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蒲新區融媒體中心全媒體記者 陳寓
遵義人有句話說「紅配綠,醜出奇」。
然而在產業發展中紅色的辣椒和綠色的蔬菜搭配卻產生了不可估量的「化學反應」。
「紅綠配」激活一池春水
產業發展,因地制宜是關鍵。如何盤活土地資源,借力政策東風是一個地方農業產業發展的關鍵一招。
資料圖
近年來,遵義市新蒲新區立足獨特的地理位置和區位優勢,摸著石頭過河,進一步優化調整產業結構,大力發展綠色農產品,在以往辣椒產業的基礎上新增了其他綠色果蔬食品,開始扮演著遵義市民「菜籃子」的重要功能。
在遵義市委五屆九次全會上,審議通過的《中共遵義市委關於加快發展綠色食品工業持續鞏固脫貧成果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意見》明確提出,塑造和做響「遵義綠色食品·健康美好生活」形象品牌。新蒲新區立足自身資源稟賦,以壩區建設為基礎,以辣椒產業為核心,以產業配套為支撐,著力打造新區世界辣椒加工貿易集聚區,加快推動新區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和綠色食品工業發展。
記者了解到,今年三月,貴三紅首宗辣椒產品經海關檢驗檢疫合格出口俄羅斯,各類產品合計405個紙箱漂洋過海到了俄羅斯人民的餐桌上。
資料圖
不僅如此,辣椒城開城以來,新蒲新區辣椒產業發展也開啟了新篇章。3000餘辣椒經紀人長期活躍在中國辣椒城周邊,除了銷售以蝦子辣椒為代表的貴州辣椒外,還銷售著來自新疆、內蒙古、河南、河北、山東等全國各地的辣椒,產自印度、緬甸、韓國、泰國等國的辣椒亦在銷售之列。
新蒲新區每年穩定種植蔬菜面積17萬畝,其中10萬畝種植的是辣椒。全區目前有辣椒食品加工企業15家,其中國家級龍頭企業1家,省級龍頭企業4家,建成「椒+菜」種植基地15個,每年鮮椒產量13萬噸,種椒產值4.34億元。
「椒+菜」,「紅」配「綠」,激活一池春水。
產業發展的「綠色」通道
立冬剛過,羊城廣州,珠江兩岸繁花似錦。
全國商貿流通服務業先進集體、勞動模範和先進工作者表彰大會舉行。貴州交投農業產業發展有限公司榮獲「全國商貿流通服務業先進集體」稱號。
資料圖
不久前,農業農村部公示了第十批全國「一村一品」示範村鎮名單,新蒲新區永樂鎮山堡村榮獲第十批全國「一村一品」示範村鎮認定,遵義市唯一一個村獲此殊榮。
一年一度的辣博會餘溫未盡,來自全世界的商家共達成合作協議30個28.36億元,中國辣椒城也獲得了國家級遵義辣椒市場稱號。
種種榮譽的加持,意味著新蒲新區以辣椒產業為代表的綠色農產品發展方興未艾。
資料圖
新蒲新區投入區級財政專項扶貧資金4200萬元和省級壩區建設獎補資金940萬元,用於壩區和產業基地基礎設施建設提檔升級,各個壩區採取「椒+菜」種植模式,實現集中育苗、標準化栽培和規範化田間管理。
遵義市辣椒院士工作站、貴州省辣椒研究所等科研部門,遵義醫科大學、遵義師院等院校,在辣椒培育、產品研發方面助力,穩定辣椒種植面積的同時,大幅提高蔬菜品質,讓綠色產業發展「精品化」。
栽好梧桐樹,引來鳳凰棲。目前,新蒲新區通過招商引資,引進重慶德莊、紅滿坡、天源堂、辣得笑、高原山鄉等15家優質企業先後入駐。
從產供銷到產供「包」銷的歷史性轉變
離中國辣椒城兩公裡外的新蒲經開區各家包材企業,下半年正是生產旺季,他們正加緊馬力生產各家食品加工企業需求的包裝材料。
「隨著辣椒市場的不斷擴大,蝦子辣椒的影響力逐漸增強,我們生產的辣椒製品包裝訂單也在呈幾何數級增長,為了擴大生產,我們新招了數十名工人進行連夜趕工。」裕同包裝企業的有關負責人介紹道。
綠色產品從種植到加工最終走向市場,需要若干個流程,新蒲新區充分發揮自身資源優勢,將傳統綠色產品的產供銷流程進一步細化,真正實現本地種植,本地供應,本地生產,本地包裝,本地銷售的全產業鏈模式。
這種「滴水不漏」的綠色農產品發展模式,不但節約了物流運輸的成本,更大程度地解決了當地居民的就業問題,還能有效的形成新蒲辣椒專有的地理品牌標識,為地方經濟社會建設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和保障。
新蒲新區正圍繞建設世界辣椒加工貿易基地這一發展定位,按照標準化、生態化、規模化、組織化的思路,充分發揮「中國辣椒之都」「中國優質辣椒產區」品牌效應,進一步加大種植、加工、市場、物流、研發、包材等方面投入,夯實辣椒全產業鏈基礎,著力提升和完善中國辣椒城「一城三園」功能,提升產業組織化程度,將蝦子世界辣椒食品加工園打造為100億級產業園區。
一審:朱若嵐
二審:林萌
三審:王幸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