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有客戶反應杜鵑花葉片出現白色斑點,不知道是什麼原因造成的,淇林技術部同事親自去現場檢查,發現是網蝽危害造成的?到底什麼是網蝽,造成的危害嚴重不?下面我們一塊學習下:
【1】形態特徵
成蟲
體長3.6mm,寬1.89mm。體黑褐色。頭部褐色;頭刺5枚,灰黃色。喙端部伸達後胸腹板縱溝的後緣。前胸背板黃褐,密布刻點,三角突不具刻點,具網室。頭兜寬大,長橢圓形,頭全部為頭兜所覆蓋,前端呈較短的銳角,伸達觸角第1節的末端。前翅較寬大而長;翅面密布網狀紋,翅脈暗褐色;翅前緣自基部至中部呈圓弧狀彎曲,端部略向外分歧,「X」形褐斑較明顯。雌成蟲腹圓,呈紡錘形;雄成蟲腹部細小,呈長卵形。
卵
橢圓形,一端彎曲,長0.5mm。
若蟲
體黑褐色,扁平;前胸發達,翅芽明顯;複眼發達,紅色;頭頂具3根等腰三角形排列的筍狀物;腹部第2、4、5和7節各有一明顯的棘狀突起。
【2】危害
以成蟲和若蟲刺吸為害杜鵑葉片,葉片正面出現小白色斑點,所排洩的糞便,使葉背呈現鏽黃色斑。嚴重時,影響杜鵑正常生長,導致提早落葉和不能開花。
【3】發生規律
杜鵑網蝽1年發生4-5代,以成蟲在落葉下、植株翹皮內、土隙中越冬。4月產卵於葉背組織內,5月若蟲孵化,為害植株,經20天左右變成蟲,成蟲繼續危害。成蟲和若蟲群集葉背吸食汁液,葉面出現黃白色斑,受害嚴重的斑點成片,以至全葉失綠,遠看一片蒼白,葉背可見很多黑褐色蟲糞和蛻皮,造成植物長勢衰弱,早期落葉。5月15日-6月15日正是杜鵑網蝽的大量繁殖期,也是防治的最佳時期。高溫乾燥,通風的環境有利於大量繁殖為害。
【4】防治對策
使用植茹兌水200斤噴施防治,但是由於杜鵑網蝽成蟲、若蟲都群集葉背刺吸汁液,所以噴霧時應注意噴灑葉背處,並噴施均勻,隔10天左右再噴1次,連續噴施2-3次,能起到較好的防治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