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野狗(dingo)是逃家的流浪者,還是從未服從的入侵者?| BMC...

2021-01-13 科學網
澳洲野狗(dingo)是逃家的流浪者,還是從未服從的入侵者?| BMC Journal

論文標題:The Australian dingo: untamed or feral?

期刊:Frontiers in Zoology

作者:J. William O. Ballard and Laura A. B. Wilson

發表時間:2019/02/13

數字識別碼:10.1186/s12983-019-0300-6

原文連結:http://t.cn/Eo3igHg

微信連結:https://mp.weixin.qq.com/s/wy63yERsTo1ABzPNXV4A3A

澳洲野狗到底是逃家的野生(feral)動物還是從沒有被馴服的(untamed)動物?弄清楚這個問題很重要,因為澳大利亞政府有個政策認為澳洲野狗是一種野生動物,因此允許對它們進行大範圍捕殺。Bill Ballard教授和Laura Wilson博士在他們新發表的文章中對這一問題進行了探討,該文章發表在Frontiers in Zoology 上。

荒漠澳洲野狗Eggie 和Sandy

Barry Eggleton

澳大利亞因許多事情而聞名於世,而「物種滅絕」的陰影不該是這個國家形象中的一部分。

在大約100年前,澳大利亞人造成了袋狼(Thylacine,這是已知現代最大的有袋類食肉動物)的滅絕。在2019年,西澳大利亞政府計劃引入一項法案,允許獵殺澳洲野狗,這種該陸地上的頂級捕食動物。由於西澳大利亞覆蓋了全澳大利亞大約三分之一的陸地,這一政策上的改變可能會引起會對純澳洲野狗的屠殺,使得澳大利亞的滅絕物種又添一例。

澳洲野狗被真正馴服過麼?

Frontiers in Zoology 發表的一篇辯論文章中,我們提出了這個簡單的問題:「澳洲野狗是否曾經被馴服過?它們現在是以野狗的身份存在,還是從未被真正馴化過?」這個問題的目的是暫停現在的爭論,從學術的角度來進行理性的辯論。

弄明白澳洲野狗的起源具有重要的政治和文化意義,因為它們的到來改變了澳大利亞的原著民社會。此外,這個問題也具有重大的生態學意義,因為這一物種的起源能影響我們對澳洲野狗在現存澳大利亞生態系統中的生態學作用的理解。

我們首先追溯到查爾斯·達爾文1868年在The Variation of Animals and Plants under Domestication 一書中的說法。他指出,選擇的原則可以簡單分為系統選擇、無意識選擇和自然選擇三類。達爾文的「方法選擇」一詞後來被稱為「人工選擇」,通過這種「人工選擇」 ,世界上成千上萬種家禽家畜和栽培植物才得以產生和不斷繁衍。

根據達爾文的理論,犬科動物類成為被馴養的動物應滿足兩點:人類無意識地選擇其成為馴化動物,並且最終完成了人工選擇。所以,根據第一原則,一個被馴化過後又回到野外的動物(我們稱之為未被馴化的動物)可以被標記為有無意識選擇的特徵。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被馴化過又回到野外的野生動物(即feral animals)被假定同時具有無意識選擇和人工選擇的特徵。

這些簡單的理論預測為解決爭論所需的分析和實驗提供了一個模板。

澳洲野狗很有可能在3500-10000年前從東南亞來到澳大利亞的。目前,我們還不清楚這些原始的澳洲野狗是否是被馴養或被馴化的。但我們知道,這些最初到達澳洲的澳洲野狗很可能數量很少,且是乘船到達的。所以澳洲野狗不太可能是在澳大利亞被馴養的。

南澳大利亞存在野狗的最早時間被證實應在3348至3081年前,地點是位於西澳大利亞東南部努拉伯地區羅伊平原的馬都拉洞穴。並且它們不曾棲息在塔斯馬尼亞島上,該島在12000年前由於海平面的變化而從澳大利亞分離出來,這有力的表明澳洲野狗在15000年前還沒有到達澳大利亞。

了解原始澳洲野狗是否被馴化的關鍵是從野生動物中構建一個高質量的、高讀長的從頭參考基因組。在2017年,我們有幸贏得了Pacific Biosciences 的「世界上最有趣基因組」的評選比賽,並且純沙漠野狗Sandy(Sandy和她的兄弟姐妹們在4周大的時候被人發現於沙漠中)的全基因組已經發布上網了。

但是有個難題是如何嚴格檢查與特徵選擇相關的基因組,並通過實驗驗證野狗是否曾被馴化和馴養過但現在成為了野生的馴養動物。如果真是這樣的話,那麼要解決這場爭論又該弄清楚至少在距今3500年前就融入了澳大利亞的生物群這一事實,是否足以將其確立為一個基石類群。

或者,澳洲野狗可能已經被馴化了,但沒有被馴養過。如果是這樣,爭論的焦點又應是如何制定相應的策略來保護野生犬科動物,並充分明確它們的生態學角色。與此同時,雖然西澳大利亞政府在最後一刻撤銷了將澳洲野狗從原生動物名單中除名的決定,但澳洲野狗仍然被政府列為有害動物,並且仍受西澳大利亞農業和牧業地區的「限制」。

摘要:

Background

The Australian dingo continues to cause debate amongst Aboriginal people, pastoralists, scientists and the government in Australia. A lingering controversy is whether the dingo has been tamed and has now reverted to its ancestral wild state or whether its ancestors were domesticated and it now resides on the continent as a feral dog. The goal of this article is to place the discussion onto a theoretical framework, highlight what is currently known about dingo origins and taxonomy and then make a series of experimentally testable organismal, cellular and biochemical predictions that we propose can focus future research.

Discussion

We consider a canid that has been unconsciously selected as a tamed animal and the endpoint of methodical or what we now call artificial selection as a domesticated animal. We consider wild animals that were formerly tamed as untamed and those wild animals that were formerly domesticated as feralized. Untamed canids are predicted to be marked by a signature of unconscious selection whereas feral animals are hypothesized to be marked by signatures of both unconscious and artificial selection. First, we review the movement of dingo ancestors into Australia. We then discuss how differences between taming and domestication may influence the organismal traits of skull morphometrics, brain and size, seasonal breeding, and sociability. Finally, we consider cellular and molecular level traits including hypotheses concerning the phylogenetic position of dingoes, metabolic genes that appear to be under positive selection and the potential for micronutrient compensation by the gut microbiome.

Conclusions

Western Australian Government policy is currently being revised to allow the widespread killing of the Australian dingo. These policies are based on an incomplete understanding of the evolutionary history of the canid and assume the dingo is feralized. However, accumulated evidence does not definitively show that the dingo was ever domesticated and additional focused research is required. We suggest that incorporating ancient DNA data into the debate concerning dingo origins will be pivotal to understanding the evolutionary history of the canid. Further, we advocate that future morphological, behavioural and genetic studies should focus on including genetically pure Alpine and Desert dingoes and not dingo-dog hybrids. Finally, we propose that future studies critically examine genes under selection in the dingo and employ the genome from a wild canid for comparison.

閱讀論文全文請訪問:

http://t.cn/Eo3igHg

期刊介紹:

Frontiers in Zoology (https://frontiersinzoology.biomedcentral.com/,3.627 - 2-year Impact Factor,3.782 - 5-year Impact Factor) is an open access, peer-reviewed online journal publishing high quality research articles and reviews on all aspects of animal life.

(來源:科學網)

 

 

 

特別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於傳播信息的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註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繫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

相關焦點

  • 澳洲野狗(dingo)是逃家的流浪者,還是從未服從的入侵者?| BMC Journal
    在Frontiers in Zoology 發表的一篇辯論文章中,我們提出了這個簡單的問題:「澳洲野狗是否曾經被馴服過?它們現在是以野狗的身份存在,還是從未被真正馴化過?」這個問題的目的是暫停現在的爭論,從學術的角度來進行理性的辯論。
  • 長得像「村口大黃」的野狗,如何上位成為澳洲最強捕獵者?
    有人認為它們是一個獨立的物種,因為其具有一系列有別於家犬的特徵。而另一部分人則認為,澳洲野狗不過被馴養家犬的野化,沒什麼值得愛惜的。而這一切爭論,都讓澳洲野狗陷入了亦正亦邪,利害參半的身份危機。現代分子證據已經證實了,澳洲野狗起源於東亞馴養的家犬。隨著南島文化的擴張,澳洲野狗經由東南亞和印度尼西亞,藉助著移民者的獨木舟或筏子等抵達澳洲。這些移民者,或許是把它們當作一種食物或捕獵工具帶到島上。
  • 澳洲野狗與亞洲土狗的淵源
    ───────────★───────────澳洲野狗拉丁名:Canis lupus dingo英文名:dingo科屬分類:食肉目、犬型總科、犬科Canidae、犬亞科Caninae、犬屬。但是它們主要還是吃小動物,特別是引進的歐洲兔子。亞洲的野犬住在人家附近,主要吃一些人類有意或無意提供的食物,包括米飯、果子和小雞、魚或蟹肉。在泰國有些野犬被觀察到在狩獵蜥蜴和鼠。野犬是機會主義的掠食動物。
  • 澳洲野狗露營車內拖走男嬰
    【新華社微特稿】澳大利亞一名男嬰當地時間18日夜間在露營車內睡覺時被澳洲野狗拖走,所幸他的哭叫聲驚醒父母,父親追上前從野狗口中救出兒子。父親衝到車外後發現稍遠處一隻澳洲野狗正叼著兒子離開,附近還埋伏著多隻野狗。他追上去,趕走野狗,救下兒子,隨即撥打急救電話。孩子於當地時間19日零時40分左右被直升機送往赫維灣醫院。當地媒體報導,他頸部和頭部多處受傷,眼下傷情穩定。這是弗雷澤島今年發生的第三起澳洲野狗襲人事件。
  • 「野生」二字,遠比你想像中更複雜——以澳洲野犬為例
    (圖片來源:https://www.biolib.cz/IMG/GAL/28482.jpg)故事發生在澳洲。為了保護原生哺乳動物和地面築巢的鳥類,人們空投有毒的肉,從而毒殺澳洲野犬(Canis lupus dingo)在內的肉食動物,但澳洲野犬本身可以通過對付外來入侵的中小型肉食動物(如赤狐等),從而減弱後者對小型哺乳動物和鳥類的獵殺。
  • 澳大利亞不能沒有澳洲野狗 20:55【澳洲野狗:野性的魅力】
  • 9900年前是家養的寵物,現在是澳洲野外成群結隊的野狗
    澳大利亞野狗(Australian dingo)的起源籠罩在神秘之中,家養的寵物曾經是它們進化中的一環,這迫使幾代生物學家努力窺探其早期歷史的線索。最近一項基因組研究揭示了新的證據,該研究提供了有關其從馴養動物到野生動物的適應性的誘人細節。
  • 會狼嚎的「澳洲大黃」,可捕袋鼠、吃鯊魚,但是狼是狗爭議不休!
    沒有什麼動物能離開,也幾乎不存在外來者,除非它們會飛。澳大利亞現在站在陸地食物鏈最頂端的是澳洲野狗,而它或許也是澳大利亞第一個外來入侵物種。不過關於澳洲野狗的身份,一直存在爭議。澳洲現存陸地食物鏈最頂端,會發出狼嚎聲的「澳洲大黃」!
  • 這種野狗也屬於灰狼的一種,你願意養它麼?
    澳洲野狗(學名:Canis lupus dingo):在生物學分類屬於灰狼的一個亞種。雄性明顯高大於雌性,體長81-111釐米,尾長31釐米,肩高40-65 釐米,雄性體重12-22千克,雌性體重11-17千克。具有優雅的長腳,動作非常敏捷,其運動、速度和耐力都極優秀。
  • 澳大利亞野狗泛濫 專家:做成食品出口中國
    據英國《獨立報》消息,澳大利亞全國野狗泛濫承載,給當地生態環境和人身安全造成了嚴重威脅。如何解決?有專家出招了:把野狗殺掉做成食品,出口給中國!澳大利亞野生動物專家Ben Allen博士在他的一份科學論文中稱,澳大利亞到底有多少野狗無法統計,但每年大約有1-1.5萬隻被殺,大量屍體就被隨意丟棄,這讓他覺得十分浪費。
  • 野兔野狗尚未解決,又一物種在澳洲泛濫成災,中國人餐桌上很常見
    比起人類,澳洲大陸這片廣袤的土地似乎更適合動物生存。澳大利亞雖是發達國家,氣候環境對人類卻並不宜居,而動植物卻在這片神奇的土地上瘋狂繁衍生息,外來物種更是能輕而易舉發展成大家族,諸如野兔野狗這類入侵生物,讓澳洲人頭疼不已。
  • 野兔野狗尚未解決,又一物種在澳洲泛濫成災,中國人餐桌上很常見
    比起人類,澳洲大陸這片廣袤的土地似乎更適合動物生存。澳大利亞雖是發達國家,氣候環境對人類卻並不宜居,而動植物卻在這片神奇的土地上瘋狂繁衍生息,外來物種更是能輕而易舉發展成大家族,諸如野兔野狗這類入侵生物,讓澳洲人頭疼不已。
  • 澳洲野狗可能威脅澳大利亞生態
    澳洲野狗常常被視為解決澳洲物種保護問題的救星。澳洲野狗圖片來源於www.shutterstock.com澳洲野狗常被譽為澳大利亞物種瀕危危機的解決方案,特別是應對當地小型哺乳動物異乎尋常的滅絕率。但是澳洲野狗真的是澳大利亞本土動物的拯救者嗎?事實上沒有人知道。最近我們的最新研究又給這一理念蒙上了一層陰霾。將澳洲野狗作為澳大利亞生態系統守護者的靈感很大程度上來源於美國黃石公園的成功案例。黃石公園在重新引入狼後獲得了顯而易見的成效。但是澳大利亞的情況大有不同。
  • 悲催狗:貓吃,狗也吃,澳洲母野狗勾引,其他野狗成員殺死吃掉
    與食肉動物共存的地區,狗經常被野生食肉動物殺死吃掉,2013年出版殺死吃掉83隻狗的記錄中,多達13種動物,不僅有貓科,還有犬科動物,澳大利亞甚至有雌性澳洲野犬發情期來臨,勾引家狗,其他群成員襲擊殺死,吃掉的例子!悲催可憐的狗子,不但給人類做出突出貢獻,還為野生食肉動物發光發熱。
  • 澳洲野狗再犯罪 偷竊英國女人錢包被拍(圖)
    資料圖:在野外的澳洲野狗【環球網報導 記者 烏元春】澳洲野狗因其犯罪惡習,對於人們來說或許並不陌生。但是這一次有確鑿證據證明,一隻澳洲野狗偷走了一個英國女人裝有現金、珠寶等貴重物品的包。澳大利亞廣播公司日前報導,當時這名58歲的英國婦女正在澳大利亞東南部新南威爾斯州的海灘上漫步,這隻野狗偷偷拿走了她的包。
  • 澳洲野狗在費沙島攻擊男孩後遭安樂死
    澳大利亞費沙島上的澳洲野狗(攝影 賀吉) 人民網雪梨1月5日電 2015年的第一天,在澳大利亞昆士蘭州費沙島上,一隻澳洲野狗攻擊一名11歲的男孩,又企圖攻擊其他遊客,後被管理部門執行了安樂死。他的母親說,當時她和孩子們在水邊玩耍,這隻公野狗突然發動攻擊,導致男孩頭部受到擦傷。 她說:「孩子們當時正在仰泳,他沒有看見那隻野狗,以為自己撞上了溪流中的棍子。」 據昆士蘭公園與野生動物服務組織表示,這隻野狗在去年12月27日還曾企圖攻擊過兩名女生,不過一名路人用棍子把它趕走了。而在新年那天,這隻野狗還曾跟蹤過一群人,並且恐嚇過一名婦女,路人和護林者救了她。
  • 澳洲弗雷澤島警告遊客,不要餵食野狗,不管它們看起來有多餓
    澳洲弗雷澤島警告遊客,不要餵食野狗,不管它們看起來有多餓!澳洲野狗是一種外形和家犬非常像的野生犬科動物,它們經常成群結隊的生活在人類居住區的附近,接受人類投餵的食物。很多人會將澳洲野狗誤認為是被拋棄的家犬,實際上澳洲野狗和家犬的生活方式有很大的不同。
  • 澳洲野狗的狼性還存,最接近狼的原始犬類
    澳大利亞的澳洲野狗往往比亞洲的野狗大,濃密的尾巴比其他野狗更近似狼,該物種具有食肉類動物才具有的較大的犬齒。    澳洲野狗的食譜很豐富,幾乎找到什麼就吃什麼,除了捕食鼠、兔等小型哺乳動物以及鳥類外,狗群經常合作捕獵袋鼠、袋熊、綿羊、牛犢、巨蜥等大型獵物,分布在澳大利亞的種群60%的食物是高蛋白的肉類,而亞洲種群則主要以水果
  • 澳洲野狗獵殺東部灰袋鼠
    野狗,在動物界的排行榜中也有著不俗的實力,相較於狼、老虎、獅子來說相差較大這是必然,然而,面對些捕食能力較弱的動物來說,野狗確實不虛,那麼在有袋鼠的澳洲,野狗和袋鼠較量,究竟孰強孰弱呢?我們先就雙方的情況做一下詳細的了解。
  • 比非洲鬣狗還要殘忍的澳洲野狗,網友:這不就是我家的大黃嘛
    在現代人類未涉足澳洲大陸的時候,澳洲的頂級食肉動物是一種名為澳洲野狗的動物。澳洲野狗,是灰狼的亞種,名為澳洲野狗,但是其不僅在澳大利亞有分布,而且在東南亞、中國等地均有分布。有專家認為,澳洲野狗應該就是當年隨著亞洲居民遷移到澳洲的家狗的後代,因為澳洲野狗的長相像極了亞洲的家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