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王水,讓我想起一段傳奇故事,相信很多朋友也聽過: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丹麥在1940年的4月被德國全面攻陷。在知名物理學家尼爾斯·波爾(Niels Bohr)位於哥本哈根的實驗室當中,一群科學家們正在絞盡腦汁琢磨著如何才能把馬克思·馮·勞厄和詹姆斯·弗蘭克的獎章藏起來不被納粹組織發現。
馬克思·馮·勞厄,德國物理學家,1912年發現了晶體的X射線衍射現象,並因此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
詹姆斯·弗蘭克,德國著名實驗物理學家(後加入美國國籍)、1925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
在德軍攻佔丹麥之前,這兩款獎章已經被他們悄悄地從德國偷運出來,沒想到現在納粹的魔爪已經伸到了家門口,如果再不想辦法藏好這兩枚獎章,也許下一個消失的就不僅僅是這些獎章了。當時在希特勒·阿道夫統治下的德國法律規定任何偷運都屬於違法犯罪行為,因為在納粹的管轄下,不允許任何黃金離開德國國界半步。
納粹組織已經懷疑到會有科學家將獎章偷運出國,就差找出確鑿的證據。
就在這迫在眉睫的時刻,匈牙利化學家喬治·德海韋西如及時雨般出現。一開始喬治的辦法是想把獎章埋藏起來,但大家覺得這個辦法不可靠,因為這樣做的話獎章就很難被後人繼承。還好,作為化學家的喬治最終拿出了自己的看家本領——用化學反應的方法將兩枚金質獎章溶解,沒想到眾人異口同聲的表示贊同。但問題來了,大家都知道黃金是一種不活潑的金屬物質,很難找到可以將黃金溶解的溶劑,除非他們可以儘快配製出「王水」(aqua regia)。
王水是兩種不同強酸溶液的混合物——硝酸(nitric acid)和鹽酸(hydrochloric acid),兩者混合的體積比一般為3:1.。
這兩種酸當中的任意一者都無法將黃金融化,除非將兩者按照這一比例混合。原理是這樣的:酸性條件下的硝酸根離子(NO3-)是一種非常強烈的氧化劑,它可以溶解極微量的金(Au),而鹽酸提供的氯離子(Cl-)則可以與溶液中的金離子(Au3+)反應,形成四氯合金離子([AuCl4]-),使金離子在氯離子的配位作用下減少,降低了金離子的電勢,反應平衡移動,這樣金屬金就可以進一步被溶解了。其實硝酸根的氧化性並沒有增加,只是鹽酸提供的氯離子增強了金原子的還原性。
王水溶解金的反應方程式如下:Au+HNO₃+4HCl=H[AuCl4]+NO↑+2H₂O
這個辦法居然讓這幫科學家們躲過一劫,儘管納粹軍閥已經將這個實驗室翻了個底朝天,但還是沒有找到他們想要的黃金獎章,因為那些搜查現場的士兵從來沒能想到喬治會使用這種化學把戲。很幸運,這兩塊獎章沒有落入納粹組織的手中。
多年以後,他們從溶液當中回收黃金,但使用的是亞硫酸氫鈉(sodium bisulfite)或者其他相似的溶劑,這種溶劑可以將黃金元素進行沉澱。之後,這些黃金被寄回諾貝爾獎委員會,在那裡兩枚獎章得以重見光明。
王水是一種腐蝕性非常強、冒黃色煙霧的液體,是濃鹽酸(約35%HCl)和濃硝酸(約65%HNO₃)按體積比為3:1組成的混合物。它是少數幾種能夠溶解金(Au)物質的液體之一,它名字正是由於它的腐蝕性之強而來。王水的發現,一般認為波斯的鍊金術士賈比爾·伊本·哈揚(Jabir ibn Hayyan)於公元800年左右將鹽酸與硝酸混合在一起發現了能夠溶解金的王水。中世紀的鍊金術士試圖用王水來找到哲學家的石頭。直到1890年,化學文獻中才描述製備酸的方法。
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人們認為王水就是酸中之王,是最強的酸了,因為即使是黃金,遇到王水也會像「泥牛入海」一樣很快變的無影無蹤。
直到有一天奧萊教授和他的學生偶然發現了一種奇特的溶液,它能溶解不溶於王水的高級烷烴蠟燭,人們才知道其實王水並不是最強的酸,還有比它強的酸,這就是魔酸,又叫超強酸。
從成分上看,超強酸是由兩種或兩種以上的含氟化合物組成的溶液。它們的酸性強的令人難以置信,比如氫氟酸和五氟化銻按1 :0.3(摩爾比)混合時,它的酸性是濃硫酸的1億倍;按1 :1混合時,它的酸性是濃硫酸的10億倍。所以王水在它們面前只能是「小巫見大巫」。
由於超強酸的酸性和腐蝕性強的出奇,所以過去一些極難或根本無法實現的化學反應,在超強酸的條件下便能順利進行。比如正丁烷,在超強酸的作用下,可以發生碳氫鍵的斷裂,生成氫氣,也可以發生碳碳鍵的斷裂,生成甲烷,還可以發生異構化生成異丁烷,這些都是普通人做不到的。
王水一般用在蝕刻工藝和一些檢測分析過程中。王水不穩定,很快就分解,因此必須在使用時現配現用。 王水在冶金工業和化學分析用於溶解金屬和貴金屬如金,鈀。鉑 等。
王水也可以用來溶解一些難溶的固體,如硫化汞。王水中的氫離子(H+)和硫化汞中的硫離子結合成硫化氫,王水中的氯離子(Cl–)和硫化汞中的汞離子形成穩定的錯合物四氯化汞離子(HgCl4–),此外,王水中的硝酸根將硫離子氧化成元素硫。這些過程降低(消耗)了溶液中硫離子與汞離子,根據勒沙特列原理,固體繼續溶解,促進了硫化汞的溶解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