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會問:為何有的人很愛乾淨,有的人則很邋遢?邋遢的人本身就沒有乾淨的意識還是懶的不想收拾?愛乾淨是一種本能嗎?
小孩子普遍都不知道乾淨,泥土窩裡玩耍,鼻涕一大把,衣服一天就在地上擦的放光。。。而對於成年人(不知是不是所有成年人)很喜歡整潔乾淨的房間,喜歡乾淨的人,衣服上有泥土都會用手指彈掉。。。這是為什麼???社會文明約束?本能?本能的話孩提時代為什麼不注重乾淨?
其實,每個人在他自己的位置上都是完美的。小孩子為什麼不注重衛生呢?因為他們只關注自己想要的,只享受當下的一切,他們看不到我們成年人所謂的「問題」,他們能把身邊的一切當做玩具,因為他們只想讓自己快樂!而成年人頭腦裡有太多的條條框框,應該這樣,不應該那樣……這樣說並不是說成年人也不應該注意衛生,我們生活在這個時代,就要符合這個時代人類的「標準」。
而有些人會表現的格外乾淨這就是所謂的潔癖,是強迫行為的表現,也是內心情緒、情感和欲望長期壓抑的結果;難以表達和交流,也難以尋求身邊的情感支持和陪伴,就會轉化為心理癥結,以及種種的身體不適感。
藉此,她的情緒得以宣洩,情感得以隔離,也是對於人際關係的排斥和恐懼。通過藥物和心裡治療,可以幫助緩解焦慮情緒,促進情緒的釋放,學習情感表達。家人也需多些耐心和接納,鼓勵和肯定,情感支持和陪伴
相反邋遢的人不僅會把自己的生活搞得一團糟,而且還會把這種病毒傳染給周圍的人,讓大家一起活在水深火熱中
有次同事聊起她一位大學室友的邋遢史,簡直駭人聽聞。她說她那位室友的被單、枕頭巾從來不洗,晚上特別喜歡吃零食但從不刷牙,吃不完的零食從來不用袋子裝好,就任意散落在桌面。她的鞋子亂七八糟地扔在床底,發出陣陣的酸味,大家呼進的每一口空氣裡都充滿她自帶的異味。不愛乾淨的人總是會把他們的邋遢範圍不斷擴充,讓別人的生活質量也跟著下降。
邋遢的人,其人緣有隨時清盤的危機,就算內心有多善良,也無法彌補大家對其厭惡。邋遢的人最吃虧,別人看不到他們內心的美,只看到其外在的不堪。
楊瀾曾說,「沒有人有義務必須透過連你自己都毫不在意的邋遢外表去發現你優秀的內在。」
外貌是最直接展現自己的一種方式。尤其是對於初次見面的人而言,你的外表是什麼樣,你就是什麼樣的人。
愛乾淨的人,會將自己的周圍收拾得簡單整潔,給人舒服得體的感覺。無論何時何地,都透露出精緻之感。
這種精緻,與奢侈無關。它不是金錢堆砌出的距離感,尋常的舒適衣物亦可穿出氣質和優雅。
妥帖潔淨的自己是對生活的最大尊重。得體的外表不止是為了讓別人賞心悅目,更是為了讓自己身心愉悅。
從行為上來講述。行為「邋遢」,淺面意思可以說是某個人在生活中懶散無度,不愛收拾整理;深層意思可以說是其做事不上路子,擅長陰損他人。
自由散漫,不注重個人衛生與家居環境,是為「邋遢」。生活中的一些人極喜享受而輕勞動,他們認為收拾家務或是拾掇自己均是浪費時間的表現,寧願把精力花在其他方面,譬如那些網癮族。殊不知如果生活的環境髒亂差而又懶得整理,這會致使家居風水出現嚴重的問題,進而擾亂自身運勢,影響人際交往,更甚者,因為自理能力不足而被社會淘汰。
我覺得這個問題可以從兩方面看:
1.邋遢的人是否能夠辨別感受到邋遢?這類人感覺對邋遢的環境的感受程度是否和大多數人相同?
先天因素:類似於有些人唱歌五音不全是天生的(大腦某區域樂感功能異常)、不吃香菜的人認為香菜氣味不可忍受(21%的東亞人基因存在排斥香菜位點)。後天因素:成長的環境中是否形成了邋遢的特質:如父母本身就邋遢,或者從小過分被溺愛、缺乏動手能力、無法協調好自己的生活。
2.在得知自己邋遢的情況下,為何不改正?
這個我認為和心理因素有關:因為改正一個壞習慣(邋遢更是與個人品得行為聯繫在一起),需要首先對自己進行否定。對於一些自卑、敏感、拖延症人(甚至很多完美主義者)來說,要改掉邋遢的習慣更是難上加難。
從心理學角度刨析:為什麼有的人家裡很乾淨,有的人家裡很髒?
首先從習慣的角度來講,父母不怎麼愛乾淨,從小習得的行為也是這樣,從心理學來講:房子就是一個人的心房,你的心裡是怎麼樣的,你的住所就是怎樣的,一個追求完美愛挑剔的人他的家裡就會非常乾淨,一個家裡凌亂邋遢的人他的性格因該是「」隨性、容易妥協的人!當然不包括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