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威海道明顯示科技劉興利工程師團隊產業創新
智能交通系統(Intelligent Traffic System,簡稱ITS)又稱智能運輸系統(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ystem),是將先進的科學技術(信息技術、計算機技術、數據通信技術、傳感器技術、電子控制技術、自動控制理論、運籌學、人工智慧、材料技術、跨學科結合技術等)有效地綜合運用於交通運輸、服務控制、車輛及其相關系統製造,加強車輛、道路、使用者、監管者四者之間的聯繫,從而形成一種保障安全、提高效率、改善環境、節約能源的綜合運輸系統。電致發光技術(英文electroluminescent),又稱電場發光技術,簡稱EL,是通過加在兩電極的電壓產生電場,被電場激發的電子碰擊發光中心,而引致電子在能級間的躍遷、變化、複合導致發光的一種高新技術。
電致發光技術在智能交通領域的結合和應用近年來受到國家各部委和科技產業界的高度重視。在國家發改委和工信部指導下,一批有潛力和產業推廣價值的電致發光技術成果得以產生,山東威海道明顯示科技劉興利團隊的發光汽車牌照項目研發成果就是其中的一個重要代表,該項目不僅得到國家相關部委的指導和支持,同時也作為山東省建設項目備案立項。
該項目負責人劉興利工程師表示,在智能交通系統中研發和應用電致發光技術是一個耗時和有難度的過程,他帶隊攻關項目周期長達13年(2007年1月-2019年5月):2007年1月—2017年12月,團隊科研人員一直研發此產品底層技術,從初試、中試到產品成型發光全鏈條。2018年1月-2018年12月,團隊研製流水線設備及配套產品,達到批量生產條件,同時研發塑料扣板、電子晶片、逆變器等配套技術產品。2019年1月-2019年5月,進行調試安裝流水線,達到大批量生產程度和能力。這個過程之所以如此漫長,是因為要做一個高效穩定、能夠大量應用推廣的電致發光顯示牌照,其實屬於一種科技含量很高的科技產品研發試驗過程,它是依據固體冷光源發光原理,外加電流和電場震蕩形成固體發光,無燈絲、不需要真空環境、無放電電極,所以不會發生因離子轟擊而導致產品損壞的現象,因此安全使用壽命長,另外用鋼板作基板搪瓷成屏,從而質地堅硬、光亮防水防衝擊、發光亮度高、光線柔和不刺眼,由於工藝複雜,不易被複製、假冒,具有很高的防偽性能。目前該項技術已經以「一種發光汽車牌照」報送給國家知識產權局進行專利保護。
劉興利工程師表示,其團隊所研發的可應用於智能交通領域的場致發光技術成果具有很高的先進性:發光強度與所處的電場強度及頻率有密切關係,電場強度越大則發光強度越大,頻率越高則亮度越高,製作過程中最關鍵的是控制電容值範圍,所以要多次噴塗燒成,才能保證在使用過程中不被擊穿,同時增加介質瓷釉的介電常數。噴塗介電層厚度在120-150um之間。在這個研發過程中形成了多個技術創新點:1.控制電容值範圍法2.多次噴塗燒成法3.防擊穿法4.介質瓷釉介電常數控制法5.噴塗介電層厚度控制法,等等。用他們所研發的技術製成汽車號牌比傳統汽車號牌具有諸多優勢:1、因其難以仿冒所以可杜絕假牌和套牌現象;2、識別度高、便於執法人員嚴格執法;3、夜間便於電子抓拍;4、在夜間肉眼可觀察、極大的避免交通事故的發生,造福千家萬戶;5、自帶電子晶片,可錄入車輛及車主信息,交警在二百米範圍內可用掃描槍隨時查看此車輛信息。
當前,中國智能交通技術發展程度已經位於國際先進行列,中國是一個交通大國,建設智能交通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的電致發光技術與智能交通項目的結合是必然的技術發展趨勢和必然的產業發展趨勢,同時這將帶來巨大的產業經濟提升作用和創新創業機會,這個過程中能夠產生一批新的科技型企業、造就一批新的企業家。山東威海道明顯示科技計劃在未來與相關專業科研單位進行技術合作,把電致發光技術與智能交通的結合做到更深程度、更高層面、更可持續、更有張力,為中國的智能交通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
(免責聲明:此文內容為本網站刊發或轉載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網無關。僅供讀者參考,並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