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食品檢驗,想不到的嚴格和規範)
我們經常在電視、報紙和手機上看到食品抽檢公告,通報什麼食品不合格,不合格的指標是什麼。但是,這些數據是怎麼出來的?食品檢驗又是怎麼操作的呢?
7月7日是省食品質量安全監督檢驗研究院的公眾開放日,記者和一些群眾一起體驗了食品檢驗全過程。
食品檢驗,第一關是送樣。各種企業的食品琳琅滿目,工作人員給這些食品一一登記、編號。這時,記者不禁有了疑問:如果企業知道自己的產品質量不過關,想託人找關係,能行嗎?
送樣室的斜對面,就是樣品室。工作人員茹麗娟正拿著一板列印好有編碼的紙認認真真貼在每一個樣品的企業名稱和聯繫方法處。雖然被貼住了企業標籤,但是有的食品辨識度很高。比如晉升牌油茶,雖然被貼住品牌和名稱,仔細看還是能看出是哪個企業的。茹麗娟告訴記者,這是第一次的盲樣。到了真正檢驗開始的時候,是要打開外包裝,拿出小包的食品,裝入同一規格的器皿,再進行一次編號,成為二次盲樣。確實如此,在檢測開始前,記者看到的已經是一託盤一樣的產品,根本分辨不出是哪個企業的了。分管業務的省食檢院副院長梁寶愛說,山西二次盲樣檢測食品在全國最早開展。之後,記者參觀了檢測甜蜜素、白酒中甲醇、農藥殘留、溶劑殘留的氣相室,檢測食物中是否有吊白塊、蘇丹紅等等以及我們不太了解的各項食品安全指標的液相室等實驗室。
在參觀中記者發現,即便是工作人員,他們也只是知道今天要檢測的是什麼指標,至於檢測的是誰家的產品,他們根本不知道,也沒辦法知道——樣品上只有編號,而且還是第二次的編號。
梁寶愛副院長表示,經過多年的探索,為了保證公平、公開、公正,省食檢院採取了打斷鏈條的檢驗模式。以前檢驗食品,一個工作人員全程負責,現在則是只有第一道程序的收樣員知道企業產品的編號。到了樣品室,就已經重新編碼了。到了檢測階段,工作人員只負責檢測這批樣品的某個指標,但是他拿到的樣品已經是提純後的樣品成分,長得全都一個樣。即便是檢驗員,也不知道瓶子裡的液體是什麼液體。這就避免了人為幹擾,保持了客觀公正。
記者了解到,這樣打斷鏈條的檢驗模式,省食檢院是全國第一家。因此,該院被國家認監委、國家衛計委和農業部聯合批准為食品復檢機構。今年,該院承擔了國家和省裡的抽檢任務,設計27類食品、4604個樣品,要出具7307份檢測報告,統計參數159980個,同比增加了14%。
這樣的程序,這樣的檢測方法,作為消費者,我比較滿意,你呢?
本報首席記者 崔曉農
(原標題:食品檢驗,想不到的嚴格和規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