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選擇都是自由的,或生或死,或於某地紮根生家,這都是一個人的自由。但相反的,世人偏生就以最低的要求來看待自己,得多且過,卻要以極高的要求來看待別人,甚至還要以聖人的標準來要求別人,不失為一樁笑話。
當機遇從你身邊經過,抓得住的才是真正聰明的人,而為了一些名譽,因為害怕質疑,活在某些光環裡一直無法從心而活的人,他們絕不會是什麼智者。
但很多時候確實如此,有許許多多的人都會被迫吸進一個某種光環的漩渦,在這個光環裡,你根本沒辦法做回自己,必須依照別人的意願來生活。那便真的快樂嗎?而這些人每日辛苦維持的,也不過只是一個名號罷了。
這名號如同一把枷鎖,困住了想擁有它的每一個人,可人生的意義是什麼呢?不就是為了從心而活嗎,若連這最基本的都做不到,那來這人間走一遭的意義是什麼呢?
所謂枷鎖的堆就
當然,這枷鎖並非他本意,尚且,這枷鎖本是榮譽,而之所以成為枷鎖,則是因為可能就是因為這個世界有時候的惡意太多了吧,但值得慶幸的是,他並沒有被這層枷鎖束縛,活出了自己的姿態。
彭雲的枷鎖,其實是父母皆是革命烈士的榮譽,這些榮譽使他自豪,但沒有束縛住他的發展。因為父母的關係,留在美國發展的彭雲受人質疑,受媒體關注。可這是屬於他們一家的榮譽啊,為什麼要任由它成為媒體的工具呢?
對於留在美國發展,對於彭雲來說才是更好的選擇,有更大的進步空間,也能更好地為國效力,幫助祖國人才在出國後打通渠道,更能發揮他的作用,何樂而不為呢?
但在如今的現實生活中,類似彭雲的例子也不在少數,且能力越高的人,這個社會對他的惡意好像就越大,給他的道德綁架就越多,一旦有什麼事在大眾眼裡看來是不合理的,他們就恨不得群起而攻之,而這些帶著「枷鎖」的人裡,又有幾個能獨善其身呢?
年幼成孤
對於彭雲的身世,是令人心疼的,也是自豪的。
彭雲的母親便是著名的革命烈士江姐,名叫江竹筠,一位出生於農民家庭的革命鬥士,自小嘗盡苦頭,10歲便開始當童工,但命運的悽慘並沒有束縛住她的思想,沒有改變她的性格。
自小便十分要強的性格讓她並沒有被生活的艱辛打倒,戰爭爆發之後,江竹筠覺得自己也該為國家民族作出一份貢獻,於是於1939年她考入重慶中國公學。在入學期間秘密加入革命組織,彼時年僅19歲的她就已投身於革命事業當中。
後來學校停止創辦,她想去延安參加工作,被我黨要求留在重慶,後她考入中華職業學校會計訓練班,以學生身份掩蓋自己,同時負責組織學生運動、發展新黨員的工作。她時刻生活在危險的邊緣,仍毅然決然地開展革命工作,她的勇氣和意志絕對是常人無法比擬的。
1941年秋,彭詠梧奉中共川東特委之命到達重慶任市委委員,為了順利開展工作,於1943年與江竹筠結為夫妻,在長期的相處下,兩人互生情愫,在1945年正式結為夫妻。
一年後,江竹筠生下了兒子彭雲,且為了更好地配合革命工作,並向醫生申請了絕育手術。
但由於兩人的情報傳遞工作十分危險,這種看似平穩的生活並沒有持續多久。
在1948年1月16日,彭詠梧率遊擊隊轉移陣線時被尾追而來的國民黨軍隊包圍,在十萬火急的情況下,堅毅的革命者毫不畏懼,毅然將情報吞下,在掩護戰友的途中,中彈身亡。
此後,江姐強忍悲痛接替了丈夫的任務,但是不幸再次發生。於同年6月中共川東地區區委書記塗孝文背叛組織,江姐因此遭出賣被捕。
入獄後,即使敵人嚴刑拷打,受盡酷刑,她也並沒有屈服過。1949年11月14日,年僅29歲的江姐被殺害,還被鏹水毀屍滅跡,
其子彭雲就此成為烈士遺孤。江姐在獄中以惡劣的條件下偷偷寫下託孤遺書,通過監獄看守把信交給了表弟譚竹安。信中向其託付自己的孩子,隻言片語,告誡其無需嬌養,粗茶淡飯即可,望其長大可以報效祖國,將革命事業進行到底。
有著如此的父母,彭雲該是幸福的。
此後人生
由於烈士遺孤的身份,彭雲在解放後頗受照顧,但他憑藉自我的能力也並沒有令已犧牲的父母失望,1965年彭雲以優異的成績考入哈爾濱軍事工程學院,在1977年國家恢復了高等教育入學考試之後,已走出校園參加工作的彭雲選擇了繼續深造,先是考取了中科院研究生,後又作為第一批公派留學生赴美深造,被任為馬裡蘭大學計算機系終身教授後選擇了定居美國。
而當記者問及他何時回國時,他說:「當時擔心國內的科研環境不好,於是錯過了回國的最佳時機。現在自己老了,乾脆就留下來。自己沒能完成母親的遺願,剩下的就留給兒子來完成。」
其實彭雲所言非虛,彼時的國內發展前景確實不算理想,無論是就業環境還是在生活水平上,都和其他發達國家有著不小的差異,本著「擇良木而棲」的原則,彭雲選擇留美發展是無可厚非的,而我們也沒有任何的權利來要求別人因為自己是烈士遺孤的身份,必須就跟祖國捆綁在一起,束縛別人的人生。
而他的兒子彭壯壯1974年在北京出生,後在美國讀書,成功考進哈佛大學數學系,後在普林斯頓大學攻讀博士。
而對兒子的發展,彭雲亦是尊重他自己的選擇,而彭壯壯沒有讓他失望,畢業後決定回到北京,現任麥肯錫全球董事合伙人及大中華區電信及高科技行業的核心成員,主要負責大中華地區的諮詢工作。
不回國發展意味著什麼呢?我覺得是沒什麼值得質疑的,本身這就是彭雲的自由,且彼時來到美國的彭雲已不是少年,他有著更為理智的思維,在作出縝密思考後,他才會作出這種選擇。
對於彼時的他來說,留在美國才能有真正的發展空間,讓自己在學術道路上有所進步。人都是想要向上走的,想要向前發展的,我們又憑什麼要求別人非要回國拘束自己,斷了後路呢?
畢竟客觀角度來說,回國,對於彭雲來說,可能除卻收穫一個「愛國」的好名聲,依舊被烈士遺孤的枷鎖束縛,實質的助力爾爾。
而且,留在美國便是不愛國了嗎?這能說明什麼呢?烈士遺孤的名號對他而言是助力也是枷鎖,讓他可以在國內享受一些優厚的待遇,可同時,也會讓他受到更多的關注,甚至一舉一動,一言一行,都要仔細思量,來防止被別人挑錯,間接地好似失去了自由。
同時他也並非是與祖國斷絕了關係,依然心繫祖國人才的培養。
今時的他已經在美國有了立足之地,有了足夠的能力為後來者們提供人際關係和學習環境,可以為中國提供人才資源,這不亦是實質有效的貢獻嗎?
小結:
「子非魚,焉知魚之樂」,同樣的,我們都無法真正地站在彭雲的角度,這個倍受關注的烈士遺孤的角度來看待問題,思量他的處境,那我們又有何權限來對他的選擇指指點點呢?願諸位皆可以從心而擇,掌控自己的生活,把握機遇,恣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