大多數人也想知道,人死前會看到怎樣的景象?會是走馬觀花的回望自己這一生,還是突然間湧現某個記憶深刻的畫面?對此,有154名親歷者的回答,他們真正的給出了一個死亡前景象的答案,這也讓專家激動無比。
二. 死亡前景象的不同
這154名親歷者,並不是專家為了更好的研究死亡前的景象,才特地讓他們經歷這樣的時刻,最後做出的這個試驗。而是他們原來本身就已經親歷過臨近死亡的感覺,後來才能夠將自己的親身經歷如實的告訴專家,讓專家能夠得到一個更好的研究與解答。雖然這154名親歷者給出的答案不一樣,但是也同樣讓專家感到激動。因為這正是證明了人是不同的個體,不同的個體之間有著不同的思想,就算是死亡也同樣如此,沒有人死亡前的景象是一模一樣的。
每個人都有著自己的人生,而每個人所走的這條人生道路,自然都是非常不一樣的,哪怕有著相似之處,也沒有辦法放在一起比較。所以,對於這樣一個死亡前的景象也同樣如此,有的人在死亡前的最後一刻,看到了自己一生中所經歷的大大小小的事情;有的人則看到了電視中經常放的靈魂出竅;也有的人認為自己已經死了,只不過是肉體還留在凡間,他們便眼睜睜的看著自己的肉體。所以,專家雖然對於這154個人說出來的畫面感到激動,但事實上卻不能給出一個最終的答案,而這個問題,從目前的研究現狀來看,也定然是無法得到答案的。
三. 恐懼死亡不如用力生活
似乎當一個人長大懂事了之後,就總是會時不時的考慮到死亡的事情,有時感到非常恐懼,有時似乎又隱隱期待。我們經常會感慨,對於那些一心求死的人,他們究竟是遭遇了怎樣的不公對待,又或是經歷了怎樣的生活坎坷,才會做出最終的那個選擇,畢竟死亡本身就是一件格外恐懼的事情,尤其是那些小小年紀的人,他們的人生尚且剛剛開始,卻已經邁向了最後的結局。這是我們不願看到的場景,沒有人不希望能夠長生不老,也沒有人不希望安安穩穩的度過這一生。但如果世事難料,我們也就只能順其自然。
對於死亡也是如此,與其對死亡感到恐懼,或者說進行一些死亡的研究,還不如用力的過好每一天,只有每一天的生活都是充實而又飽滿的,我們才能夠在多年之後回憶起來,覺得自己不枉此生。我們好不容易來人間一趟,總是要看看大海與太陽,看看這個世界上的一切美好之處,也看看這個世界上的不公與困苦,才能夠更好的投入到我們自己的生活之中。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但是你能夠做出來的事情卻是無限的,與其將時間浪費在無謂的思考與恐懼之上,還不如好好想想如何過好每一天,才是最實際的。
參考資料:《輓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