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大腦勝出的原因
為了協調自己的身體進行捕食與活動,理論上講體型越大的動物應該進化出更聰明的大腦,但事實卻並非如此,人類是地球上最聰明的動物,但體型卻在動物界一點也不佔優勢,而體型龐大的河馬、犀牛,也遠不及體型小巧的猴子聰明。那麼究竟是什麼因素影響了動物的大腦的聰明程度呢?
在一個最新的計算機模型的幫助下,科學家們發現:人類及靈長類動物的大腦之所以如此發達,是因為人類在進化中逐漸演化成了社會生物。在社會群體中,我們需要非常複雜的大腦結構去理解和記憶複雜的社會關係——哪些人是朋友?哪些人是敵人?哪些人又是需要尊重的「上層階級」或者是不需要理會的「賤民」?正是這些經常變化的、複雜的判斷刺激人類大腦的發育——如果不與其他人交流互動,人類的大腦就要比現在小得多。
電腦演算出合作的意義
雖然科學家們不可能擁有數百萬年的生命來親自觀察物種的演化,但由於計算機技術的發展,科學家們可以使用電腦來模擬物種的進化。不久前,愛爾蘭都柏林大學聖三一學院的博士生麥克納利和他的同事設計了一個程序,模擬出50個原始人類。每個人的大腦只有3到6個神經元。接下來,研究人員讓這些模擬人類分組來進行兩種經典遊戲:囚徒困境或是堆雪人,在這兩個遊戲中,遊戲者只需要選擇是否與他人合作。
囚徒困境其實是一個抉擇類的遊戲。遊戲參加者扮演一對犯罪的同夥接受警察的訊問,如果兩個人都保持沉默,他們都將被釋放;如果一個人出賣了另一個人,供出同夥的人將被釋放,而被出賣的人將被長期監禁;如果兩個人都互相指證對方犯罪,那麼兩個人都會被短期關押。假設遊戲只進行一輪,最好的方法莫過於出賣你的同夥,這樣無論對方作出何種選擇,你最多不過是被短期關押。但是當遊戲被長期進行的時候,遊戲者們就會去記住那些不曾出賣過自己的人,並且通過保持沉默學習了如何進行合作。
堆雪人遊戲需要兩個人共同挖雪來作準備。對a每個遊戲者來說最好的結果就是在別人挖的時候自己可以袖手旁觀,但在多次互動後,遊戲者會發現,合作才是最快最好完成任務的方法。
合作促進大腦神經發育
在結束一場遊戲之後,模擬大腦開始進行自我繁殖。那些在遊戲中不斷合作的大腦更有可能製造出更多的神經元,接下來所有的這些「新一代」大腦都有一個進行隨機突變的機會。這種突變能夠改變大腦的結構、神經元的數量或者連接神經元的突觸的強度。每個遊戲進行10次之後,這些模擬大腦自我繁殖了5000次。
隨著時間的推移,科學家們測量了模擬大腦彼此間進行合作的次數以及合作完成後模擬大腦中神經元的個數——這決定了它們到底有多聰明,之後得出結論:當你過渡到一個社會化程度更高的社會當中時,你的大腦就會變得更加聰明,而更加發達的大腦意味著人們將能力更好的與他人進行合作。
事實上,在人類剛剛出現時,雖然其大腦發育程度可能略高於其它動物,但是也遠遠比不上現代人的大腦發達程度。人們是在勞動與分工合作中逐漸進化,從而才擁有了如今的智慧。科學家們指出,假設恐龍在億萬年前的大災難中沒有滅亡,而能夠成功進化到現在,他們的智商也不會比人類低——雖然我們都知道,從化石上來看,恐龍的大腦只有一個火柴盒大小,它們的智商甚至還不及羚羊的六分之一。
因合作而聰明的動物
地球上除了我們人類,還有不少非常「聰明」的動物,無獨有偶,它們也都是擅長社會合作的群體性動物。比如眾所周知的靈長類動物和海豚,它們都是非常聰明的動物,而且他們都生活在比較大的族群環境中。此外,還有更多這樣的動物。
眾所周知海洋裡最聰明的動物非海豚屬,但是很少有人知道鯨魚也是一種善於合作的高智商動物。有一種駝背鯨以其獨特的捕食方式而著稱:當它們進行捕獵時,一群鯨魚會圍成一個圈,然後一起開始吐泡泡,當這些圓形的水泡形成一個「網」後,駝背鯨便將周圍被嚇傻的魚蝦趕進「網」中,隨後自己再進入網內享受美食。
看上去溫順忠厚的綿羊也並沒有它們表現的那樣木訥。英國科學家在對綿羊進行跟蹤研究後表示,由於綿羊長期生活在群體之中,它們記住甚50隻綿羊的樣子兩年以上,而且他們還能夠準確辨別熟人的面孔,在這方面其智力水平甚至與人類相似。
除此之外,大象也是一種十分聰明的動物,他們相比於其它動物更是演化出了自己的情感,大象多為群居,如果你傷害了象群中的一個成員,那麼所有的群族中的大象都會記住你一輩子,有機會一定會向你報仇。更令人感覺不可思議的是,大象預感到自己即將死亡的時候,會默默離開象群,走到一個自己族群專有的葬身之地安靜地等待死亡的降臨,如此人性化的行為,讓人不能不為之嘆服。
團隊合作或許不是促使大腦進化的唯一途徑,但是參與更多的團隊合作,無疑會讓我們變得越來越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