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記者了解德國企業在常州的發展狀況。 鍾升 攝
中新網常州10月1日電 (記者 鍾升)清晨,家住常州的Christian Boersma驅車一小時將孩子送到無錫的外語學校,然後再趕到自己工作的德企蒂森克虜伯發動機系統(常州)有限公司。「這裡也許不如上海繁華,但充滿了活力。城裡交通順暢、綠地廣布、環境宜居,在氣質上與德國城市頗為相像。」Boersma對來訪的「中德媒體看常州」採訪團說道。
9月24日至30日,十餘名中德媒體記者來到了揚子江畔的江蘇省常州市。他們走進新能源企業,探訪大運河沿岸老街,品嘗當地傳統美食,從經濟、文化等層面深入了解常州的發展現狀,找尋已融入這座江南城市中的「德味兒」。
2014年,Boersma被派到常州擔任蒂森克虜伯發動機系統(常州)有限公司的CEO。他介紹:「雖說是『外企』,但我是公司裡唯一的『外國人』,其他多是常州當地技術院校畢業的技工。他們技術很嫻熟,工作紮實。因為效益穩步增長,公司正考慮進一步加大在常州的投資」。
工作之餘,Boersma會到京杭大運河裡划船、去當地的茅山徒步登山。當被德國記者Natalie Mayroth問及是否想家時,Boersma表示:「現在我全家都在常州,這裡的生活很愜意,我們是樂不思『德』了。」
參觀現代化的有機農業。 鍾升 攝
2011年,留德歸來的姜方俊,在常州金壇區開始了自己的「務農」生涯。姜方俊說:「當時歐洲正經歷金融危機。我想,國內的機會還是比國外多,所以選擇了回國創業」。
然而,計算機專業出身的姜方俊選擇的創業項目,卻是模仿當時非常火爆的遊戲「開心農場」建設的鄉村農場。由洋歸土,姜方俊解釋說:「在德國時,我們經常吃當地的有機蔬菜。回國後,我想用自己擅長的計算機技術來改變農業這個傳統行業。」
通過自己開發的先進種植管理系統和「網際網路+」的銷售渠道,姜方俊把自己的有機蔬菜賣到了全國各地。去年,農場的蔬菜大米銷售額達到3700萬人民幣,種植的紅慄南瓜甚至出口到香港,並成功入選江蘇省級蔬菜全產業鏈示範園區和蔬菜品種展示中心建設單位。
煲茄子、焗南瓜、清炒蘆筍……吃著姜方俊的有機蔬菜宴,德國記者Tobias Kaiser誇讚道:「德國人講究做一行精一行,沒想到你們會把這種『工匠精神』用在種地上。這些蔬菜的味道,比德國的還好。」
常州市委常委、宣傳部長徐光輝介紹說,目前常州市內共有159家德國企業,還有為數眾多的留德「海歸」,他們活躍在餐飲、建築設計、酒吧等諸多行業。「同德國一樣,常州向來重視工業的發展。常州開放而低調的作風,也與德國的氣質有相似之處。我們將加大與德國的合作,借鑑德國發展的成功經驗,實現雙方的互利共贏」。(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