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線電定位技術在蜂窩通信系統中的應用及實現(圖)

2020-12-05 電子產品世界

 西安電子科技大學通信工程系 周江 孫獻璞 摘 要:當前,移動用戶對基於無線定位技術的新業務的需求不斷增加,推動了對無線測距及定位技術的深入研究,向用戶提供精確的定位信息已經成為新一代pcs系統的標準業務之一。本文主要介紹幾種基於現有蜂窩通信系統的無線定位技術的實現原理,所要解決的主要問題和應用前景。
關鍵詞:到達角度(aoa);到達時間(toa);到達時間差(tdoa);視線傳播(los);非視線傳播(nlos)

 定位技術的應用及分類
  近年來,隨著用戶需求的增加,無線定位技術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推動了對無線定位技術的研究及測距技術的發展。如何儘可能地利用現存網絡資源,低成本地實現對用戶的精確定位一直是研究的焦點。總的來說,實現無線定位主要有兩大類解決方案,第一類是由移動站(ms)主導的定位技術。單從技術角度講,這種技術更容易提供比較精確的用戶定位信息,它可以利用現有的一些定位系統,例如,在移動站中集成gps接收機,從而利用現成的gps信號實現對用戶的精確定位。但這類技術需要在移動站上增加新的硬體,這將對移動站的尺寸和成本帶來不利的影響。第二類是由基站(bs)主導的定位技術,這種解決方案需要對現存的基站、交換中心作出某種程度的改進,但它可以兼容現有的終端設備。其可選用的具體實現技術主要包括:測量信號方向(信號的到達角度,簡稱aoa)的定位技術、測量信號功率的定位技術、測量信號傳播時間特性(到達時間,簡稱toa;到達時間差,簡稱tdoa)的定位技術。為了提高定位的精度,也可以採用利用採用上面數種技術的組合。由於第二類的解決方案能更好的利用現有的網絡及其終端設備,因而具有更廣泛的應用前景,所以本文將以它作為討論的主要內容。

測量接收信號功率的定位技術
  依據接收到的無線信號的功率是來實現無線定位的一種常用的方法。通過測量基站(bs)收到的來自移動站(ms)的信號功率,以及它們之間無線信道的傳輸模型,可以估計出移動站到基站的大致距離為d。這樣對一個基站bs(i)來講,移動站必處於以bs(i)為圓心,d為半徑的圓上。當採用三個或三個以上的基站對同一個移動站進行測距時,即可以測得該移動站的所在位置。
  在這種方法中,無線信號傳輸過程中的多徑效應和通過障礙時產生的陰影效應是產生定位誤差的主要原因。在信號的傳輸方向上,多徑效應有時會使在相距僅0.5個波長的兩點上信號強度相差30~40db左右。為了克服多徑效應對測距的影響,對高速移動中的無線用戶可以通過求得其信號功率的平均值來提高定位的準確性,但對於緩慢移動甚至靜止的無線用戶有效的功率平均值是很難測得的。陰影效應是產生定位誤差的另一個主要原因,克服陰影效應的最主要的方法是預先測量每個基站周圍的信號功率損耗等高線。
  在實際應用的cdma系統中,為了減小近距離用戶對遠距用戶的幹擾,必須要採用功率控制技術,在一些tdma系統中,為了減小移動站(ms)的功耗也應用了功率控制。在這樣的採用功率控制的蜂窩系統中,要實現用測量信號功率為基礎的定位技術,移動站必須以足夠高的精度告知基站其發射信號的功率,基站再由接收到的信號功率計算出信號傳輸過程中的損耗,進而推算出移動站到基站的距離估值,實現對無線用戶的定位。
測量接收信號方向(aoa)的定位術  
  測量信號的到達角度(angle of arr技ive,簡稱aoa)也是一種在蜂窩網中常用的定位技術。這種方法需要在基站採用專門的天線陣列來測量特定信號的來源方向。對於一個基站來講,aoa測量可以得出特定移動站所在方向,當兩個基站同時測量同一移動站所發出的信號時,兩個基站各自測量aoa所得的方向直線的焦點就是移動站所在的位置。儘管這種定位方法的原理非常簡單,但在實際的應用中存在一些難以克服的缺點。首先,aoa定位要求被測量的移動站與參與測量的所有基站之間,射頻信號是視線傳輸(los)的。非視線傳輸(nlos)將會給aoa定位帶來不可預測的誤差,參見圖1。即使是在以los傳輸為主的情況下,射頻信號的多徑效應依然會干擾aoa的測量。其次,由於天線設備角解析度的限制,aoa的測量精度是隨著基站與移動站之間的距離的增加而不斷減小的。
  
  由於測量aoa的定位方法具有上述的特點,所以對於處於城市地區的微小區來講,引起射頻信號反射的障礙物多且其到移動站的距離與小區半徑可以相比,這樣就會引起比較大的角測量誤差。在這種情況下,基於aoa的定位方法沒有實際的意義。對於宏小區,因為其基站一般處於比較高的位置,與小區的半徑相比,引起射頻信號反射的障礙物多位於移動站附近,nlos傳輸引起的角測量誤差比較小。所以測量信號到達角度的定位方法多用於宏小區,或者與其他定位技術混合使用來提高定位的精度。


測量信號傳播時間特性的定位技術

  最後一類主要的定位技術是通過測量基站到移動站之間射頻信號傳輸時間特性來實現的。這類定位技術實現起來比較容易,與aoa相比較,在同等條件下(參與定位的基站數目相同)能夠提供更高的定位精度,因而在實際中應用得最廣泛。它主要有兩種具體的實現手段。第一種是測量信號到達時間(toa),即由基站向移動站發出特定的測距命令或指令信號,並要求移動站對該指令進行響應。基站會紀錄下由發出測距指令到收到移動站確認信號所花費的時間t,該時間主要由射頻信號在環路上的傳播時延、移動站的響應時延和處理時延、基站的處理時延組成。如果能夠準確地得到移動站和基站的響應和處理時延,就可以算出射頻信號的環路傳播時延td。因為無線電波在空氣中以光速c傳播,所以基站與移動站之間的距離估值dm=c*td/2。當有三個基站參與測量時,就可以根據三角定位法來確定移動站所在的區域,如圖2所示。
  由於這種定位方法是以時間為基準的,多徑效應和非視線傳輸(nlos)所帶來的傳輸時延增加是產生測距和定位誤差的主要原因,所以在實際的系統中,測距結果dm一般都要大於基站與移動站之間的實際距離d。為了克服nlos以及多徑效應帶來的不利影響,提高定位精度,參與同次定位的基站數目n一般都要大於3,這樣可以縮小圖2中陰影區域的面積。另外對於每次測量的結果都要應用一些定位算法,使定位估計值在某種準則下達到誤差最小。例如,t是每個基站測得的toa,i為參與測量的基站編號,在某坐標系下,移動站的位置估計是(x,y),基站i的位置是(xi,yi)。以函數fi=c*ti-作為基站bs測距的性能測度,也就是基站bs的測距誤差。在理想狀態下,即當(x,y)是移動站的實際位置,並且移動站到每一個基站無線信號都是視線傳輸(los)的,那麼對每一個參與測量的基站來講,fi應該為零。但在實際中,由於受到nlos傳輸和多徑效應的影響,一般不可能求得(x,y)使fi=0(i=1,2,...,n)都成立。所以整個定位系統來講,可以用參與定位的基站的測距誤差的加權平方和f作為系統性能測度函數,並以使f最小的(x,y)作為一次定位測量的結果。式中ai是基站bs在測量結果中的加權係數,其大小反映了bs到ms測距的精確性和可信程度。
  另一種基於信號傳輸時間特性的定位方法是測量不同基站接收到同一移動站的定位信號的時間差(tdoa),並由此計算出移動站到不同基站的距離差。移動站到任何兩個基站的距離差d可以在兩個基站之間給出一條雙曲線,移動站一定處於該曲線之上。當同時有n個基站參與測距時(n≥3),由多個雙曲線之間的交匯區域就是對用戶位置的估計,如圖3所示。這種方法要求所有參與測量的基站的時鐘是嚴格同步的。與toa相比,它的主要好處是不需要精確地求得基站和移動站的響應和處理時延。與toa一樣,tdoa的定位誤差也是主要來自射頻信號的非視線傳輸和多徑效應。解決這一問題的主要途徑也是通過增加參與定位的基站數目和採用高精度的估計算法。
結束語
  本文主要介紹了數種利用現有蜂窩系統中向用戶提供定位服務的基本方法,這些方法不需要改動現有的移動通信終端,但它們都需要對現有的網絡設備做出某種程度的改進。在實際的系統中,可以根據用戶對定位精度的要求、無線傳輸的環境、成本的變化來選用一種或幾種技術的組合來實現對用戶的定位。一般說來,toa/tdoa能夠提供比較高的定位精度,並且也較容易實現,因而應用較為廣泛,現存的cdma系統多採用這種方法。

參考文獻
1 domenico porcino. philips research laboratories. 「standardisation of location technologies」mobile location wrokshop june 2001
2 james j. caffery. jr. and gordon l. stuber.「overview of radiolocation in cdma cellular systems」. ieee communications magazine april 1998 pp.38 - 45
3 「an overview of wireless indoor geolocation techniques and systems」. kaven pahlavan. xinrong li. mika ylianttila. ranvir chana. and matti latva-aho. mobile and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networks. ifip-tc6/european commission networking 2000 international workshop. mwcn 2000. paris france. may 2000

相關焦點

  • 【技術貼】雙無線電連接:在物聯網應用中實現兩全其美
    物聯網設備的迅速崛起也有望在廣泛的用例中增加其複雜性和多功能性。選擇合適的連接選項對任何物聯網設備而言都是一項關鍵決定,但通常不可能使用單一連接選項實現設備的所有功能。本文強調了優化近程和遠程技術組合的需求,從而顯著提升系統性能和多功能性。本文也特別強調了藍牙®低功耗[BLE]和Sigfox,因為它們已成為優化架構決策的首選技術。
  • 雙無線電連接:在物聯網應用中實現兩全其美
    通常,這些技術具有非常高的數據速率,並用於高帶寬應用,如網際網路瀏覽、在線視頻或音頻等。這種方法的優點是,您可以遠程控制或監控家庭、辦公室或工業設施中的多個設備。因此,它還用於物聯網設備的許多控制應用中。但是,由於它們依賴於網關,因此不能像第一種方法那樣隨意移動。
  • LED照明技術應用:可見光通信技術優勢實測分析
    2011年,美國時代周刊把基於可見光通信技術的「LiFi」排在全球50大發明中的第8位;2012年基於可見光通信的「光怪路由」又入選CCTV2的「創新科技環球新銳榜」TOP10。  從貝爾發明光的無線電話時的激動和他對於光無線電話的期望可以感知光的無線通信是曾有應用需求的。但是電話技術發展的歷史長河最終選擇了電的無線通信,這個應該是貝爾當年沒有想到的。
  • 無線光通信技術是什麼 無線光通信技術應用介紹【圖文】
    四 無線光通信在移動通信中的應用  移動通信是當今通信領域內最為活躍、發展最為迅速的領域之一,也是將來對人類生活和社會發展有重大影響的科學技術領域之一。自從1981年第一代的以FDMA技術為基礎的模擬通信系統建立使用以來,移動通信技術組建演變為以TDMA技術為基礎的第二代數字蜂窩移動通信。
  • 認知無線電的定義及原理_認知無線電的關鍵技術_認知無線電發展...
    比如分配給蜂窩移動通信系統的頻帶經常超負荷,而共用頻帶沒有充分使用等。而且頻段的利用率在不同的時間和空間也有所不同。   3、其他的認知無線電定義   除了JosephMitola和FCC外,還有很多學者對認知無線電進行了定義。
  • 蜂窩移動通信基站電磁輻射對人體影響的探討
    而現代移動通信技術也從上世紀20年代才開始發展起來,無線電新技術的不斷出現,大大促進了各類無線電發射設備的增加,其中GSM數字蜂窩移動通信系統以其頻譜利用率高和系統容量大而得到廣泛應用。為了能更好地服務並滿足日益增加的移動手機用戶數量需求,各大通信運營商建設了大量的蜂窩網基站。
  • ADSP-TS201在無線電測向系統中的應用
    給出了系統的總體結構和工作原理,研究了MUSIC測向算法及基於零點預處理的波束合成算法,介紹了DSP模塊的設計思想和程序流程圖。實驗證明,高性能的DSP晶片和優越的陣列信號處理算法保證了系統能夠快速、準確地對信號進行定位和跟蹤,滿足了系統需求。
  • ITU《無線電規則》中無線電臺(站)解讀和種類劃分
    圖3 移動電臺和陸地電臺之間的對應關係 蜂窩移動通信系統是證實上述對應關係最好的例證。目前主體工程已具雛形,各系統陸續進入實施階段。該射電天文望遠鏡利用貴州天然的喀斯特窪坑作為臺址,在窪坑內鋪設數千塊單元組成500米球冠狀主動反射面,能夠實現接收機的高精度定位。
  • 關於海事無線電監測系統DDF200M的介紹和應用
    打開APP 關於海事無線電監測系統DDF200M的介紹和應用 發表於 2019-10-15 14:24:23 因此對海運的控制和監測越來越重要,世界上都在用專業的無線電設備來進行對海運船隻的監測,這些設備統稱為VTS系統(Vessel Traffic Service)。 1、系統描述 海岸港口無線電監測測向定位系統包括:海岸線布置的遠端無線電監測測向系統、通信網絡和系統控制中心。
  • 無線電頻譜圖在無線電管理中的應用
    引言 隨著物聯網的發展,二維碼的廣泛應用,對於固定電臺站,不用公共網際網路,不加裝任何晶片,不安裝軟體,僅利用無線電臺本身固有特性,能否遠程臺站信息識別管理?本篇文章探討無線電頻譜圖在無線電臺站信息識別、臺站審驗、臺站故障判斷、幹擾判斷處理等方面的應用。
  • 極端場景下應急通信保障手段二:北鬥短報文與定位系統
    在國防、民生和應急救援等領域,都具有很強的應用價值。特別是災區移動通訊中斷,電力中斷或移動通信無法覆蓋北鬥終端的情況下,可以使用短消息進行通信、定位等。該技術也可以被用於緊急救援、野外作業、海上作業,以及遠程數據採集等系統。
  • 臨近空間太陽能無人機在應急通信中的應用
    本文基於太陽能無人機的臨近空間通信系統的特點和優勢,對典型的應用場景及涉及的關鍵技術和潛在的效益進行分析。太陽能無人機在通信體系中的定位臨近空間通信系統特點太陽能無人機續航時間長、飛行高度高等能力優勢,不但具備傳統航空、航天飛行器的諸多優點,同時還具備自身獨特的能力優勢,一定程度上具有「準衛星」應用特徵。
  • 移遠通信發力GNSS高精度定位技術打造位置服務新生態
    定位技術應用範圍的不斷擴大,帶來了巨大的經濟價值和社會價值。同時,物聯網行業層出不窮的新穎應用,也加速著GNSS技術的發展。近年來,包括智能網聯汽車在內的各類應用對定位精度的要求不斷提高,更高精度的定位解決方案需求越發強烈。7月24日,由移遠通信舉辦的GNSS高精度定位與智能網聯汽車技術研討會在上海宏安瑞士大酒店召開。
  • ADI SDR收發器助業餘無線電愛好者實現空間通信
    通過這一合作,Es』hail-2衛星可以配備兩個專用轉發器,從而實現了在可視區域內,連接業餘無線電用戶的單跳實時同步通信。 許多業餘通信衛星獲得了OSCAR(攜帶業餘無線電的軌道衛星)稱號。這些衛星可由持牌業餘無線電操作員免費用於語音和數據通信。迄今為止,它們已經被發射到近地軌道(LEO)和高橢圓軌道(HEO),它們的共同點在於,當它們出現在地平線上幾分鐘時,必須用天線進行跟蹤。
  • 基於CORS系統的高精度RTK定位技術設計詳解
    隨著國家信息化程度的提高及計算機網絡和通信技術的飛速發展,許多城市建立了連續運行參考站(Continusly Operating Reference Station,CORS)系統。本文針對傳統數據傳輸方式的不足之處,結合CORS系統實現了一種高精度的RTK定位技術。
  • 移遠通信推出兩款GPS+北鬥定位模組
    這兩款定位模組具有超高定位精度與靈敏度,針對個人及資產定位以及方興未艾的各類共享應用,為客戶提供功能增強、性能領先、成本更優的定位解決方案。移遠通信產品總監王敏表示:「定位已成為物聯網發展的重要基礎,在數以億計的聯網設備中,只要是移動的物體,就少不了定位的需求。
  • 基於衛星通信的技術文章和經典應用案例匯總
    衛星通信的特點是:通信範圍大;只要在衛星發射的電波所覆蓋的範圍內,從任何兩點之間都可進行通信;不易受陸地災害的影響;只要設置地球站電路即可開通;同時可在多處接收,能經濟地實現廣播、多址通信;電路設置非常靈活,可隨時分散過於集中的話務量;同一信道可用於不同方向或不同區間。本文為大家介紹基於衛星通信的一些技術分析和實際應用案例。
  • 【世說設計】專家技術文章:《5G中分布式基帶單元功能的授時影響》
    對於相位/時間應用,這種可追溯源通常是衛星星座。全球定位系統(GPS)首次將衛星星座用於時間。GPS主要為導航設計,旨在為GPS系統的用戶提供三維定位數據,即經度、緯度和高度。為了實現高水平的空間定位精度,必須將衛星與極其精確的授時源同步,並且能夠再現該授時精度。
  • GPS探空儀通信系統的設計與實現
    GPS探空儀的通信系統設計就是將GPS探空儀實時探測的溫度、溼度、壓力和GPS定位數據經過編碼和數字調製,經功率放大器放大為數字射頻信號後從空中傳回接收機,接收機對收到的信號進行解調和解碼處理後再傳送至計算機進行數據處理。
  • RFID技術在室內覆蓋系統中的應用研究
    1 引言  隨著通信技術的發展,通信網絡已經基本實現了有源設備的監控,但對於佔據80%以上投資份額的無源天饋分布系統的實時監控仍然是束手無策。室分系統的故障通常是通過用戶投訴才能發現,這與運營商一直以來保持良好網絡質量的形象極不相稱。