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Noiz 建築師事務所與通信公司 Dentsu、設計師加那利島(Canaria)和非營利的日本太空港公司合作設計的概念建築——城市太空港,讓人心生嚮往。該項目負責人烏爾蘇拉·庫茨馬(Urszula Kuczma)表示,作為一個一日遊目的地,太空港的生活方式和教育設施旨在讓人們更加熟悉空間感。
從設計圖的外觀上看,太空港是一座極具未來感的建築,建築表面布滿太陽能板。共四層,屋頂是類似飛船的圓形。屋頂上設有鋼柱和玻璃塔,分別用於出發和到達,確保港口可以「從遠方辨認」。內部有許多混合使用的空間,包括太空科研院所、教育學院和各種以太空為主題設計的商業設施:商店、酒店、太空人食品餐廳、4D IMAX 電影院、藝術博物館、健身房、水族館和迪斯科舞廳等。
在「城市太空港」內,你可以充分體驗科技帶給生活的改變。如果你願意,可以申請進行零重力體驗的太空飛行。據說,未來城市太空港可以實現「點對點太空飛行」,從香港飛往洛杉磯可能僅需要1個小時。雖然目前來看這項技術要真正實現可能還需要幾十年的努力,不過「天空飛行」的概念已經打破了人們現有的對空間和時間的看法。思維的轉變是技術提升的開始,相信未來技術的發展速度也一定不會讓人失望。
其實「太空港」這一概念早在6月份,SpaceX的招聘廣告中就與大家打過交道了。SpaceX希望開發和建造浮動太空港,為公司的超重型運載火箭提供發射場地。SpaceX執行長埃隆馬斯克(Elon Musk)表示,SpaceX將利用這些更大的火箭,實現月球、火星與地球的點對點對接,點對點降落。
從理論上說,「點對點」運輸並非不可實現,通過在地球大氣層邊緣或更遠的地方旅行,可以大大降低燃料成本和飛行時間——例如,在不到一個小時的時間內,穿越紐約和巴黎之間的距離。早在2017年SpaceX就提出了「地球一小時交通圈」的計劃。截至今年10月18日,SpaceX 已累計發射835顆星鏈衛星,星鏈衛星網際網路的公開測試也即將開始。可見,SpaceX對於實現「浮動太空港」的一套交通系統也是胸有成竹。
不論是「地球一小時交通圈」還是日本的「城市太空港」,科技的發展正在催生「太空經濟」的風口,除了馬斯克的「星鏈」計劃外,亞馬遜CEO貝索斯也開始了他的「柯伊伯計劃」(Project Kuiper),計劃將 3236 顆衛星部署在 3 個不同近地軌道上,為全球沒有網際網路或其他有需要的地方提供高速寬帶服務。此外,軟銀投資的OneWeb等其他初創企業也已經加入到這一戰局中,而波音、空客、三星等行業巨頭也在開展低軌通信衛星系統研發。
科技的發展日新月異,「太空經濟」的入局者越多,衛星網際網路的基礎設施也會越完善。或許在不久的將來,人們的出行不再是自動駕駛汽車在公路上奔跑,而是自動駕駛飛船在星際中穿行了,出入太空也像逛超市那樣隨意和簡單。到那時,或許生命的意義和價值也會發生改變,讓我們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