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每個人的聰明程度不同?是大腦決定的,還是另有原因?
老一輩當中有這樣的說法,如果一個人的腦袋越大,那麼它會越聰明,所以他們會以一個人的腦袋大小來判斷一個人的聰明程度,其實從科學上來講,這並沒有任何的科學依據。那麼為什麼會有些人給人感覺更加聰明,有些人非常笨拙呢?兩者之間有怎樣的區別呢?是大腦的結構所決定的嗎?
一個人是否聰明的因素
其實影響一個人聰明程度的因素是非常多的,還有一種說法是大腦中溝壑越深,頭腦越聰明,其實以上的這幾種觀點都缺乏一定的科學證據。決定一個人聰明程度分為先天遺傳和後天環境影響,兩者都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有很多人確實天賦異稟,它決定了一個人未來發展的無限可能性,而後天的環境則決定了一個人未來發展的方向,所以兩個因素缺一不可。
大多數人都覺得,一個人大腦發育的主要階段是在幼兒時期,其實在成年之後我們的大腦也並沒有完全停止發育,一直是不斷活動的,這個過程可能會一直持續到35歲左右,大腦的某些地方依舊不成熟,也有無限發展的可能性。
先天因素是我們無法決定的,這是父母所賜予的,但是後天的環境卻是在我們的掌控之中的,比如,身體所涉及的影響,以及一個人一生的教育經歷。這和大腦當中的兩個結構也有很大的關係,一個是灰質,一個是白質,兩者充當了電腦中晶片和數據線的作用,灰質和白質越多,一個人則會越聰明,因為這樣會讓腦組織的反應速度更強一些。
其次就是一個人的後天教育了。每個人的學習是必不可少的,而學習決定著一個人未來發展的方向,在學習的過程當中,大腦需要記憶一些東西,學習一些東西,在長時間的刺激下會讓我們的大腦變得非常活躍,也會讓我們變得更加聰明。如果有學習的條件而不選擇學習,如此以往下去大腦就會變得非常笨拙,就像是長時間不用的鐵,放在那裡經過風吹日曬之後生鏽了一樣,我們需要把表面的這層鏽跡磨光之後,才會看到它本來的樣子,我們的大腦也是同樣。
環境也是必不可少的。如果一個人長期生活在一個非常活躍且積極向上的環境當中,那麼將會極大地刺激一個人的學習上進的心理和能力。在周圍環境的帶動下也會刺激大腦,如果相反的話,得到的結果完全不同,因此來看影響一個人聰明程度的因素是非常多的,不能單單只從一個大腦就判定一個人是否聰明,對此你有怎樣的看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