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氣、空調、小太陽......古人可沒這些。他們在全年最冷一天的「小寒」是怎麼過的?花椒當塗料的天然空調、類似熱水袋的湯婆子、「火地取暖」......充滿著智慧。取暖之餘還吟詩作對,別有一番情趣。
取暖神器
花椒當塗料的天然空調
早在秦漢時期,冬天可以調節室內溫度的房間已出現,時稱「溫調房」。一般貴族家庭都有這樣的房間,皇家當然更不例外。皇家的溫調房空間更大更高級,被稱為「溫調殿」。冬天,溫調殿是皇帝、太后、皇后和妃嬪所居之地,也是皇帝與核心臣僚議事和接待重要來賓的場所。
《漢宮儀》上稱,「皇后稱椒房,以椒塗室,主溫暖除惡氣也」。花椒被視為一種防寒保暖材料,搗碎和泥,製成牆壁保溫層。椒房殿的牆壁還掛有錦繡壁毯,地上鋪著厚厚的西域進貢毛毯,設火齊屏風,還用大雁羽毛做成幔帳。
類似熱水袋的湯婆子
宋朝有一種特殊的保暖用具,叫做「湯婆子」。「湯婆子」一般是由錫或者銅製成橢球狀或南瓜狀的瓶子,上方開口帶有帽子,從這個口子裡灌進去熱水,臨睡前放在被子裡。這湯婆子不容易損壞,大多數百姓家都會有。直到清朝甚至現代,湯婆子依然是百姓家的「取暖神器」。
「火牆」避免一氧化碳中毒
春秋時期用燎爐取暖。燎爐一般附有炭箕,用來轉移火種和添加木炭。秦朝時,出現了「壁爐」和「火牆」等用以取暖,壁爐將出煙孔放在室外,避免一氧化碳中毒。明清的皇宮宮殿的牆壁中砌成空心的「夾牆」 ,也就是俗稱的「火牆」。牆下面挖有火道,添火的炭口設在殿外的廊簷底下。在炭口點火後,熱氣就會順著整個夾牆瞬間提升屋內的溫度。
明清時期開始流行「火地取暖」,特別是在北方少數民族中十分普遍。火炕是北方居民建築中重要的組成部分。清朝的皇宮中有暖閣,是根據火炕原理改造成的地下火道,宮殿建築都是懸空的,像現在的樓房有地下室一樣。冬天用鐵製的轆轤車,燒好了的炭,推進地下室取暖,人在屋子裡像在暖炕上一樣。
吟詩作對
微雨
陸遊
晡後氣殊濁,黃昏月尚明。
忽吹微雨過,便覺小寒生。
樹杪雀初定,草根蟲已鳴。
呼童取半臂,吾欲傍階行。
小寒
吳藕汀
眾卉欣榮非及時,漳州冷豔客來貽。
小寒惟有梅花餃,未見梢頭春一枝。
清遠舟中寄耘老
蘇軾
小寒初渡梅花嶺,萬壑千巖背人境。
清遠聊為泛宅行,一夢分明墮鄉井。
覺來滿眼是湖山,鴨綠波搖鳳凰影。
海陵居士無雲梯,歲晚結廬潁水湄。
山腰自懸蒼玉佩,野馬不受黃金羈。
門前車蓋獵獵走,笑倚清流數鬢絲。
汀洲相見春風起,白蘋吹花散煙水。
萬裡飄蓬未得歸,目斷滄浪淚如洗。
北雁南來遺素書,苦言大浸沒我廬。
清齋十日不然鼎,曲突往往巢龜魚。
今年玉粒賤如水,青銅欲買囊已虛。
人生百年如寄爾,七十朱顏能有幾。
有子休論賢與愚,倪生枉卻帶經鋤。
天南看取東坡叟,可是平生廢讀書。
望梅
無名氏
小寒時節,正同雲暮慘,勁風朝烈。信早梅、偏佔陽和,向日暖臨溪,一枝先發。時有香來,望明豔、瑤枝非雪。想玲瓏嫩蕊,綽約橫斜,旖旎清絕。
仙姿更誰並列。有幽香映水,疏影籠月。且大家、留倚闌幹,對綠醑飛觥,錦箋吟閱。桃李繁華,奈比此、芬芳俱別。等和羹大用,休把翠條謾折。
延伸閱讀
小夥伴們常說的最冷天,你可能被騙了。「小寒」「大寒」哪個更寒?
咋一聽
「大寒」比「小寒」寒。(錯)
諺語
「小寒勝大寒,常見不稀罕。」(對)
據氣象資料記載
一般情況:「小寒」比「大寒」寒。
只有少數年份的「大寒」氣溫低於「小寒」,有「小寒勝大寒」之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