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8月,
英仙座流星雨上演的時候,
我與朋友去到
內蒙古阿拉善沙漠的西部、
銀額盆地底部,
4.43萬平方公裡,
中國面積第三大的沙漠——
巴丹吉林沙漠,
(Badain Jaran Desert)
(※友情提示:沙漠風沙下拍攝需謹慎,容易毀相機)
巴丹吉林生機勃勃
它並不很荒蕪,大大小小的海子應接不暇。沙漠因缺水而生,因缺水而被稱為「生命禁區」,但這裡卻有沙山與湖泊共存的奇觀,全世界的人都為之費解。
僅在沙漠東南部,沙山之間分布有許多海子,約有144個,面積一般為1-1.5平方公裡,最大深度6.2米。多為鹹水,不能飲用。
巴丹吉林特有的紅色海子
就在這些大大小小的湖泊之中,巴丹吉林特有的紅色海子讓人眼前一亮,宛如熠熠發光的紅寶石。據當地人說,這種紅色海子只有每年5-9月才會出現。而紅色海子的具體位置也只有當地司機才清楚。
在無盡的沙漠之上,無人機可以暢通無阻地放飛自我了。
巴丹吉林沙漠紅色海子形成的原因,國內外研究者看法不一。有人認為是湖泊中含有特殊礦物質,融入水中形成了紅色;也有人認為巴丹吉林沙漠有一種「鹽滷蟲」,他們喜歡生活在鹽湖中,而滷蟲呈粉紅色。但這些說法都沒有科學嚴謹的依據,紅色海子的具體成因,有待進一步去考察研究。
巴丹吉林沙漠屬溫帶大陸性沙漠氣候,極為乾旱;同時,夏季酷熱,光照強烈,太陽能資源極為豐富。
最美沙漠上空划過流星
夏季的內蒙古9點多日落後,豎直的銀河漸漸顯現,再過一個多小時,月亮逐漸升起,初生的月光將這片沙漠緩緩照亮,便有了這張月下的沙漠銀河。
這次沙漠之行的重點,也是來這裡觀看北半球每年最大的三場流星雨之一——英仙座流星雨。傍晚選好位置,設置好延時拍攝,對著沙漠中這片浩瀚的星空進行整晚的拍攝。最終,也拍到了整晚眾多流星中唯一划破銀心的那顆。
狂風與沙
風是沙漠的靈魂,風讓沙漠的「秀髮」在空中飛揚。在沙塵與光的作用下,使無形的風具象化,於是就有了上面這張照片。
由於風沙的作用,日落之前的地平線變得有些混沌。
如絲般潤滑
遠看這種巴丹吉林,竟然想吃。如果說沙漠之中只能選擇一款鏡頭帶入,那麼請一定帶長焦。細膩質感在壓縮的透視中頓然顯現,靜止的畫面仿佛開始緩緩流動,讓眼前沙漠變成一大片馥鬱的「熱巧克力」。
長焦下的沙漠與駱駝隊
上帝調色盤
最為意外的驚喜,便是日落前後的一個小時,沙漠的色彩不斷變化,仿佛上帝正在作畫,手中的「調色盤」則不停幻化迷人光色。
在日落時分,陽光將沙漠分割成了冷暖分明的明暗世界。
通過長焦鏡頭不斷的尋找,終於拍到「X」形狀構圖。
一道道暖色的分割線緩緩移動,眼見此景,那一刻只想細細感受時間流逝。
當太陽逐漸落入地平線附近,色彩便變得更加的魔幻,冷與暖的過度之間逐漸出現一層淡紅色的過渡。
而當太陽落入地平線一下,整個沙漠的明暗對比變得不那麼明顯,像被蓋了一個紫藍相間的罩子,猶如晴天日落後常見的「維納斯帶」般色彩,透著玫瑰紅。
無需多言了,
巴丹吉林沙漠,
一個字——「絕」。
點擊下圖或文末「閱讀原文」
購買2021國家地理中文日曆
再「見」月球
長按下方二維碼,關注「國家地理中文網」
如果你看了這篇文章,
就點一下「在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